一个练习带来的改变
最近在阅读《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艾瑞克森曾经患小儿麻痹症并瘫痪,医生断定他永远无法站立,他竟然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并且成了天才的催眠大师。在我看来,艾瑞克森是个像谜一样的人物,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琢磨:他是不是因为与病痛打交道的经历,无意之间推开了潜意识的大门?他对人类内心的探索,达到了怎样的深度和广度?我并不懂催眠,只是对这些知识非常好奇,恰好我自己也有一些疼痛的经历,我非常明白漫长的疼痛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也正因为如此,一想到艾瑞克森一生所经历的强烈疼痛,想想都替他疼。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不愉快,艰苦地读了两个多月,才看了200页,而且只看懂了一点点。期间收拾书架,翻出一本关于王阳明的小册子。这两本书产生了一个奇妙的化学反应:我借着对催眠理论仅有的那一点点了解,忽然明白了王阳明的很多主张。
我渐渐意识到,也许伟大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善于发掘潜意识的力量。这段时间的阅读,让我非常惊喜,同时也非常混沌。潜意识的书也看了几本,却没有明朗的感觉,内心是层层叠叠的困惑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关于催眠,关于潜意识,关于王阳明的“致良知”,我需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阅读、理解、领会……
这段云山雾罩的阅读,倒是对我从另外的角度解读最近的一个体会。
这几年我非常关注琐碎念头对人的影响,此前也写过相关的文章。今年我特别注意对自己细微念头的觉察,也包括对身体的感知和联结。我渐渐明白,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轻微的不舒服,往往是因为一些负面的念头在作祟。以前我知道这个道理,但对自己还不够敏感,无法捕捉到那些快如闪电、细若游丝的碎碎念。
今年我重点做了自我觉察的练习,对自己的每个细微感觉的来龙去脉保持追踪,闲来无事的时候,我会随意地把内心各种杂乱的想法呈现在纸上。我非常喜欢这个呈现过程,本来是随意地、胡乱地写着,这种看似毫无头绪的记录,如照片的显影一样,渐渐把内心的轮廓勾勒出来,每次这样的书写结束,我都会筛选一遍,在天马行空的状态中,有时候会突然想通一些事情,那些领悟似乎是从凌乱的文字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这让我惊诧不已。
这个练习带给我的改变,就是内心更舒服了,身体也更放松了。其实,我去年也没觉得自己状态不好,但今年才发现,原来还可以更好一些。这是很美妙的体验,仿佛自己偷偷捡了个大便宜。
这个“更舒服”的过程是怎样来的呢?我现学现卖,用催眠和潜意识的理论大致解释一下。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超级计算机的话,那么,我们的意识会给潜意识输入各种信息和指令,潜意识的能量非常强大,而且不辨是非,我们输入的信息,潜意识就会直接去执行。如果我们在意识层面觉得自己“很笨”,潜意识总会帮你找到“很笨”的证据,并且最终让你变成一个“很笨”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管理自己的输入系统,对自己的观念有所觉察,给自己输入积极、正向、妥当的信念。同时,潜意识也是非常有智慧的,我们要让自己安静下来,学会倾听内在的声音,这是我们的输出机制。在放松的状态中,我们往往会灵感迸发,非常有创造力,这其实与我们的潜意识有很大的关系。在看《传习录》的时候,我感觉王阳明通过静坐和用功,非常好地接收到了潜意识的信息。
顺便说一句,为什么我们看了那么多育儿书,明知道要对孩子耐心一点,却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追根溯源,往往也与我们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机制有关。读育儿书本来是输入了积极的信息,却没有得到正向的结果,那么,最后可能的情况便是,我们同时还给自己输入了更强大的负面信息,这些负面的信息在实际上主导我们的育儿行为。同时,因为过于紧张、焦虑,往往无法调动潜意识的智慧。那么,教育孩子的前提,其实是学会与自己很好地相处,让自己的信息交换机制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这篇文章想了很久,但写的时候还是觉得不透彻,先说这些,算是抛砖引玉,我们一起讨论,共同成长^_^)
微信公众账号:yj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