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我是杨杰
我是杨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253
  • 关注人气:4,3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期工作坊分享:皓皓的故事4(7.7日讨论)

(2013-08-07 23:05:11)
标签:

育儿

(这段时间非常忙,总算有点时间把这个记录整理出来,让大家久等啦!)

 

 

630

 

从工作坊回来,6点多了,孩子没有打电话,让我觉得比较意外,我想也许两个人亲子关系变好了。但是,事情恰恰相反。

我回到家时,看到孩子在书桌前写作业,地上没有放着琴,老公在厨房,我和孩子说:妈妈好想你呀!他说:我也是,但没有从书桌前走过来。我过去看,发现他正在写易错字,这是我走前安排的第三项学习内容,我心里一想,坏了,还有那么多项内容没有写呢!这时候,孩子写完了字,拿过去给爸爸看,爸爸在厨房里说:这两个字写得怎么这么样?孩子灰溜溜地走了出来,拿给我看,我看了一下,其实我觉得写得还可以,我没说话,把他叫到书桌前,我说:你还有多少作业没有写?孩子说:我只写了数学应用题和期末练习。然后他又说:你再去上课,我一定要去姥姥家,爸爸又没忍住,打我了,胳膊这儿可疼了。

 

分析:

妈妈回到家,发现爸爸又没忍住打了孩子,妈妈说她的心情一下子“好荒凉”,爸爸说,是因为妈妈留的题目孩子做了三遍全是零分,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每个”、“每斤”。

打孩子肯定是不对的,爸爸在辅导孩子的时候,特别容易在挫败感的驱使下对孩子动武。与孩子相处,只有改变方法,提高教育能力,才不会频繁地使用这样的“下下策”。

当孩子处于高压状态,他的思维也会变得极度不流畅,本来会的东西,也会想不起来或者频频出错。

 

 

我在厨房做饭,听到孩子在上闹钟,然后他一会儿跑到厨房里,对我说:妈妈,我给你看一个惊喜,我周五在学校做的练习,10道题就错了一道。我表扬了他,突然我想起工作坊上,各位阿姨说要一定好好表扬他,就对他说:妈妈今天上课的时候,给阿姨们看了你写的英文单词,也说了你上周的表现,她们都说要好好夸夸你呢?说你写得真棒!他非常高兴,又问我:我上周什么表现呢?我说上周你坚持到十二点把作业写完,还不让妈妈看着写,自己写作业,走神也少了。他说是呀!我一想,走之前忘记录音了,这时候我查了一下手机,发现ziyi已经发过来语音了,我赶快让孩子听,孩子听到后,高兴极了,跳了起来,要求给阿姨回个信。回完信,他很高兴地走了。而我心里却不太是滋味,孩子越是这样乐观,不追究,我就越是心疼他。他在外面玩汽车,一会儿,我听到闹钟响了,我隔着玻璃看到孩子没动,还在玩,我没有管他,一会儿,我听到收车的声音,我发现他把车收了,但是放在床上继续玩,我还是没有管他,又等了一会儿,我发现他已经开始去做作业了。做饭时,我一直在想,我应该用什么方式如何和老公沟通一下,让他接受,又改善自己的行为呢。脑子有点乱,中间我从厨房出来,我去看了一眼孩子,并表扬他自觉写作业。他和我说:我写得有点慢,我看了一下说,加油吧,我们会越来越快是不是?

 

分析:

在工作坊上,我们欣赏了孩子写的英文单词,非常工整,和以前的对比,简直不敢相信出自同一个孩子的手笔。本来我们说好要一起录音给孩子的,但是走的时候忘了录了,有家长通过微信肯定了孩子,他非常开心。

关于孩子所谓的乐观,我们在工作坊中也反复强调,不能因为孩子表面的不计较和不在意,就“欺负”孩子,很多家长把这一类孩子定义为“没心没肺”,深度了解发现,其实孩子只是掩饰了自己的真实感觉而已。

当闹钟响的时候,妈妈耐心地等一等,孩子自己主动把车收了去写作业。很多催促往往都是从这样的细节发端的,如果父母太心急,看到孩子没做就马上催促,反倒破坏了孩子内心的节奏和安排,结果孩子就会越来越慢。其实,我们不妨等半分钟到一分钟的时间,看孩子能否自己放下,如果孩子能自己做到,就省略了催促这个步骤。

孩子说“我写得有点慢”,当孩子敢于坦然而直接地评价自己的时候,说明他周围的环境是相对宽松的。这也是妈妈改变方法以后,孩子的一个细小而重要的变化。

 

 

吃饭了。老公从屋里出来,他刚看了电视,他说:这个人太厉害了,一天挣500万,高中没有毕业,研制了一个什么营养药,说是特效延年药,这个人特别能说。我不知道老公什么意思,觉得他好像在调侃,淡淡地说:骗子吧!什么营养药能长生不老?这时候,小朋友在一边说:那公交司机一天能挣多少钱?我没说话,他爸爸说:20元一天吧。小朋友不说话了,一会儿工夫,小家伙又问:那唱歌的人一天挣多少呢?我说:看这个人出不出名,有的也挣很多?他问:挣多少呢?我说:一天几十万,也很多吧!妈妈具体不是很清楚。他就开始问:张学友厉害不厉害?我说他唱得可好了。他又问许巍,依次问了几个人。我说了一下这几个人的大概情况。这时候,他爸爸说:那些会唱歌的人都会拉琴弹琴。我说:噢,皓皓也在学拉琴呢!孩子自语道:还要会弹吉他吧。老公又说:所以你也要好好学拉琴,咱们长大成为一个大师好不好? 孩子说:好吧,成为一个大师。我说:皓皓喜欢的汪峰就是音乐学院毕业的,他音乐可厉害了。他听了以后,特别高兴。我又说:当歌手可能非常累,很忙,他说:那休息日能休息吗?我说:可能不能吧!他没说话。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些对话,哪里有点问题。

……孩子开始做作业,还是要求我在后面,他自己完成。我走之前,他突然又问我:妈妈,我以后要去唱歌,挣好多钱。我突然觉得刚才吃饭时,我们的一番话,有点误导孩子。我说:可以呀!不过妈妈希望你长大能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挣多少钱无所谓。孩子没有说话。

 

分析:

这段看似闲聊的对话之中,涉及到孩子对职业的认识,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话题。

孩子一直很喜欢公交车,因此关心公交司机一天赚多少钱。爸爸说20元一天,如此算来公交司机的月工资是600元,这显然是个很随意的回答,并不符合事实。给人的感觉,似乎爸爸心里怕孩子真的去做公交司机,用这个回答隐隐地给孩子泼了一瓢冷水。其实,孩子只是单纯地喜欢,在孩子眼里,能驾驭大个头的公交车显得很了不起。我们往往从世俗的角度去评判各种职业,但孩子更容易看到职业的本质。

孩子的关注点又转移到了音乐方面,问起了张学友、许巍等人。妈妈说了这几个人的大致情况,也难免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其实,我们尽量不要用自己的角度去禁锢孩子,所以,我建议妈妈找一些关于这些人的资料给孩子,孩子关注的点往往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让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这些职业岂不更好?

爸爸说唱歌也要会拉琴弹琴,并说“咱们长大了成为一个大师好不好”。看到这一段,我非常好奇的是,孩子是否能清晰地理解“大师”的意思呢?还是盲目地附和爸爸的提议?这显然又是父母漫无边际的期望。

接下来妈妈又告诉孩子“当歌手可能会非常累”,我问妈妈,为什么要重点突出这样的信息呢?用“非常累”来描述歌手这个职业,不够具体也不够准确。这样的描述中,隐藏着妈妈对这个职业的看法和态度。

后来孩子说长大了要当歌手,“挣好多钱”,父母在这个对话中已经成功地把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了孩子。这样的“引导”确实有误导的嫌疑。

针对最后一段话,我继续问妈妈:“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挣多少钱无所谓”,这句话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歌手是不是受人尊敬的职业?或者说什么职业是受人尊敬的?你们真的不在意孩子赚多少钱?

现在到了大学里面,往往会提到职业规划。其实,职业规划的前提,是对职业有全面清晰的了解,这个工作需要在漫长的成长历程中一点点地认识、体会,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各种职业,尊重孩子的喜爱和憧憬,经历了这漫长的认识过程,不管孩子最终选择怎样的职业,都会是理智的选择。 

 

 

做完作业,已经9点半了,他要求玩一会儿手机游戏,我说:今天有点晚了……,他央求我:妈妈就玩一次吧好吗?我说:那好吧,如果你休息就十分钟,玩手机可只能5分钟呀!他选了玩手机。我检查卷子,发现他有一些错题,5分钟到了,我把他叫过来改题,他正好一个游戏玩一半,而且玩得特别好,我让他停下来,他停了下来,但是非常不高兴,回到座位上,开始闹情绪,他说:今天我太倒霉了,我从上午就开始倒霉,晚上玩游戏也没有玩开心,就开始哭了,我抱着他说:妈妈知道你今天不太开心,晚上你做得卷子还是有进步的,你自己看看,妈妈算了一下,你如果好好做卷子,分数一定不错呢!他趴在我怀里,难过了一会儿,就起来了,我说你看,你的小金刚勇士在看着你呢!他把金刚的胸牌放到自己胸口,心情好一点了,看了一下自己地语文卷子,对我说:妈妈,我好好做,语文一定能考80多分。我说:是呀,你仔细做,认真看题,肯定能考好!他开心起来,并开始改卷子。1010分,我们完成了改卷子。收拾书包时,我发现他还有期末练习根本没有改完,所以我又让他改一下,他很不情愿,说一晚上都不睡觉了,我说不会的,十分钟就改好了。小朋友不太情愿地完成了剩下的作业。

 

分析:

表面上看,孩子因为玩手机时间短而哭鼻子,事实上,这只是诱因而已。孩子是把压抑了一天的情绪在这里宣泄出来。现在妈妈的态度比较温和,孩子还能借机宣泄,以前的时候,孩子则是长时间地压抑自己的情绪。

 

 

 

71

 

吃完饭,他想玩汽车,我说快下雨了,我们一定要现在回家了。他嘴里说着不愿意,但我坚持两次,他就开始穿鞋了。……到了家,由于东西多,孩子帮我拿了一个包,因为他个子矮,包带长,我对他说:皓皓不许把包拖到地上。说完,我意识到这样说不对,又忙改口:拎包的时候往上提一点,就不会拖地了。

 

分析:

这虽然是一个非常小的细节,但类似的事情发生的频率却非常高,积累到一起,绝对不是小事。同样的要求,改变一个说法,听起来的感觉则完全不同。

 

 

回到家,老公已经到家了,孩子做在门口咳嗽,老公假惺惺地问:你怎么咳嗽了?孩子看老公情绪很好,就说:还不是你昨天早上开空调,我快冻死了。老公说:没有吧,是北京空气不好,你看爸爸空气不好也咳嗽。小朋友说:根本不是,就是你开空调开的。

孩子要和我比赛换衣服谁快!我看到老公凑到孩子过上,孩子躲他,说:唉呀,你碰到我这只胳膊了,疼呀!老公就态度很好地说:哪呀!让爸爸看一下。小朋友不给他看,还要和我比赛,我说好呀!我们开始,我到里屋换衣服,他在外屋换,我换好了出来,他说我还没换好,这时坐在旁边的爸爸讨好地说,我帮你!开始帮孩子忙。我心想: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小朋友换上背心,胳膊上的青紫印痕就露了出来,老公说:我看看。我又摸了一下头,问孩子疼不疼了?他说:还疼。老公又趴着看孩子的额头。但始终没有开口道歉,我想他要面子,怎么会在一个孩子面前道歉呢!我趁他情绪好,就说:咱们以后贴个“情绪晴雨表”,爸爸情绪不好,打皓皓了,咱们就给他贴个小红点。皓皓不高兴写作业了,闹情绪,我也给你贴一个,妈妈和爸爸发脾气了,也贴一个。老公没说话,皓皓点头同意,但我知道他还没太听懂。我心想,反正你没反对,明天我就整个表来公示一下。老公起身找云南白药,我说洗完澡再喷吧。他说什么时候洗?我说睡前吧。他说:好吧!

 

分析:

看得出来,爸爸打了孩子之后也非常内疚,那么,现在如此不舍当初何必要动手呢?如果当时再克制一下,也许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情绪晴雨表这个方法,以前在咨询中曾经用过,效果还是很不错的。这个方法并不是为了惩罚,而是监督和提醒。

 

 

让孩子吃好药,孩子要休息一下,我陪在他边上玩车,他把车放在床边上,我突然想引导一下他的知识点,我说:皓皓,你看把车头放到什么位置上,车正好不会掉下床?他开始试,我开始帮忙,然后我就开始和他说大约在车的一半,车不会掉,再往前过一点,就掉下去了。说完,我后悔了,这是引导吗?明明就是直接告诉他答案。我发现引导孩子方面自己太差,根本没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就直接说答案了。孩子突然问我:老狼,怎么样出名吗?我说:他以前出名,后面慢慢就不太出名了。他问为什么?我说:歌手开始唱一首好听的歌,就出名了,可是后面慢慢没有太好听的歌,或者不太唱歌了,就慢慢不出名了,很多歌手都这样!他又问我:那谭咏麟呢?我说他很老了,是个很有名的人。我又问:你是要长大当歌手吗?他说:是的,说定了!我笑了,我说:当歌手要求什么呀?他说:会唱歌。我说:那你音乐课要好好听呀!他说:我先要学唱几首歌吧!我说:好吧!先把《虫儿飞》学会吧!他同意了。

 

分析:

有时候我们的“引导”,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灌输而已,这次妈妈已经意识到。

孩子再次提起歌手的话题,这个讨论的过程非常欢乐。我们戏称妈妈的引导是“高开低走”,从对歌手的好奇开始,前面还曾经遥望大师,转眼间则具体到音乐课好好听,最后落脚在把《虫儿飞》学会。

其实孩子问老狼现在为什么不太出名,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孩子去了解老狼的音乐发展道路、曾经的辉煌以及现在的选择,这个过程我们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歌手,也是在了解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这样深度地了解几个歌手,对整个乐坛也有了基本的了解。

不管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既然他有过歌手的梦想,我们就给予了他做梦的空间。

 

 

72

 

下班回家,孩子在看电视,孩子姥爷说:我交的任务都完成了,就是写作业时老说头疼不舒服,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说已经没事了。我进屋抱了一下孩子,问他还不舒服吗?他说:下午睡了一觉后,就不难受了。孩子问我:电视上说,地球停转,停转会怎么样哟?我说: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妈妈觉得地球不转了,会不会时间也停下来了呢?他说:那又会发生什么呢?我说妈妈也不清楚,我们有机会查一下吧。一会儿要吃饭了,我和孩子说:你可以再看一会儿电视,看完这个节目正好饭可以吃了,吃完饭咱们就直接回家了,不能再看电视了,知道吗?他同意了。

 

分析:

孩子问地球停转会怎样,这是非常有趣的问题,说明孩子好奇的触角正在向外延展。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我们的任务并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让孩子的好奇心继续蔓延,让孩子喜欢这样的问题并充满探索的欲望。所以,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猜测,比如,如果地球停转,那地球一面永远是白天,一面永远是黑夜,由此会产生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人们需要跨越半个地球过来晒太阳。或者,如果地球停转,其他星球不停的话,地球会不会被甩出太阳系,这会成就一趟发现之旅吗?还有一位家长说,地球骤停,在惯性的作用下人可能会被甩出地球。我们设想了一种开玩笑的说法:地球的同志们请注意,现在地球要停转啦,请您扶稳坐好!

 

 

 

 

快从姥姥家走之前,他赖着不动,看床上的车,我催了两次,他才磨蹭地穿衣服,穿的时候,我发现姥爷在帮他,一帮他的手立刻就放下了。我提醒说:让他自己穿,姥爷才放下手,他不太情愿地慢悠悠穿好衣服,准备出发回家了。

 

分析:

这个小细节生动地诠释了孩子是怎么变懒的。一旦有人帮忙,孩子在一瞬间就放弃了努力。依靠他人又省时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回到家,复习时,孩子依然要求我不用陪着他,他自己做,做得速度不错,我表扬了他,但有很多字不会或错了,我在田格本上打字头,让他写了两遍,我和他说:多写两遍就记住了。休息时吃药,吃药时比较烦,因为药苦,他反复地推迟吃药,我说:这是阿道克船长的威士忌,他才喝了。喝完我表扬了他。他坐在床边玩汽车,突然就和我说,你看这辆车的重心靠后,过了一半也没有掉下去,我想:小家伙把我昨天说的话记下来了。我说:再换一辆车试试,他试了几辆,我没再说话,我想让他自己去试验一下。

 

分析:

这件小事也印证了妈妈之前的反思。孩子在尝试中有了新发现,原来重心靠后的车,过了一半也不会掉下去。孩子有发现的能力,我们不需要急急地提供答案。

 

 

休息完成后,孩子又开始做了一会儿,我就让他休息了,每次我要提醒他,他才开始收拾快书包,他收拾完书包,就呆在那里,我就想,自己真是安排多了,收拾完书包,他怎么都不知道该干什么呢?我问他:书包收拾好,要干什么呢?他想了一会儿,要洗澡了,他又说先刷牙,刷牙前,我发现还有一种药没吃,我把药放在桌上,让他吃,一转身的工夫,他把药掉到地上了,我心里有点着急,但忍住没说,心想:生气药也掉地上了。我让他找,他也不动,象征性的朝地上看两眼,我心里有点火,但转念一想:是不是以前找东西的时候,我没有仔细教过,不是代劳就是干脆不找了。这样一想,我还是语气柔和地叫他过来,让他蹲我边上,我说,你看东西掉地上,怎么找呢?先看一下掉下去声音出来的地方表面上有没有,把这个附近的东西掀起来,看看有没有,他和我翻了几下,没找到,我看有点晚了,决定再拿一颗新药。吃好药,小朋友又呆着,我又问了一句,该干什么了?他想了一下,开始脱衣洗澡。

【思考】1、我觉得自己引导启发孩子的方法还要多学习研究一下。2、我管理得太多,尤其是生活方面,孩子好象自己不会思考,不会操作,也是从生活方面引申到了学习方面,他也是被动的,不爱思考,不愿意操作。

 

分析:

包办太多,孩子往往缺少执行力。而听课、阅读、做作业这些事情,是我们没法包办的,这时候,孩子的短板便暴露出来。很多孩子心里设想得很好,一旦执行就觉得困难重重。

 

 

73

 

 

下班回家,发现孩子在吃东西。我问他:嗓子好一些了吗?他说好多了。我再问:考试怎么样?他说今天监考老师表扬我无数次了。我很高兴,抱了一下孩子。心里想,可能是他们班主任和监考老师说的要多表扬他吧。我没再多问考试的事。

 

分析:

借着这件小事,我首先要为妈妈澄清一句。

前面的文章发出后,很多人说孩子的作业太多了。其实,孩子的作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孩子做作业到深夜,主要是因为磨蹭。我也曾经带过一个孩子,经常十一点之后完成作业,等他不磨蹭了,晚上七点多就可以完成作业。针对这种情况,单纯地减少作业,只能让孩子某一天早睡,最核心的目标,则是减少磨蹭提高效率。即使在考试的情况下,这个孩子都需要监考老师不断表扬他,才能把试卷完成,我们由此可以推测孩子做事的效率。

 

 

回到家,我让他把东西放好,他嘴里说:不行。可手上却照着在做了!我因为感冒,今天鼻涕眼泪一大把的,我把他叫过来,和他说:皓皓,妈妈给你一张卷子,你仔细做一下,妈妈今天特别难受,你自己做吧。他说:我不用你看着,你吃点药,或者洗个澡就可了呢!我说好,但他强调半小时要休息一下。我同意了。半小时里,我睡了一觉,他叫我说时间到了。我问他做得怎么样?他说做得有点慢,但是认真。我让他休息吃药。他自己在那里搅中药,我提醒了一下他,告诉他:搅药或者端水的时候,一定不能东张西望,这样药或水会洒的。然后我就看着他在那操作,倒来倒去的,嘴里还念叨着:你看我多放一点水,药就好化一点吧,我再用筷子使劲搅,看看化了吧。我心想:每次搅药,我说的话,他还是记在心里了。折腾完了,他很高兴地吃完药了,然后他又开始写卷子,写得真是有点慢,但我没有催他,我看时间不早了,不让他继续写了,我把卷子拿过来,检查了一下,发现小朋友写的的确比较认真,但也的确有点慢。我把错题和他讲了一下,他不太理解,我看正是周日我让老公给他做的典型应用题,心里有点上火,心想:一天时间也没有想办法给孩子讲会,明天就要考试了,可怎么办呀!我耐下心来,又给他讲了一遍,我觉得他好象明白一些了。我发现,在我给他讲题的时候,他就开始自我放松,开始玩钢笔,我停下来,对他说:皓皓,你看着妈妈的眼睛,妈妈为什么有时候不让你用钢笔呢?你看,我讲题给你让你明白这道题怎么做?可是你在玩这支笔,妈妈讲的内容你都没有听到,这就是为什么妈妈不让你玩笔的原因。他听到把笔放下了。我继续讲了一会儿题,他注意力不是很集中。

全讲完题后,我说你收拾书包吧,他收拾一会儿,玩一会儿桌上的东西,我提醒了两次,他才收拾好。再让他收拾桌子,他还是一样收拾一会儿,玩一会儿,我开始没有管他,可是明天要考试呀,9点多了,他收拾了快十分钟了,我只能提醒他:再收拾不好东西,我们就不去洗澡了,因为太晚了。他这才加快速度收拾。

【思考】1、孩子非常喜欢玩钢笔,钢笔可以吸上来水,写出来的字和铅笔不一样2、孩子仔细听别人讲话的习惯一直没有被养成,一方面要调整自己家人以前忽视孩子讲话的态度,另一方面,和孩子讲一大段话之前(比如讲题),一定要先把孩子的眼神召唤过来,再用吸引孩子的方式讲,中间可能还需要不断地把他的神带回来。3、孩子做别的事时,好像没有在当下的内容中,总是会被旁处的别的无关东西所吸引。包括收拾东西,包括穿衣服。

 

分析:

妈妈不舒服,孩子很很体贴,建议妈妈吃药洗澡,并承诺自己做作业。孩子做的慢,但是认真,至少在态度上非常值得肯定。从搅药这个细节来看,其实孩子记得妈妈的话。

看到爸爸讲过的题目依然不会,妈妈心里难免着急上火,但很快处理了这个情绪,耐心地给孩子讲题。

孩子做事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走神的习惯,改变这一状况还需要时间和耐心,这对妈妈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

 

 

74

 

下班,回到家里,小朋友正在看电视,看到我回来,他一把把我拉到小屋门口,让我看,我看到大门上贴了两张纸,一张上写着:“日本食物售”,一张上写关:“半小时后营业,姥姥不许收。”然后给我看他用彩泥做的面条、雪糕和饼,我说:呀!皓皓的食品店开张了?要卖东西吗?他很高兴,说一会儿吧,要看电视,没两分钟,又拿了一本姥爷给买的《铠甲勇士》,我说:这么多本了,什么时候你给我讲讲里面的内容吧。他很高兴地说,他给姥爷讲了,现在要给我讲,我非常高兴。他开始做在我身边,开始给我讲,我想想孩子是不是第一次主动给我讲故事呢!他讲得比我想像的流利,因为上面的字带拼音,他不会的字会拼一下。中间有漏的字我没有特别提醒,只要意思是对的,我真怕打断他,会让他放弃,只是中间有几个字他拼错音,读不明白时,我直接告诉了他。我听的时候很认真,一直在问:下面呢?是这样呀?太可怕了。他兴趣比较浓,因为情绪很好,他一下子讲了三页。他自己也很高兴。一会儿看得出他累了,错误增多了,他说一会儿再给我讲。跑去看电视了。

要吃饭了,他很高兴地跑过来,没怎么让我们叫。吃完饭,他又要给我讲故事,我很高兴,这时姥爷插话说关于铠甲勇士的事,他立即说:你这样太不礼貌了,我们正要讲故事呢?姥爷还要说,他坚持重复:你这样太不礼貌了。然后把门关上了。我笑着说:和姥爷说话要温柔一点,声音太大就不礼貌了。他又开始给我讲故事,接着上面的内容,讲得非常认真,一直把这段故事讲完,我夸他讲得真好,他自己也很高兴。

 

分析:

在前面的日志中,很少见到孩子快乐地玩耍。这次孩子自动自发地玩食品店的游戏,感觉他很投入,且从妈妈的描述中能体会到孩子的喜悦心情,这非常难得。接下来孩子饶有兴趣地给妈妈讲故事,这样美好的亲子相处的时光,让人感到愉快。

最让我们意外的,是他拦住姥爷的话。以前就算家里人打断孩子的话,他也无可奈何。上次妈妈曾经拦住姥爷的话头,坚持和皓皓把话说完,他很快就学会了。当然,在语气上还可以更柔和一点,比如:我们正要讲故事呢,我一会儿和您说。

 

 

讲完故事,他说要画一个怪兽,很认真地画了一会儿,说太难了,让我帮他画,我看了一下,觉得他画得不错(那个怪兽有点不好画),他却说:什么呀!一点也不好。这边都歪了,又画了一会儿,还是说不好,还是想让我帮他画,我描了两下,也觉得不好画,我说:妈妈知道有一种纸,很薄可以拓着画,明天你拓一下吧,这个怪兽有点难。他说好吧,又问哪有这种纸,我说姥姥有,明天让姥姥帮你找一下吧。他很高兴的同意了。一会儿他去换衣服了,我想把他画的画给姥爷看一下,我真觉得按他的水平真是不错,结果发现他把画全擦了,这几天我怎么发现他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了呢?

我们回到家了,他开始要求看《父与子》,考试前和他说好了,考完试就可以看了,他一边看一边咯咯笑,又跑过来和我讲里面的内容。我发现这种连环画,虽然没有字,但是可以考验他的想象力,象是看图写话,所以我就让他给我讲故事,他挺高兴的。

 

分析:

妈妈最大的感慨,就是孩子对自己的要求高了。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往往是一个信号——孩子的自信心在增强。他认为自己能做得更好,才敢于否定现在的自己并推倒重来。

 

 

8点了,我说咱们要拉琴了。他口头禅一样马上就说:我要你看着。我说可以的。你先摆琴,妈妈给你出几道明天的口算题。他在一边摆琴,我在一边出口算题,老公正好吃饭,看孩子开始摆琴,“老三样”又上了:“怎么回事?上面的手?走神了!往哪看?两只手没有一个对的。”我一听,立即和他说:你来出题,我来看孩子。老公很配合,开始出题,我坐在孩子身边,他情绪明显放松了,但好久不摆琴了,两个手的确不太好,我和他说:给妈妈摆一个最帅的pose,他立即做了一个很漂亮的动作,我又说:太漂亮了,可是妈妈觉得你只能摆10秒钟,是不是?小朋友立即反驳:怎么可能只有10钞钟呢?10分钟。我说:那妈妈给你计时吧,看看你到底能摆多长时间?他同意了,我开始计时,他一直坚持着,我看出来摆琴真是一件很累的事,但小朋友居然坚持了2分钟。终于不行了,我表扬了他,说他真不错,坚持了这么久,并且对他说:你感觉到了吗?2分钟有时候挺长的是不是?后面也是鼓励他,他也是真的在努力坚持,其实我想这就够了,为什么以前总是在不停地说他,他注意力理分散。后面是拉长弓,前几周没练,开始不太好,后来我说,你就想这是一个慢车比赛,看谁慢谁就赢,慢慢地,他还真一点点稳定下来,我又说:你拉得这么好,我给你计下时,一弓拉多长时间,他很高兴地开始拉,的确不错,24秒,他也很高兴,叫爸爸说:爸爸,你看我拉长弓拉得多好呀!老公说:嗯,是呀,真好呀!妈妈看着还是拉得好呀!他很高兴,我让他坚持拉了一会儿。让他休息了。

 

分析:

这次妈妈很注意调动孩子的方法,“给妈妈摆一个最漂亮的pose”,一下子就从积极的方面调动了孩子。妈妈说孩子只能摆10秒钟,结果孩子坚持了两分钟。

这位妈妈说的非常有道理,以前孩子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不停地说孩子,其实是在干扰孩子,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拉长弓的时候,妈妈在指导孩子的时候,给出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慢车比赛。孩子一下子找到感觉了,这样的指导对孩子非常有帮助。

 

 

中场休息,他吃药,他把水倒得满满的,我让他蹲下来看一下水面,他看完说:水面怎么比杯子高,还不流出去呢?我说:是呀,你再加一点。他加了一点,水就流了出来,他还是奇怪,为什么水面有时候比杯子面高还不流出来呢?我告诉他:水有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互相抱在一起,所以高一点的时候不会流出来,但是太多了,就会流出来了。他听了觉得很神奇,我说:长大一些,你上学就会学到这个知识,这叫水表面张力。他高兴地点点头,我知道,孩子最爱上的课就是科学课。

 

分析:

妈妈用体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了水表面张力的神奇,这就足够了。孩子的好奇心已经调动起来,若干年以后,孩子如果学习到相关的知识,一定会记起这个场景。

 

 

唱谱,拉琴了,我发现他有点不耐烦,我对他说:你也不想错是不是?别着急,妈妈抱一下吧。他说是,快抱一下吧,给点耐心能量!我们又开始拉,中间有一段,他又没有耐心了,烦得不行,我抱着他问:你觉得有点烦是不是?心里像长了草一样。他在我怀里说:是呀是呀!我不想错,可一拉到这里总是错,控制不了!我说:没事,这点错了,咱们就从这点开始,再拉对了就行了。他说:不行不行,我不能错,一错就想重新拉。我笑了说:你怎么要求这么高呀,妈妈觉得你好几周没拉琴了,拉成这样就挺好了,多拉几遍就好了。他情绪慢慢变好起来,我又让他继续,拉得过程中他和我发生分歧,我说他有个地方拉错了,他说没有,我说那咱们都认为自己是对了,也说服不了对方,那我录像了。我开始给他录像,他录上像以后,手型变得非常好,我表扬了他,拉得也比较顺利,最后两遍孩子的烦躁已经没有太多了。错的地方改过来就可以了。最后顺利地拉完了10遍。

洗澡时,小朋友和我谈起他发明的一种防水枪,说得津津有味,我听着并看着他的眼睛,非常惊奇地表情,他变得很开心,告诉我这种枪不仅防水,还防硫黄酸(硫酸),还不怕岩浆。一把枪被他拓展得很丰富呀!

睡前,他还要和我一起看《父与子》,我们一起看了两个故事,他又强烈加了两个,就睡了。

    我发现这几天孩子的变化,1、首先他开始要强了,对自己做的事要求变高了,说明孩子自信心在提高,也说明那些灰暗的日子里,孩子弱小的心灵是承受了多么大压力和伤害,他可能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值得努力。2、孩子开始主动讲故事和专注地画画了。说起来惭愧,这些事也许应该是34岁小孩子就开始做的,但是在他34岁时,他并没有做,孩子现在是在补课,把他落下的一点点来学回来,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的成长。

 

分析:

孩子拉琴的时候,妈妈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并且用比喻的方式表达出来。孩子也很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说自己不想错,可一拉到这里总是错,控制不了。孩子的矛盾和纠结的心情可谓是跃然纸上。

当和孩子有分歧的时候,妈妈不再武断地压制孩子,而是用录像的方式来判定,孩子也做得非常好。

妈妈总结孩子的变化,非常全面到位。这些小细节,折射出了深层的改变。

 

 

75日 

上午我收到老师的短信,说是期末三科成绩出来了,孩子语文57,数学56,英语82,收到这个短信,自己心里还是有一份遗憾,差了几分,开学还是要补考。但是又对自己说,孩子是进步了,这个学期,他状态一直不好,卷子基本上就不怎么答,这次已经是他是最高分数了。我平静了一下心情,想想一会儿怎么和姥爷和孩子说。一会儿,我估计孩子已经去上训练课了,我给孩子姥爷打电话,和他说了一下情况。并且和姥爷说:不要说孩子了,我们要看到他在进步。姥爷同意了。到了下午,我突然接到姥爷电话,一接电话,居然是孩子打过来的,皓皓问:妈妈,我考试考了多少分呢?你知道了吗?姥爷让我问你。我把分数告诉了孩子,我听到电话那头很安静,我说:皓皓,妈妈觉得这次考试你进步很大,我想我们要是再细心一点,可能这三四分就及格了,没事的,我们一起努力还会更好的。孩子说:知道了。我让孩子把电话给姥爷,我对姥爷说:你观察一下,小朋友是什么情绪吧。让姥姥也不要说他了。

下班回家了,孩子在看电视,我陪了他一会儿,回到小屋,姥爷说:孩子这几天一直在问分数,特别上心,还觉得能上70分。我不知道说什么合适,所以和他说你问妈妈吧。后来,孩子知道分数后,他挺失望的样子,孩子又把分数告诉了姥姥,姥姥有点失望地说:呀,怎么又没及格?那假期你又要复习了。孩子回来和姥爷说:姥姥有点看不起我。姥爷说没有呀!后来孩子就不再提这事了。一会儿姥姥又过来,我说:别在说孩子了,他其实是尽力了,他心里知道不开心了,我们就更不能说他了。姥姥说:我没说他呀,就是说假期还要复习。

 

分析:

孩子开始对自己的成绩有了期许,这次没有达到他的预期,他很难过。换个角度来看,其实孩子非常想通过考试成绩来证明自己。孩子非常在意自己的表现,以前因为自信心严重不足,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对一切无所谓。其实那只是一种掩饰,避免被批评被指责。

这次妈妈的态度很好,没有责备孩子,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并且和家里人协商沟通保持一致。

尽管这次成绩没法和其他孩子相比,但和孩子自己比,其实他单科的进步最高达到了17分。我们可以用更具体的方式来肯定孩子:哎呀,你努力学习了一个月,就进步了17分,如果连续努力四个月,那得进步多少分呀?

 

 

一会儿吃饭了,小朋友马上跑过来了,今天做什么事都还挺配合的。

回到家了,今天刘老师有事,我们不用去他那拉琴了,我们两个说要放松一下,玩了一会儿游戏,开始拉琴了,拉琴过程中,孩子还是出现了烦躁的情绪,我安抚了一下,效果不是太好,中间我觉得好象孩子有点累了,拉一遍就在倒在我身上,说是累,说是烦,我心里想:这样纠缠有点闹心。怎么办呢?是不是自己态度太好了?是不是要再严肃一点?可是我刚一绷脸,小朋友就开始和我说:妈妈,我觉得你嘴角应该再向上一点,你说话要笑着说。弄得你无计可施的样子,我只能是忍耐着,坚持让他拉琴。孩子就在这耍赖中完成的拉琴,我和孩子说:你今天虽然后面没有烦躁,但是有点耍赖,琴拉得不理想。孩子大声开玩笑地说:我拉得很理想。我想,下一段假期,主要任务就是如何调整我看他拉琴时的情绪和方法。

晚上和老公沟通了一下,这天晚上沟通得还不错。但是我说得多,他说得少。

【思考】1、深刻地感受到孩子在逐渐恢复的信心,我们一定要坚持。2皓皓其实是一个很敏感又善良的孩子。我们更应该给他更多的爱和帮助。3、拉琴时的情绪和方法是后一段要关注的问题。小朋友已经开始使用他的小手段来对我来进行控制吧?

 

分析:

父母最开始改变方法,会有一个惊喜连连的阶段。过了这个阶段,就迎来了懈怠期。这是最考验家长耐心的时候,只有坚持住不松懈,才能迎来深刻的改变。

妈妈所谓的“控制”,并不是真正的控制。其实孩子也在努力维护妈妈的状态,这是他喜欢的状态。

这位妈妈已经体会到了积极的方法所带来的改变,接下来最大的任务,就是怎样坚持。

 

————————————————————————

微信公众账号:yj200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