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记事4:为欣欣“撑腰”
(2013-08-21 15:28:00)
标签:
育儿 |
初见欣欣,便感觉她的性格特别随和。
第一天玩丢沙包的时候,有一个细节让人特别难忘:有个孩子很大力气地扔沙包,结果不小心打在了欣欣脸上,从力度和声音来推测,应该是非常疼的,在场的大人都有些错愕,以为她非哭不可,欣欣竟却好像没有感觉到一般,继续跑着闹着。
除了这个细节,在第一天的玩耍之中,我对欣欣的印象并不深刻。
到了第二天,我们渐渐发现她与带队的小刘老师关系特别密切,走路跟着刘老师,吃饭也挨着刘老师。
欣欣妈妈说,平时欣欣不够自信,常常不知道怎样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她反倒是对大人更亲睐一些。仔细观察的确是这样,从第一天下午开始,其他小朋友便渐渐交好,有了亲密的伙伴,她虽然也温和地与大家玩耍,但并没有相近的小朋友。其实这也不难解释,欣欣性格随和,通常大人很少拒绝这样的孩子,也很少与她发生摩擦,所以欣欣在与大人交往的时候会感到更安全、更自在。
夏令营的间隙,第三期工作坊的一位家长听说我小侄女要来,特地送来一大箱玩具。第三天上午,我带了其中一些管道积木给孩子们玩。积木倒在防潮垫上,便被几个孩子哄抢,欣欣也抢到了其中的一部分,从数量上来看,她的是最少的,但也有二十块左右。
我在旁边饶有兴趣看几个孩子组装这些管道,观察每个孩子的方法与样式。渐渐发现,当其他几个孩子积木有对不上的地方,就向欣欣“借”积木,从表情上看欣欣是不情愿的,但也默默地给了。当一个孩子开始“借”,其他孩子也纷纷效仿。不一会儿的功夫,欣欣手里便只剩下一块积木。欣欣把身体转向人少的方向,嘟着嘴默默地摆弄那一块积木,表情郁郁,让人看着都心疼。
欣欣妈妈也看到了这一幕,我们在旁边悄悄讨论对策。欣欣妈说,平时欣欣受了委屈,或者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算仔细追问,她从来也不肯说。听欣欣妈这么一说,便愈发心疼。
欣欣不开心,是因为她不想给但又不会拒绝别人,只好勉强给了并把幽怨的情绪埋藏在心底。我猜测,她不肯说,很可能是因为说出来未必能得到帮助,有时候自己反倒觉得更加难堪。
若想打开这个孩子的心结,最重要的是要让她知道,她有权利拒绝别人,也有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必为此内疚或顾虑。
当时的管道积木毕竟欣欣已经给了别的孩子,我们也不好插手帮她要回来。所以我建议欣欣妈妈回头说一些话宽慰孩子,给孩子增加一些勇气。欣欣妈说既然是我想出来的,这次不妨由我来说。
我并没有立即对欣欣说,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欣欣发现盘子里有一片装饰的巧克力,就捏起来吃。那一瞬间,我觉得是个不错的时机,就悄悄滴把欣欣叫到旁边,我坐在椅子上,把她拢在怀里悄悄问她:今天上午别的小朋友把你的积木都“借”走了,你是不是不开心?欣欣点点头说“是”。她能直接承认自己不开心,我当时心里也略有些吃惊,后面的话便可以放开些说,于是,我告诉欣欣:积木是杨阿姨拿来给所有孩子玩的,大家抢你也尽管抢,没关系的。就像刚才这块巧克力,桌上只有这一块,如果你特别想要,一定要马上去拿。如果有人为此不高兴,咱们可以再宽慰他;如果你抢得太多,也可以分一些给小朋友;假设不想给别人,也可以直接拒绝他。玩积木的时候,如果每个孩子都抢到得不多,大家也可以协商放在一起玩。总之,你想要的就去拿,不想给的就直接说出来!
我说完这些话,欣欣很欢快地点点头,仿佛内心多了一股力量。再回到桌前,她竟然立刻有了变化,我和欣欣妈错愕地交换着眼神,我们发现欣欣不再畏首畏尾,夹菜的动作更有力度,她开始主动转动餐桌,挑选自己喜爱的菜。
我和她说了这些话之后,她立刻把我引为知己,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她开始粘着我,走在路上也逗我追着她玩,在宾馆的院子里,则缠着我跟她玩游戏。小刘老师则逗趣说自己“失宠”了。
对于欣欣的变化,我也没想到会这般立竿见影。后来我与欣欣妈聊天,分析这个变化的来历,欣欣妈自己也是个谦和温顺的人,她自己也不太会拒绝别人,不但以身示范的是忍让,言语上也从来都劝孩子忍让,因此,孩子就理解为事事都得忍让,自己想要的不敢要,不想给的也不敢拒绝。
针对欣欣的情况,最紧要的就是给她勇气。夏令营结束的最后一天玩耍,孩子们吃饭的间隙又摆弄管道积木,我真切地听欣欣拒绝豆豆:这是杨阿姨的积木,谁都可以玩!她说这句话是那么理直气壮,我听了心里也很欣慰。
在家长讨论的时候,这个细节也作为一个案例提出来,不过我也特别强调,这个方法和尺度只是针对欣欣,我说话的语气有些为欣欣“撑腰”的意思,是为了消除孩子的内疚和顾虑。如果孩子只是偶尔一次抢不到玩具,用这样的言语宽慰孩子就过度了。
微信公众账号:yj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