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我是杨杰
我是杨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379
  • 关注人气:4,3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观,定义我们与孩子的关系

(2013-03-09 10:42:30)
标签:

育儿

 

有时候,会遇到一些极其不喜欢小孩的人,他们会说:小孩都很讨厌,让人心烦!我发现,这像是一种预言,他们和小孩打交道,总是能印证这种判断,因此,也就愈发觉得小孩讨厌。

如果我们在心中预设了一个“小孩讨厌”的念头,事实上,也就预先规定了自己的感觉。在与小孩相处的过程中,首先会处于防御状态,不会积极地与孩子互动,却不知不觉传递了消极的信息。孩子的直觉非常强大,哪怕是很小的孩子,他眨巴着眼睛看你一会,就很快可以判断出是敌是友,迅速决定亲近你还是远离你。当孩子用不友好来回应不友好,那么,大人肯定会觉得孩子很讨厌,可能还会在心里暗暗肯定自己:我说的没错嘛!是的,每个人都有办法证明自己是对的,如果我们认为小孩很可爱,用积极友好的态度靠近他们,他们也会用友好回馈我们,结果依然是:我说的没错嘛!

现在,许多人都非常重视教育,但是,却常常忽略一点:我们的儿童观,会从根本上定义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最近的咨询中,再次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我和豆豆妈聊得很透彻,她也很有悟性,执行力也不错,所以,豆豆的进步也相当明显。但是,却有一个异于其他咨询的地方,就是一到假期,我休假,她们的亲子状态就会反弹。

为什么会反弹呢?我开始寻找原因。有一次,我们讨论了一件稍微复杂的事情,我正一步步地引导她深入思考这件事情,还没有分析到三分之一,她直接问了一句:那你说我该怎么做?在那一瞬间,我忽然意识到,她对这个分析过程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想知道答案,然后马上去执行。在以前的咨询中,我分析出的策略,她觉得非常好用,有时候,她也常常感叹,不知道我为什么这样理解小孩。

其实,答案就在这个分析的过程里。遇到任何问题,我都会尽全力去寻找原因。要想找到真正的原因,就必须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还原整个事件,了解孩子的动机、愿望以及行事的方式。一旦把这个过程还原出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同一件事情,经常可以找出多种解决思路。

豆豆妈妈的咨询,之所以有如此明显的反弹,就是因为她忽略了这个看似冗长的、似乎有点“多余”的分析过程,直接等待结果。她会把有效的策略,进行一个简单的抽象,比如,关于孩子骂人,她在我的方法中总结出三点:制止、表明态度、然后不再回应。于是,所有骂人的情况,她都按照这个思路去执行。看了她的三点总结,我惊呼:天哪,要是教育可以这么程序化,那我的工作得多轻松啊,只要准备好几个“药方”就万事大吉了。在我看来,一旦脱离了具体的情况,去高度抽象出一个行事规则,都会变得很僵化,看上去“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实是“放之四海而皆不准”。

许多人看育儿书,也是这样的思路,牢牢记住具体的方法,比如,孩子胆小怎么办,孩子爱哭怎么办,孩子不合群怎么办,孩子拖拉怎么办?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情境,怎样把握教育尺度,则从来没琢磨过。

其实,弄懂了这些“为什么”,才算真的懂了。

我问豆豆妈:看上去你对教育很积极,如果我说你其实很懒惰,你会委屈吗?

豆豆妈果然很“委屈”:没觉得自己懒惰啊!

对于孩子的情况,如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就需要留心孩子的状况,学会感受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的动机和需求……,这不但是一个连续注意的过程,更是一种能力,同时,也是一种态度。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心在当下,与孩子同在。相反,照搬方法,就简单的多,看到孩子骂人,马上在过往的经验中搜索“骂人”,现成的答案是:制止、表明态度、不再回应,于是,按照这三步执行了事,这当然是最“懒惰”的办法。这整个过程,妈妈的“心”是缺席的。妈妈的心一旦缺席,对孩子的态度就是随性的、没有经过思考的,孩子自然会感觉不舒服,于是,就渐渐起了冲突。

我们最核心的目标,常常被置换成具体的目标。孩子一出生,想着怎样陪他快乐地长大,渐渐的,就变成了要消灭某个具体的问题。所以,我重点和豆豆妈妈讨论了怎样看待孩子,怎样看待教育,对孩子应有怎样的态度。我们要寻找与孩子在一起的美好感觉,而不是把孩子看做一个问题集合体。渐渐的,豆豆妈有了另外的感受:“我也理解了一点点心在当下的感觉,我们昨天散步时,我心里无欲无求,然后和豆豆聊天时也没想着要去引导他什么,我们就是纯粹地散步聊天,他和我讲了很多学校的事情,以前从来没听他提起。”对于豆豆妈来说,这个变化并不容易,记得有一次她带孩子去旅游,酒店外面景色如画,她骑自行带着孩子转悠,孩子和她聊着天,一切都很美好。恰好看到一个粉红色的水牛,她的心中立刻升起了一个“目标”:锻炼孩子的勇气。她想方设法让孩子接近水牛,孩子又哭又叫,依然不能动摇她“锻炼勇气”的决心。

教育本来不需要那么剑拔弩张,闲下来的时候,不妨想一下:我们的儿童观是什么,这个最核心的观念,是否确定了我们教育的基调。

 

写给读者:

我很好奇,你的儿童观是怎样的呢?你会把孩子看成问题集合体吗?会带着恐惧和忧虑去教育孩子吗?还是心中充盈着喜悦感,和孩子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或者是别的……

 

 

 

 

文章来自微信,更多讨论,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账号:yj2003

 

加入方式:在“查找微信公众账号”一栏搜索微信号码,或者扫下面的二维码。

 

 

 

http://s3/mw690/5187a54dtd741f57eeec2&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