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冷处理≠不处理

(2011-04-29 11:54:42)
标签:

育儿

有许多次,家长说用了冷处理的办法,仔细一问,却发现并不是冷处理,而是没处理,至少是没处理完。

今天,有位家长又给我讲了一件事情。

昨天孩子很好地完成了作业,要穿溜冰鞋下楼玩,让妈妈给他一元钱买水喝。这时候,他又提出来,口香糖撒了,妈妈不置可否,孩子便开始发脾气,还顺便计较说刚才英语多读了五分钟。这个过程,孩子骂了“混蛋”,还用溜冰鞋敲地板。妈妈给他讲了几句道理,最后说:你又哭又闹我不想和你说话……然后,便领着弟弟下楼去玩。下楼的时候,还能听见孩子连声骂“混蛋”。

妈妈回来的时候,顺便买了两瓶口香糖,本打算教育一番再给他,结果,回家便被他发现了。孩子拿了口香糖,便去下军棋,妈妈坐在对面,试图就刚才的事情,给他讲讲道理,比如,这样对妈妈,妈妈依然爱你,但是,如果你这样对别人,别人就会不喜欢你的……孩子虽然也在点头,但眼睛一直没有离开军棋,妈妈觉得他只是在应付,心中难免恼火。

孩子发火的时候,妈妈避其锋芒,不理他,并且离开,特别容易被当做“冷处理”。我反问妈妈:假设你和老公发生矛盾,吵到一半,他转身离开,留你在原地,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妈妈说:我会更加生气,一直骂他。我又追问了一句:孩子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呢?

冷处理是相对于“热处理”而言,遇到问题,我们不希望家长被情绪所主导,指责或者打骂孩子,但是,我们也不主张回避问题,忽视孩子。

在我看来,“冷处理”不是置之不理,而是用一种冷静的方式,将事情处理完。前文的妈妈,还算冷静,但是,没有把这件事情处理完。

首先,孩子说口香糖撒了,妈妈没有回应。妈妈说,根据以往的经验,她担心孩子发脾气纠缠她,另外,她觉得孩子有零用钱、春节的红包,根据家里的规定,还可以通过擦玻璃拖地板赚钱,她希望孩子用自己的钱买,但没有说出口。因为这个先入为主的判断,妈妈选择了回避、不置可否,而恰好是因为这个判断,导致了孩子纠缠不休。不管是否同意给孩子买口香糖,或者让他用自己的钱买,这里都要清晰明确地回应孩子。清晰的回应,反倒降低了纠缠的几率。既然后面可以一次给他买两瓶,这里何不痛快地答应孩子呢?这样也免去了后面的一系列问题。

我继续和妈妈讨论,孩子说英语多读了五分钟,骂“混蛋”,用溜冰鞋敲地板,要不要处理呢?妈妈怕事态扩大,当时没理他,回来的时候,带回了两瓶口香糖,孩子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他可能觉得骂“混蛋”、用溜冰鞋敲地板是有效的策略,你看,最后妈妈买了口香糖给他,而且是两瓶,超出了他的预期。那么,以后他极有可能不断重复这个策略。妈妈害怕孩子纠缠,仔细推敲,却发现恰好是妈妈的回应方式,培养了孩子爱纠缠的习惯。这个地方的处理也可以非常简洁:这件事情与读英语无关!你想不想要口香糖?想的话,为骂人的事情向我道歉,穿好溜冰鞋,我们下楼去买!

最近几年,有一个体会越来越深切:如果事情处理得当,根本不用讲道理。因为道理已经体现在过程中了,这样的道理,根植在孩子的行为中,便不会产生知行分离的问题。相反,如果当时没有处理,或者说,像前文中提到的妈妈一样,事情没有处理完,却带了两瓶口香糖回来,这个办法本身,就是在变相鼓励孩子骂人、纠缠,当然,这并非妈妈的本意。事后,再讲道理说不能这么做,以后大家不喜欢你了,孩子听不进,因为他从事情中得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道理,这样,必然会产生实行分离的问题。当我们常常抱怨孩子“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的时候,不妨回想一下,当时把事情处理完了吗?还是仅仅在事后给孩子讲了一堆大道理?事后的道理和处理过程所传达的信息是否一致?

而且,事情处理一半,把孩子扔下,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孩子会觉得自己在父母的心中无足轻重,会感到自尊受到挫伤,会产生强烈的愤怒,这也是孩子后来连声骂“混蛋”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不要把不搭理孩子,笼统地定义为“冷处理”。冷处理的策略很有效,但前提是尊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