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柔的暴力——小侄女的愤怒

(2013-08-27 10:46:25)
标签:

育儿

    (温柔的暴力——这是微信后台网友“生姜”的评论,这个总结非常传神,借来做文章的题目,在此也特别感谢这位朋友)


    老妈和小侄女来我这里,本来是带着“任务”来的——希望我好好“管管”小侄女。以小侄女在家里尖叫哭闹的状态来推断,我也认为肯定要经历一定的磨合,但小侄女愣是没给我这样的机会。
    小侄女在我这里住了半个月,每天吃完饭就喊着出去“遛一圈”,最多的一天,她出去遛了6圈!白天我工作,都是老妈带她去院子里玩,有时候看人家钓鱼,大部分时间则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每次回来,她都会满怀喜悦地喊“大姑”,我也会给一个悠长的应答“哎~~”,然后,她会一脸开心地找水喝或者吃东西,接下来就开始变成一个小话唠,想到什么就喊我,就算我在电脑前工作,但依然会认真应答小侄女。
    她说话比较快,有些地方咬字不清晰,时常会有听不懂的情况,我会仔细分辨,如果还是分辨不清,就请她重新说一遍,有的地方,需要她说好几遍,甚至还需要老妈帮忙“翻译”才能弄懂,但我一定要弄清楚她在说什么,从来不敷衍她。比如,她用极快的语速并且带着很强的儿话音说“要买儿”,我彻底迷糊了,要玩儿?要碗?要买?最后答案揭晓居然是“要木耳”。
     我们俩还常常玩一个游戏,就是“抢妈妈抢奶奶”,我们俩比赛看谁先扑倒我老妈怀里,我每次都会学着动画片配音演员的声音,很夸张地喊“哦,妈妈~~~”,小侄女听我这样喊就会笑个不停,并且以最快的速度扑倒奶奶怀里,然后一脸陶醉地看着我,有时候她还指挥我“再喊一遍”,当我用搞笑的表情重复的时候,她笑得愈发灿烂。为了淡化竞争和抢夺,通常我只会表现出淡淡的失落,然后向她撒娇并央求她,她有时候会让老妈“抱”着我俩,有时候还“语重心长”地教导我:姑是大人,不抱;玉是小孩,抱玉。
    晚上我会带她去院子里玩,在长长的甬道上,我俩追逐嬉闹。她非常讲原则,一定要互相追逐——我追她一次,她追我一次。我追她的时候,一般会念念有词地渲染气氛——“给我站住,哪里跑,我来啦……”,她在前面边跑边笑。她追我的时候,我则在她前面做出各种怪相,比如像僵尸一样,或者模仿竞走的样子,还有的时候跑出夸张的S形路线。这些搞怪的因素,让小侄女对追逐游戏热情不减,我们这样追逐的时候,其他遛弯的人们也常常报以愉快的微笑。
    遛弯回家后,我通常和她一起听儿歌,当我跟她一起哼唱的时候,她非常享受,一个儿歌要放好多遍。除此之外,我们还发展出一个“开火车”的游戏,其实就是给她捏脊,推拿师傅告诉我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育。但枯燥地捏脊小侄女肯定没兴趣,所以我们就把这叫做“开火车”,捏的时候我通常会念念有词——开、开、开火车,火车开到哪里去?开到北京去,谁也不要拦着我……这是我信口编的词儿,每次念的时候,我都会改动一下,并尽量用不同的语气念出来,小侄女非常喜欢,有时候捏了十几次她还不肯停歇,不断地催促我:再开,再开……
    每天这样玩耍着,渐渐地,我开始困惑起来,小侄女在老家和在我这里简直是判若两人,那令人抓狂的尖叫哭闹一直没有出现,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转而观察老妈和小侄女的互动细节。
    我发现,老妈虽然性格温和,但她和小侄女说话的时候,不怎样与孩子对视,而且老妈心里总是怕孩子纠缠,所以和孩子说话显得有些心虚,语气不够坚定。在许多具体的场景中,我默默地将自己代入小侄女的角色,渐渐体会到小侄女的感觉:在这样的对话气氛中,自己显得无足轻重,总有一种欲望想把奶奶的脸扳过来对着我,奶奶的心虚,让我觉得距离很遥远,心中总是有隐隐的不安,总想设法拉近这种距离,保持亲密的接触。
    设身处地地体会了小侄女的感觉,我立刻明白了小侄女为什么会用那样的态度对待老妈。她用平常的方式都没法引起老妈的重视,只有当她尖叫哭闹的时候,才会迫使老妈转向她,重视她。她的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每天都哼哼唧唧地耍赖“抱抱、抱抱”,以此来保持与奶奶的接触,并发展出一套说辞,比如:玉累了,走不动了。
    小侄女这些行为,特别容易被贴上“脾气急躁”的标签,其实,这不过是孩子的一种呼喊,渴望与家人保持亲密的接触。
    恰好最近在书上读到一段话,是对这个话题很好的注解——英国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将家庭定义为“扶持的环境”。扶持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接触和空间。接触包括会见、了解、触碰、和谐、契合、照顾,儿童若有良性接触,较易发展自信、内在的自我支持、自我接纳。同时还要给儿童空间——做他们自己的空间。没有空间的接触会非常具有侵犯性,令人窒息。
    老妈与小侄女互动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言语啰嗦、语义不明。小侄女提一个简单的要求,她总是环顾左右而言他。比如老妈在扫地的时候,小侄女要让老妈“抱抱”,老妈就开始转移话题:哎呀,你看这地上是谁的头发,谁把地弄得这么脏?咦,桌子上是什么呀……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悄悄提醒老妈:现在抱、一会儿抱还是不抱,你要清楚地告诉孩子,她需要一个明确的答复。当老妈对小侄女提要求的时候,同样很啰嗦。哪怕是让小侄女穿上鞋这样一个简单的指令,她也能反复说十来句:快点穿上鞋,你看这个小粉鞋多好看啊!小心扎着脚,你看地上多脏啊,一会儿你的小脚丫就黑了,快点啊……
    本来“穿上鞋”三个字就可以搞定的事情,老妈自言自语念叨了半天,所谓言多必失,小侄女很快抓住老妈言语上的漏洞,把小脚丫抬起给老妈看:不脏!于是,穿鞋的事情,成功地转移到脚丫脏不脏的话题上去了,小侄女也找到了自己的逻辑起点——因为脚丫不脏,所以不用穿鞋嘛!
     如果每个简单的生活细节,都像老妈这样,把一句话扩展为十句,那么,一天累加下来,孩子的耳朵里就塞满了各种废话,这是多麽令人烦躁的事情啊!现在各种商品和服务都非常强调客户体验,我们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也非常有必要关注一下“客户体验”。
    眼神的忽视和内心的虚弱,让小侄女觉得跟奶奶有距离感,因此产生了不安的情绪;而言语的唠叨,又让孩子很烦躁。不安和烦躁累加起来,就成了愤怒。
     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其实这何尝不是一个轮回,小时候老妈也是这样对待我的,所以我当年也总是对她产生莫名的愤怒,然后故意找茬发泄自己的情绪。其实我当时心里也很困惑,老妈脾气这么好,我为什么生气呢?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在“欺负”老妈,可就是忍不住对她发脾气,发了脾气自己还挺内疚。
    天天陪在孩子身边,未必就真的实现了与孩子的亲密接触,孩子的许多歇斯底里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没被满足的需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