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挫败,走向成功
(2012-02-21 18:41:03)
标签:
育儿 |
一位妈妈的日志:
今天,我在家里看资料,忽然接到小儿子从办公室给我打来的电话。妈妈:“哥哥他打我,我都快被他打死了”。他已经泣不成声,这时,我有些着急了,叫他马上回来。
几分钟后他哭着回来了,妈妈:“哥哥他打得我都说不出话来了,人家旁边的哥哥都说你要把你的亲弟弟打死呀?!小儿子越说越伤心,我把他抱在怀里问道:“宝宝,哥哥为什么打你呀?他回答得断断续续,我一时也没有听出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就给他到了杯水叫他先冷静一下,我去把哥哥叫回来问问是怎么回事。
哥哥说:“我们今天在花园里跟几个小朋友玩3个字游戏。到其中一个小朋友抓时,他别人都不抓,专抓弟弟。弟弟就去跟他说:你不能专对着我一个人抓。小朋友就不服弟弟说,两人就吵起来了。然后我就过去把弟弟推开了,就跟他一起走了。那小朋友就用脏话骂弟弟,弟弟听到也用脏话大声的骂回小朋友。我就叫他不要说了,他们又骂了弟弟一句,弟弟又骂回去。然后我就打了弟弟一巴掌,叫他别说了,别管他们,弟弟就骂我你这个死哥哥。我就说你敢再说一遍,他就不说话。我就说他,你说呀!说呀!怎么不说啦?我反复这样说他,他就跑到A5栋那边去了,我又追过去了。反复问他好多遍,他还是不说。那些朋友抓住我叫弟弟赶紧走,我又追出去问了一句。他还是没有说,他就哭着到办公室给妈妈打电话去了,我就没管他了。弟弟也说了,跟哥哥说的也差不多,但重复最多的是大哥哥们说“你要把你的亲弟弟打死”。
说完后,看着哥哥理直气壮的样子,我特别生气。于是,我问道:“儿子、你追了弟弟那么久你想让他说什么?”他说:“我想问他还要不要说脏话啦!可他就是不回答,真是的。”哦,我这时才知道他是想让弟弟不要说脏话,只是没用对方法而以。
这时我去找了一支红笔一句一句的给他分析,后面我们3个还让当时的场景重现了一遍。分析完以后我问哥哥,你觉得这件事情你做得对吗?他轻轻的摇摇头。我说:“儿子,你知道吗?我们一家人好比一个三角形,我把手拿出来比给他看。如果三角形的一边没有了那会变成什么样呢?”他说:“那就不成形了”。我说:“那如果你在外面跟别人发生争执,我在旁边打你一巴掌,你有啥感想,你伤不伤心、难不难过。”他点了点头。我又说:儿子,你知道吗?其实弟弟今天并不是你打他那一下让他痛到说不出话来,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亲哥哥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但不帮自己,反而还要打自己。弟弟的心在痛你知道吗?”这时的儿子已经泪流满面了。弟弟也走过来给了我一个感动的拥抱。这时,我让他们兄弟面对面站好。问哥哥:“儿子,那你应该怎么办呢?”这时,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哥哥很诚恳的对着弟弟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然后说:“弟弟,对不起,哥哥让你受委屈了。”这时,俩兄弟紧紧的相拥在一起。他们的这一幕也让我深深的被感动。有杨杰这朋友真是太好了。
分析:
这位家长已经是老朋友了,平时他家孩子有点风吹草动,都会和我说说,遇到苦恼的事情,也会找我诉诉苦。这件事情发生的当天晚上,她就迫不及待给我打电话,听得出,心情非常高兴,甚至可以用兴高采烈来形容。她说,以前哥哥弟弟闹矛盾,她费了半天唇舌,但感觉两个人都不服气,当时心中就会有隐隐的挫败感,知道事情没有处理到位,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处理到位。而且,妈妈已经猜测出,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果然,类似的事情不断重复,妈妈只能硬着头皮给两个孩子讲道理,两个孩子的关系却像一团乱麻,越来越乱。
以前,如果看到弟弟哭成这样,她马上就去安慰弟弟,结果弟弟越哭越凶,只好把哥哥叫来训斥一顿。这次不一样,首先切入点就变了。妈妈给弟弟倒杯水冷静一下,然后先用“笔录”的方式弄清原委,肯定了哥哥的动机,也指出哥哥做得不妥的地方,最后,感人的一幕发生了,哥哥诚恳地道歉,并破天荒地给弟弟鞠了一躬,弟弟也抱住哥哥,两个孩子互相谅解,真诚和好。
值得注意的是,妈妈说弟弟不是因为被打了一下痛得说不出话来,而是因为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哥哥不帮自己还打自己,这时候弟弟过来给了妈妈一个“感动的拥抱”,从这个细节判断,弟弟觉得妈妈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次处理纠纷的过程,不再是敌对、矛盾、指责、不服,而是被浓浓的亲情所环绕。
这几年来,我几乎全程见证了她的快乐与烦恼,作为两个淘气男孩的妈妈,有一段时间,三天两头就接到老师的投诉电话,被两个孩子弄得焦头烂额。所以格外理解她当时的愉悦心情。她真正找到了教育的感觉——原来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不需要手足无措、剑拔弩张,还可以冷静从容、温情脉脉。我坚信,这件事情肯定会成为妈妈内心的转折点。我观察,虽然我们努力在孩子面前维护强大从容的自我形象,其实很多家长对教育都心存恐惧,怕自己做得不对,伤害了孩子,尤其怕出现突发事件自己应付不了。这位妈妈,经过漫长的努力,经历了数不清的挫败,终于建立了对教育的信心。
当然,妈妈在电话中也有所反思,说最后讲道理的地方,说得有点多,而且范围稍微有点扩散。的确如此,这个地方还可以更简洁,有些大道理可以省略。同时,我也本着“鸡蛋里挑骨头”的宗旨,指出几个需要注意的细节。
首先,那个小朋友玩游戏总是追弟弟一个人,弟弟和他交涉的语气值得注意。我猜测,可能因为弟弟带着不满,对方听了不舒服,所以才骂人,导致矛盾升级。
其次,弟弟和那个小朋友吵起来了,哥哥其实可以当场调解两个孩子的纠纷。那么,哥哥有没有意识到?还是有心无力,不知道怎样调解?或者怕被误解,仿佛哥哥帮着弟弟欺负小朋友?具体是哪种情况,一问便知。这个地方可以引导哥哥思考:作为大哥哥,怎样调解能让两个孩子都心服口服?哥哥心里未必有成熟的预案,妈妈不妨与哥哥探讨一下各种可能,也可以请弟弟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同时,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哥哥体会一下。这样一来,两个孩子的协调能力都有所增强,以后遇到小矛盾可以自行化解。
第三,哥哥阻止弟弟骂人,弟弟不听,哥哥打了弟弟一下。这是哥哥一贯的方式,弟弟不听他的话,他便武力解决。我猜测,在弟弟情绪激烈的时候,哥哥不懂得用柔和的办法说服弟弟,所以,这个地方,也不妨关注一下:当时怎样和弟弟沟通,弟弟才会听?如果不听,要不要打弟弟?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哥哥不依不饶地逼问弟弟,其实表达的意思是:弟弟,不要再骂人了。这句话本来也可以用更柔和的方式告诉弟弟,这是哥哥需要学习的人际沟通的功课。
当然,这位妈妈已经处理得很好了,上述三点纯属吹毛求疵,说得好听点在是“精益求精”,我想,家庭教育关系到孩子的健康与幸福,值得我们这样殚精竭虑地去思考、去改进。当然,在咨询中,我尽量本着宽容的精神面对家长的错误和不足,没人故意犯错,不管家长做得多么不妥,都代表了现有的最高水平!我要做的,就是在现有的水平上,与家长一起寻找更好的策略。数不清的案例证明,虽然这个过程有艰难、有困顿,甚至还有反复,但每个人都可以不断成长。
此前,我一直建议这位妈妈把一些琐碎的教育细节记录在本子上,不断回头去反思,她大概觉得麻烦,一直没怎么坚持。这件事情给了她很大的信心,她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坚持记录、不断反思。我相信她能做到,这篇日志就是最好的例子,她第二天便记录下来发给我。
发自内心地为这位朋友感到高兴,每每想起兄弟相拥的那一幕,都心存感动,当然,更能体会妈妈心中的幸福感。
(恩,她可是信誓旦旦答应我写日志滴,过一段时间,我得检查她的“作业”!哈哈……)
博客文章欢迎转载、欢迎评论,每条评论我都会认真阅读滴^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