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说话,认真听话
(2012-03-29 00:09:57)
标签:
育儿 |
最近,因为朋友熟人的缘故,陆续到别人家里见了几个孩子,都是四五岁的样子。
当我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亲子互动的时候,我发现,大部分时间,根本不需要用头脑去分析,只要把自己“代入”孩子的角色,那么,答案就会自然浮现。
在这几次的观察中,我在家长的苦恼之外,发现了一个非常有共性、又非常简单的事实: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根本不在同一“波段”,频率对不上。
比如,孩子在跑着玩,还又蹦又跳做鬼脸,这时候妈妈连续发布了五六个指令,比如:宝宝,小点声,你太吵了;小心桌子角,别碰着;把那本书捡起来,那可是你最喜欢的书哦,弄坏了你会心疼的;和阿姨打照顾,要有礼貌;过来,我看看你是不是出汗了……
说实话,我听了这些频繁的指令,感觉很聒噪,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依然如故,一个回应也没有,妈妈的调门不知不觉开始提高,有时候,妈妈通过大声喊、不断重复,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有的时候,这样也没用,挫败感便一波一波地袭来,最终,妈妈通过生气、发脾气,迫使孩子屈服,完成自己的指令。同时,这件事情不断强化妈妈心中的一个判断:这个孩子不听话,一定要对他大喊大叫才有用!在这个念头的推动下,妈妈对孩子的沟通手段越来越脱离常规水平。
孩子主动与妈妈沟通的时候,依然不在同一波段,我发现,孩子对妈妈说的话,妈妈只是用语气词哼哈地敷衍孩子,或者不耐烦地说“知道了”,与孩子没有眼神接触,孩子也复制妈妈的策略,大声喊、不断重复,或者去扯妈妈的衣角,甚至哼哼唧唧地耍赖,这样才引起妈妈的注意,获得一些回应,如果想获得更多的回应,还要加倍使用这些手段。于是,这些方法成了孩子解决问题的首选策略。孩子也得出一个结论:对付爸爸妈妈,就要不断地哭闹耍赖,他们才肯听我的话,答应我的要求!
渐渐地,在这样的家庭习惯于带着敌意说话,用吵架的方式协商问题。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个沟通的“死结”:一方退让,另一方就会变本加厉;如果互不相让,矛盾就会继续升级。
这样进退两难的处境,形成过程非常简单,就是因为我们不认真跟孩子说话,也不认真听孩子讲话。
许多家长,看了无数的教育书籍,对教育理论如数家珍。但是,我要说的是,教育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我们不妨回归简单,回归常识。亲子关系,虽然有些特殊,但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因此,要遵循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则——说话认真,听话认真。
在工作场合,如果想对领导说一件事情,肯定要先看看对方的状态,是否有时间听我们讲话,另外,心中也要打个腹稿,怎样说更得体。领导如果对我们说些什么,我们也会认真听,并且立刻回应。如此说来,我们都具有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只是到了亲子关系里面,我们重视教育结果,轻视孩子本人,否定孩子的平等地位,仿佛孩子没有资格享受某些基本人权,对孩子任性而为,放纵行使父母的特权。当我们埋怨孩子任性的时候,真正的事实是,我们比孩子更任性。
我们不妨把“尊重”、“倾听”这些口号,化为简单的行动,像对领导一样,认真地对孩子说话,认真地听孩子讲话。从长远来看,孩子比领导重要多了。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对待孩子,就会发现,亲子关系完全可以风和日丽。如果始终坚持这一点,家庭教育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我建议前文这位妈妈,要连续地观察孩子,并最大限度地化简和孩子说的话。而且,要选择合适的时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给孩子,还会非常注意用表情和眼神与孩子互动,这样的话,我们一旦对孩子说话,孩子都会认真听。当孩子和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也认真倾听,认真思考,准确回应孩子,我们用行动来诠释 “尊重”、“倾听”,没必要成天把这些词汇挂在嘴边。
我为这位妈妈做了一个小小的示范,假设要让孩子把书捡起来,那么,首先喊“宝宝”,然后等待孩子的回应。这个回应,包括答应,也包括眼神的回应。孩子有回应以后,我们再用最简洁的话说出自己的要求:把书捡起来!类似的要求,本来是举手之劳,孩子之所以会抗拒,通常都不是因为要求本身,而是我们提要求的态度和语气。
我顺便问了妈妈一句:孩子是否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妈妈说:有有有!幼儿园的老师总说他注意力不集中,老师讲的话,他好像没听见一样。
这一点都不难解释,在家里,妈妈不认真听孩子讲话;孩子也不认真听妈妈讲话。久而久之,倾听的能力就弱化了,孩子不看别人的眼神,眼神的定焦能力不足,孩子嫌父母烦,就会主动屏蔽父母的唠叨,也会把他人的话当做耳旁风,对话语中传递的信息不敏感。于是,孩子的注意力处于涣散状态。
相反,那些与父母亲人愉快互动的孩子,眼神总是亮亮的,说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他会目不转睛地看着你,而且,他的眼神会随着讲话的内容产生微妙的变化,这些孩子能捕捉到他人情绪的细微变化,好奇心强,会主动追踪他感兴趣的事情。
在观察的过程中,这个孩子开始在我面前跳着玩,我就专注地看着他,偶尔还和他开个玩笑,过了一会儿,他拿了一些积木在我面前摆弄,我试探着问他:能给我玩一会儿吗?在之前互动的基础上,他没有拒绝,但也没有直接答应,而是采取了一个中间策略:把一块积木放在我椅子的边上。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我很高兴地谢谢他,就拿起积木摆弄着,又试探性地问他:可以给爸爸妈妈每人发一块吗?这对他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他欣然应允。然后,我又试探着问他:能再给我发一块吗?这回他不但答应了,还直接把积木放在我的手上。由此,一个新的游戏便展开了,他一次次跑到自己的房间,找出一堆玩具,每人分发一块,如此循环往复,我们只是高兴地回应他,感谢他。他特别有积极性,几乎把所有细小的玩具都拿来分发,我们每个人怀里都抱着许多玩具,在他家坐了一个多小时,我走的时候,他还不让走,又分发了两轮玩具才算结束。我注意到,游戏玩到后半部分,孩子热情高涨,他对我们的眼神和问话变得敏感了,会主动看我们,问他的话,有一多半都会回答。
与这个小孩的互动结束后,心中五味杂陈。作为一个陌生人,孩子能在短时间内这样与我互动,足以证明,只要方法对路,孩子有很大的改变空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其实,很多严重的教育问题,根源都在于不认真和孩子说话,不认真听孩子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