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阻碍我们的碎碎念
(2012-02-17 15:36:40)
标签:
育儿 |
平时阅读心理学的书籍,我从来不刻意地去记忆书中的观点。在我看来,如果一个观点自己真正理解了,领悟了,会运用了,就足够了,这时候,就可以用自己的话把其中的意思表达出来,没必要刻意记住原文的表述方法;如果自己没有真正领悟,就算记住了,也只是一些死板的句子,这些知识是没有生命的,除了能唬人,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
凡是能打动我的观点,我都会自己去尝试、去体验。比如,几年以前,我在心理学书上看到,人的信念非常重要,有的时候,一个非常细小的念头,都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于是,我就琢磨,怎样运用这个观点呢?于是,我想出来一个很具体的办法,就是每天晚上回头梳理一天的感受,如果有不舒服的感受,马上去寻找源头,因为是当天发生的事情,一般都能找到根源。这是一个很好玩的过程,梳理完了发现,许多时候,心里不痛快的感觉,其实就是一个很琐碎的、自己根本没注意的念头引起的。而且,那个念头往往是非常随意的,甚至是“没经过大脑的”,根本禁不住推敲。可是,就是这样许许多多的琐碎念头,给我们带来层层叠叠的烦恼,如果不及时追踪,我们只能被痛苦所困扰,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因为什么而痛苦。
渐渐的,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把每天晚上的梳理过程,变成一个书写的过程,手边随时放着一个小本子,随手记下自己的追踪过程和领悟。几年下来,我已经非常习惯了这样的方式,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状态,大大减轻了大脑的负担,可以空出更多的“内存”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同时,我也不再被那些错误的、没有道理的念头所袭扰。
我一直以为,自己这样做,已经彻底把负面念头清扫出我的内心。从感受来看,似乎也是这样,我现在对负面念头越来越敏感,比如,我刚刚有一个不舒服的感觉,马上回头追踪,有时候发现,可能就是自己内心的一闪念,于是,我马上停下来与自己对谈,核实这个念头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我马上就地修正。然后,不舒服的感觉便自然消失了。经过几年的练习,这个过程也越来越快,有时候整个修正的过程,也就半分钟。如果遇到比较大的困扰,我会找个安静的时间,坐下来想一想,或者写日记的时候,再分析一番。通常,这些烦恼尽量当天解决。如果是比较大的事情,也尽量在两三天内化解掉。假设遇到特别大的事情,我会给自己比较长的时间来思考。一直运用这个方法,使得我这个敏感的人,能最大程度上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舒坦。
我一直以为,自己的工作已经非常细致了,没想到,最近又有新的发现。最近在修改一些文章,结果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我心里很抗拒做这个事情,导致几天都没有进展。我不得不停下来问自己:我这是怎么了?是什么在阻碍我?
我给了自己大块的时间思考这个问题,并随手把感受和分析写下来。我最终发现,是我的一个习惯性的思考方式在阻碍我。如果不是这件事情,如果不是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我甚至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思考方式的存在。
举个非常小的例子,比如,我看见许多书胡乱地堆在书桌上,就会对自己说:你应该把书整理一下!紧接着,我就感受到内心有一股细微的抗拒的力量:我不想做。于是,这便成了悬在我心头的一个任务,每当看到那一堆书,我心里的两个声音都会悉数登场:你应该整理一下!我不想做!通常否定的力量会站上风,这件小事会一拖再拖,每看见一次,心里都会不舒服。直到自己忍无可忍,把书整理了一下,发现只用了一分钟,书桌就变得非常清爽,然后,心里在想:就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会拖了好几天,非得让自己的内心陷入困扰,然后才做呢?下一次,又陷入了这个怪圈。许多小事都是如此,比如应该去趟超市,或者应该给某人打个电话……
此前,一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抗拒这些很琐碎、很简单的事情,这一次,我终于明白了内心的思考模式。以整理书为例,我告诉自己:你应该把书整理一下。我的思路并没有完结,这后面还跟了一句话,甚至是我根本没意识到的一句话:看看你,总是乱扔东西,不知道随时整理!紧接着,我的心头便升起一个对抗的念头:我不想做!此前,我忽略了中间责备的念头,因此,弄不懂自己为什么抗拒。现在终于明白了,我不是抗拒收拾书桌,而是抗拒紧随其后的责备。
那么,我为什么要责备自己呢?为什么用这种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方式责备自己呢?想到这里,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另外一幅画面:小时候,老妈让我去洗碗,我本来都答应了,也马上就要付诸行动,结果,老妈跟着说一句:你小心点,别把碗打碎了!你都打碎了两个了。听了这话,我立刻改变主意:哼,本姑娘不做了,看你能怎样?我能清晰地记得童年的这种内心活动,可是我自己也很困惑,为什么妈妈多说一句话,我心里便这样不舒服?为什么有的孩子听了这话,却不会像我这样?甚至我都暗暗问自己:你也太事儿了吧,至于吗?总之,我心中就是不舒服,忍不住去对抗。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天生就是个敏感的小孩,对别人的善意敏感,能捕捉到大人细微的欣赏,这使得我能获得更多的疼爱。同时,我也对细微的责备和不满很敏感,也特别容易对抗。可是,表面上,我给人的印象,又是个乐天开朗、大大咧咧的孩子,因此,长辈总是喜欢逗我玩,最常说我的主题,就是懒惰、淘气、没心没肺,我也知道,有些话只是逗我玩,比如:看你懒得,也不知道把房间收拾一下!你就成天玩吧,要是学习有这劲头就好了!你现在家务事都不会做,看你长大了怎么办……我也爱开玩笑,也会说些好玩的话来回应,比如:雇保姆呗,我雇俩保姆,一个做饭,一个收拾房间……
可我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些话对我的深层影响。这些思路,变成了我内心的一种对话模式。我让自己做一件事情,同时心中就会掠过一个责备的念头,这个念头快到我根本没意识到,但是,我的感觉却捕捉到了,并产生了抗拒的情绪。这么多年,我的内心就成了两股念头的战场。直到今天,我才觉察到。如果不是学心理学,也许我终生都会被这些琐碎的念头所袭扰。从表面看,我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最终我也会去做,又因为我大部分时间在家里工作,甚至很多人都认可我的自制力。如果不是修改文章遇到阻碍,我不会如此深究自己的念头。如此看来,如果不抗拒,所有的障碍都是来帮我们的,每个阻碍的背后,一定有一个自己还没发现的原因。
我很庆幸自己及时发现了这个童年以来的模式。这与我的父母和长辈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但我无意责备他们。他们肯定也不知道自己的话,对一个孩子影响如此深远,而我也属于比较敏感的类型,同时,这么多年,也的确缺乏自我觉察。
改变其实并不难,每当我捕捉到这样一个模式,马上进行修正。比如,我想着应该给某个人打个电话,心里的思路便是这样的:你应该给某某打个电话了,都这么长时间了,也不联系一下,人家对你那么好,你这样粗心太不应该了……于是,我马上把否定的部分去除:给某某打个电话吧,好久没联系,也很想念,她接到你的电话,也一定会很开心,不信我们试试吧!假设我依然不想做,那么,我就把时间推后一下,比如改到第二天或者下周。如果不是非常必要的事情,我会让自己选择,也可以取消。
就这样一个细微的改变,坚持了一段时间,忽然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变化,内心的感觉,比以前更顺畅,也更自在。现在回头想想,以前我对自己这种察觉不到的责备,真是太多了,有时候睡个懒觉,美美地醒来,看看表,马上心头一沉:看你懒得,都睡到几点了……
哎,现在回头想想,这么多年生活在这样细小念头的折磨中,真是不值得,也有点小可怜啊!不过很庆幸的是,我终于意识到了。
你会不会这样呢?如果你像我一样,那么,就停下来,与自己的念头谈谈,用积极的视角去面对生活吧!
(以前写博文很慢,有时候没想好就不写,最终会不了了之。这次便不一样,放下了自我否定的念头,一口气写完了,今天纵容自己一下,虽然有点罗嗦,但不修改了,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