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管则管,不走极端(下)

(2012-12-11 12:58:38)
标签:

杂谈

 

 

在这个咨询中,我一反常态,不是压制父母的情绪,而是主张丁丁妈妈理直气壮地管孩子。但丁丁妈妈依然顾虑重重,所以,我的工作主要是提供鼓励和支持。当然,我也非常注重尺度的拿捏。

于是,非常有戏剧性的结果出现了,在丁丁妈妈的坚决要求下,只用了几天时间,丁丁就从一个完全不做作业的孩子,变为基本能完成作业的孩子。丁丁妈妈连连感叹,这个咨询真是太有用了!

事实上,丁丁刚出现这些变化的时候,我甚至觉得莫名其妙,还特别追问了很多细节,看是不是有一些其他因素促成了这样的转变。根据我的经验来判定,通常,孩子不会在几天之间,发生这样大的转变。因此,我对这个转变的稳定性,也抱持怀疑的态度。冷静观察了一段时间,我才确信丁丁发生了真正的转变。

从速度来判断,在我的咨询里面,丁丁是转变最快的一个孩子。当然,这并不能归因为咨询的神奇。通常来找我咨询的孩子,不做作业的背后,都有很多深层的原因,比如情绪问题,习惯问题,自制能力的问题等等。而丁丁呢,他完全具备做作业的能力,只是因为妈妈一再对他妥协,甚至连提醒他一句都心怀顾虑,所以,他也放任自己看电视玩耍。一旦妈妈提出坚决要求,他便运用本来具有的能力,顺利地完成了作业。

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后面的咨询工作也很容易推进。当然,在咨询的过程中,始终要面对丁丁妈妈的焦虑和内疚情绪。

丁丁妈妈总是被莫名的内疚情绪所控制。比如,有一天丁丁忘了放学之后的打球课,跟着校车回家了,到了下车的地方,发现妈妈没有去接,就给妈妈打电话。于是,妈妈就觉得孩子生气了,对孩子很内疚,甚至有点刻意迁就孩子。到了第二天早晨,孩子起床的时候发呆几分钟,她认为孩子还在为这件事情生气。

于是,我追问丁丁妈妈:他提前回家你没能及时接他,这件事情你有错吗?你怎么能证明他早晨发呆是在想这件事情,并且还在为此而生气?

很显然,孩子提前回家,责任在孩子本身,妈妈没有任何过错。而且,我一直很困惑,妈妈为什么会那么确定地认为,孩子发呆肯定是因为这件事情而生气?我自认为对孩子的情绪比较敏感,但无论如何,我都没法把二者确定地联系在一起。

但丁丁妈妈很坚持这个说法,于是,我就追问了一些细节。我发现,丁丁妈妈并非故意狡辩,她确实看到了孩子生气的“证据”。经过仔细分析发现,这个生气的态度,并非因为前一天的事情,而是丁丁妈妈的内疚心理诱发的。

丁丁打电话让妈妈去接,妈妈就感觉孩子有点生气,见面的时候,便会陪着小心,迁就孩子,这种微妙的态度,孩子可以很清晰地感觉到。于是,他渐渐发现,不管是谁的责任,也不管是真生气还是假生气,只要表现出生气的样子,就可以引发父母的内疚心理,进而达到控制父母的目的。这时候,他便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趁机提出要求,迫使父母做出让步。第二天早晨,依然是这样的轮回,丁丁在发呆,妈妈以为他在生气,便感到内疚,于是,丁丁会放大这个生气的状态,这便是丁丁妈妈看到的“证据”。确切地说,这个“证据”是她的内疚心理制造出来的。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丁丁只要说一句“你们不爱我了”,父母的内疚心理便会达到顶峰。

在整个咨询过程中,丁丁妈妈也常常用“可是,书上说……”的句式来讨论问题。比如,有一次她喊丁丁回家,丁丁因为不想中断游戏,在回家的路上,很用力地打了妈妈几下。丁丁妈妈的回应方式,就是平静地告诉孩子:妈妈不喜欢这样的行为。

我问丁丁妈妈为什么这样处理,她告诉我,书上就是这样说的,孩子打人的时候,就要这样告诉孩子。

如果小孩子偶尔打人,这样提醒一下,的确是妥当的。但是丁丁的情况不同,玩游戏不小心碰到他,他会打人,他自己不开心,也会拿妈妈出气。同类的事情反复出现,妈妈每次都是无助地重复书上的话,但孩子依然故我。

我问丁丁妈妈:你生气吗?她强调自己当时还算平静。我问她:假设是其他人因为这样的缘由打你,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丁丁妈妈说:我会很愤怒。我继续追问:为什么丁丁这样做,你就不生气呢?仅仅因为他是你儿子吗?你是真的很平静,还是在压抑自己的愤怒呢?

丁丁妈妈渐渐认识到,原来自己是极力压抑着愤怒,因为书上说“不可以对孩子发脾气”。其实,她忽略了,书上还说“不可以放纵孩子的行为”。讨论到这里,我们聊起了前一段网上引起热议的新闻,一个孩子因为妈妈不给买玩具,就当街掐住妈妈的喉咙,揪着头发打妈妈,最终妈妈还是妥协了。从图片上看,孩子大约十来岁的样子,妈妈占有绝对的身高优势,就算孩子动手,妈妈完全有力量当场制止,结果妈妈只是央求孩子“快放手,好痛”。这也是典型的“孩子强势,父母弱势”的亲子关系。由此可以推测,这个孩子绝对不是第一次打妈妈,也不是最后一次打妈妈。是否买玩具,母子之间可以协商,但因为不买玩具就动手打妈妈,这绝对是越界的行为,也是不能被允许的行为。如果同一行为反复出现,且变本加厉,那么,就需要严肃对待。

丁丁妈妈问我:如果孩子再打人怎么办?我建议她表现出真实的愤怒,当然,我也不鼓励情绪失控、歇斯底里地回击孩子,但是,必须让孩子知道,打人是不被允许的行为。后来,丁丁再打妈妈的时候,妈妈对他发火了,几次之后,丁丁已经很少打人。如果孩子偶尔打人,告诉孩子“妈妈不喜欢这样的行为”表明态度和立场,已经足够了。如果孩子频繁地打人,而且有变本加厉的倾向,那么,仅仅是反复重复这句话,就是对孩子行为的默认和放纵。

咨询做得越多,对于网上的一些笼统的问题我就越来越谨慎。比如,经常有家长问:孩子脾气急躁怎么办?孩子不吃饭怎么办?孩子粘人怎么办?孩子不讲卫生怎么办……现在,我已经很少回答这样的问题,生怕误导了家长。以丁丁打人的事情作为参照,就算是同样的问题,但每个孩子的状态都是不同的,家长的应对方式也存在差异,问题背后的原因也千差万别,因此,这样的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需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多家长看了育儿书,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照本宣科地解决问题,就容易走入这个误区。所以,我非常不赞成把育儿书当“菜谱”来读,而是主张通过思考,将书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为了更精准地处理细节,我也要求丁丁妈妈时常录一些视频片段给我。第一次看丁丁的视频,我有点吃惊,丁丁的表情,可以用“木然”来形容,给人的感觉,不像这个年龄的孩子,就算是和妈妈说话,大多数时候都是面无表情,眼神有些涣散,与人对视的频率也不高。

丁丁妈妈加强了对孩子的管束,结果出乎她的意料,不但没有出现亲子疏离的情况,相反,他觉得和孩子的关系更好了,真正体会到了母子间的亲密感。从老师的反馈来看,也说丁丁在学校注意力集中了,会主动回答问题,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其实,丁丁状态的转变,从后面的视频中也可以看出来,渐渐地他和妈妈对视的情况多了起来,说到有意思的事情,眼神亮亮的,还会做鬼脸。高兴的时候,他会哼哼哈哈地唱着不成调的歌自娱自乐。

现在回头去看,我非常理解丁丁妈妈的担心和忧虑,确切地说,在过去的几年中,她和孩子之间已经处于严重的亲子疏离状态。道理很简单,如果她总是怕伤害孩子,说一句话都顾虑重重,那么,亲子之间只是维持表面上的平静。丁丁妈妈总担心管孩子导致疏离,其实,该管不敢管,对孩子客客气气的,才是真正的疏离。丁丁虽然有很大的自由度,但也感觉不到亲密的母子之情。

不管是阅读育儿书籍,还是在具体的亲子相处中,我都不赞成走极端,更不赞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反对强力控制孩子,也反对以“给孩子自由”的名义放任不管。假设孩子一点都不需要管的话,那天底下的父母,得多轻松啊!在我看来,给孩子自由,指的是“允许孩子做什么”,同时,我们还要确立行为的边界,也就是“不允许孩子做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