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磨蹭是“秘密武器”

(2013-09-28 00:40:35)
标签:

育儿

磨蹭是“秘密武器”

 

 

 

最近有一位妈妈找到我,从她的描述来看,孩子不积极不主动,比较磨蹭,总是需要不断地催促。但如果与其他的案例横向比较,这个孩子还不算太严重。以下是周末的几个日志片段,我们从中大致可以梳理出孩子的问题来源。

 

 

晚上去了趟超市,提出想买个小玩具,同意了,在付款时又想买零食,没有同意,说两个里面只能选一个,他自己选了玩具,走出超市门口时急忙就把玩具的包装给拆了,把包装纸和塑料盒一起给我,自己就开始玩起来了,我也没有多想,想来这些没有用了就直接扔垃圾筒了,到家后问我说明书呢,因为那个也是变型的,我说扔了,当场就责怪我为什么扔了,对话如下:

儿子:“你怎么不问我还要不要啊?随便就扔了,我还要用了啊?都怪你”

妈妈:“我怎么知道你还要用呢?你又没有和我说过。我以为你不需要了就直接扔了。”

儿子:“那你也不能随便扔啊,总要问我一下吧?”

妈妈:“那你为什么这么等不急呢,还要骑车回家了,也没有多余的时间玩啊,为什么不拿到家里再玩呢,这样说明书也不会扔掉,你这么急干什么呢?反正这次的事件大家都有责任,各一半吧,所以下次要记住了,不要这么急做事情,想好再做。”这件事情他还是有责怪我的成份在里面,觉得自己是没有错的。我对他很不认同。

 

这样的对话其实非常普遍,孩子责怪妈妈,妈妈反击孩子,当孩子退一步说“总要问我一下吧”,妈妈又进一步埋怨孩子着急,话题从说明书转移到了玩玩具的时间选择。当然,最后妈妈也分割了责任,认为责任对半。

我用开玩笑的语气对妈妈说:你前面那么针锋相对,结果却如此“大度”地认领了一半的责任哦!

纵观这位妈妈的思路,先辨清事实,然后分割责任吸取教训,这个思路是对的,只是用了错误的语气和情绪,导致沟通的结果并不理想。

我给这位妈妈提供了一个参考思路,大致意思不变,只是改用平静的语气对孩子表达:儿子,玩具是你的,你玩的时候,知道里面有说明书,并且知道你要用这个说明书,但是,你没有告诉我。当然,妈妈也确实没问你。这件事情咱俩都有责任,如果一定要分清的话,你占大半,我占小半。不管怎样,现在说明书已经找不回来了,眼下只能想别的办法拼装这个玩具了。以后,你要用的东西,一定要告诉我,我扔东西之前也问问你。这件事情本来我是帮你的,你开口就责怪我,那我以后怎么敢再帮你嘛!

孩子责怪妈妈,如果妈妈也用责怪的语气回敬,那么,就是在强化彼此的责怪倾向,以后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容易互相埋怨推诿责任,这往往成为矛盾的导火索。所以,在这段话里面,特意把责任分割得非常清晰,让孩子在事实层面认识到,说明书的事情,自己负有大部分的责任,这样就避免了用责怪的语气去澄清事实。当然,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遇到同类的事情主动沟通。

 

 

第二天去外面玩是如此,这次玩的是钓鱼,平常都是我把鱼食料帮他弄好,他再钓鱼的,这次他想钓大鱼,想鱼食料弄大些,责怪我弄的太小了,还说你不要管了,你自己去其它地方看看吧,我也很生气,不理他了,自顾逛了一下,他的口气不好,后来钓鱼的事情都是他自己做的,我没有帮把手,生气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看他自己也弄的很好,也不需要我的帮助,有时我想孩子的事情还是他自己做比较好。帮他了如果做的不合他的意,会把本来是自己的责任怪到我们身上,自己没有任何责任了,家长是吃不讨好。

 

责怪第二次发生,我问这位妈妈:你生气以后,是怎样应对的呢?妈妈说就是很不开心地逛了一圈,后来也就过去了。虽然之后没再提这件事情,但双方都在用情绪沟通,彼此都有小小的积怨:孩子觉得妈妈多管闲事,妈妈则觉得吃力不讨好,彼此都认为错在对方。这些小小积怨慢慢积累发酵,最终会形成巨大的沟通障碍。

那么,我们在这个地方怎样把积怨变成顺畅的沟通呢?其实很简单,依然是用平和的语气与孩子对话:儿子,你觉得妈妈弄得鱼料太小,你想弄些大的,对不对?你直接告诉妈妈就行了,你的建议不错,妈妈去闲逛一会儿。

说这句话非常容易,不过,在当时的情境下,要做到平静地表达并不容易,这需要妈妈先放下埋怨的心态,对事不对人,只聚焦于当下问题的解决。

如果妈妈这样表达,那么,自己就处在一个主动的位置,说这一番话的时候,部分地化解了自己的情绪,同时,我们也把孩子带入了一个坦诚沟通的氛围,最终彼此都找到了更轻松、更平和的沟通方式。

 

中午的时候接他笛子班下课,电瓶车开到一半没有电了,就让他自己慢慢走回来,我自己骑回来,大家都很累,他走回来好像很不开心,到家后,又因为想看我爱发明,本来我已答应他了,后来因为他满头大汗、手啊没有洗,就直接坐在沙发上了,外公、外婆就讲他,搞得我也很生气,电视也不给他看了,后来还因为自己的卡片(洛克王国)找不到了,又找来找去,我们都说他自己的东西老是管不好,找不到了都问我们,自己的东西都不放好的啊,他很伤心,哭了。原因么电视没得看了,有个自行车上的手电筒也找不到,后来是找到了,不过卡片是没有找到。我让他不要找了,想找他不出来,可能以后不找时会自己出来也不一定。下午去参加写作班回来后,想看电视也同意了,他就是看一集想看二集,我也说好了看一集的,我感觉他想要什么或是想求你什么的时候,总是很听你的话的,满足后就所谓了,我是这种感觉。

 

在这件事情中,家里人首先看到的是孩子不开心,其次是没洗手。如果仅仅用这样的视角看待孩子,就容易对孩子心生不满。那么,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否隐藏着积极的信息呢?我问这位妈妈,孩子自己走回来,走得满头大汗并且一直默默坚持,这算不算是一个很积极的行为呢?孩子看上去的“不开心”和“直接坐在沙发上”,很可能只是因为走累了。如果看到孩子的努力和坚持,理解孩子当下的感受和需求,那么,给孩子几分钟时间休息,然后再要求他去洗手,接下来看电视,这样的安排就变得很流畅。

外公外婆从孩子的不洗手开始数落,渐渐又翻出从前的旧账。翻旧账是负面行为的放大镜,翻着翻着孩子就变得面目可憎。这种情绪具有强大的“传染”功能,妈妈在这样的气氛中也变得“很生气”,外公、外婆和妈妈在事实上结成了指责孩子的统一战线,孩子则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我对妈妈说:本来孩子满头大汗地走回来,是个很积极的行为,结果不但没有得到肯定和赞赏,反倒因为没有立刻洗手被轮番数落,电视也看不成了,这实在没什么道理。人家找个卡片吧,又被你们给数落了一通,真是够冤的。此前的日志从来没见孩子哭过,这次是真伤心了。

这位妈妈顺带提到孩子求她的时候态度好,满足了似乎就无所谓了。我假设了两种情况:如果孩子求你的时候,态度都很不好,这正常吗?如果孩子任何时候都一副讨好你的样子,这正常码?

孩子在求大人的时候态度比平时好一些,这本来是常态,但妈妈似乎对此有些许的不满,其实这背后隐藏着超出常态的期望:希望孩子平时也像有求于妈妈那样“听话”。

家里人之所以那么爱数落孩子,往往是心里对孩子有“超出常态”的期望,一旦孩子做不到,自己就会很生气,而对于孩子做到的地方,却熟视无睹。

 

前文已经提到,这个孩子虽然生活上很磨蹭,每天从起床就需要不断催促,但是,他的作业完成情况良好,根本不需要妈妈操心。如果孩子能很好地完成作业,至少从侧面证明他拥有不错的执行力。那么,孩子在生活上为什么如此磨蹭呢?

我们不妨从孩子的角度来体会一下:外公外婆非常爱数落他,妈妈的脾气也有点急,也常常加入数落的阵营,孩子其实处于被“围攻”的状态。在这样的境地,该如何自救呢?

如果我是孩子,在自己有理的前提下,肯定要用指责回敬指责。所以,在说明书和鱼料的事情上,孩子理直气壮地指责妈妈,许多往日的积怨,也会搭上这情绪的便车,一件很小的事情,孩子会异常愤怒或不依不饶。在大部分情况下,家人都是揪住孩子的小错进行数落,这时候孩子做不到理直气壮,自己又处于弱势地位,该怎么办呢?弱势自有弱势的办法,孩子通常会对家人采取“被动攻击”的方式:你让我不开心,我也让你不好受,你不是想让我快吗?我偏慢给你看!这时候,磨蹭就成了攻击家人的“秘密武器”,这件武器的好处在于——磨蹭是一种没有明显错误也不容易被抓住把柄的攻击方式,对孩子来说,这也是最安全的策略。

现在,“磨蹭”几乎成了教育中的顽疾,其中有各种原因,比如没有养成好的习惯,家长爱帮孩子代劳等等。特别容易被忽略的原因,就是这种被动攻击式的磨蹭。改变孩子的磨蹭,不能光在孩子身上着力,而是要回到问题的根源。对于这个孩子的磨蹭,我采用的是双管齐下的策略,前两个例子都是教妈妈遏制孩子过度责怪他人的倾向,但真正的重点并不在这里,而是要改变家人对待孩子的方式。

大人不攻击孩子,孩子也不必用磨蹭这一秘密武器来攻击大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