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如此温情的观点
(2009-05-23 16:53:03)
标签:
杂谈 |
(换一本书继续“边读边聊”的话题,我尽量写的短一点,容易看也容易写,这样我就不会偷懒啦)
接下来要说的这本书是撒提亚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在这里,先分享作者在前言中的几个观点:
我所传递的基本信息是,家庭生活和家庭中的孩子会成为何种人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联系。
——这是我非常认同的一个观点,在我观察过的例子中,几乎都印证了这一点。当我掌握了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我能更清晰地描绘出一个人的成长脉络,是不同的家庭塑造了不同的人,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家庭的力量。这里想起了编辑在后记中写的一段话:
在前不久,我看了一部有关缉毒案件的电视片,片中报道的毒贩有着令人可憎的犯罪行径和值得同情的家庭故事。电视片中毒贩所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我被警察抓到的时候,有种轻松的感觉,似乎监狱比家更像是我的归宿……
当一个人感觉家庭比监狱更冰冷时,犯罪几乎成了他唯一的选择。不幸的人也是相似的,背后总是有一个问题家庭。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是被需要的。
——撒提亚总是用特别温情的目光看待我们人类自身。一个人如果被看成是“无用的人”,那是非常令人沮丧的事情。但是,我们常常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把孩子看成是需要别人照顾的,是个累赘,是个负担,是个麻烦制造者。如果有人这样看到我们,我们一定会非常不舒服。当我们不经意间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孩子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换个思路,让孩子体会到,他是重要的,是被需要的,孩子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我们用于和自身、彼此争斗的每一点能量都会分割和弥散我们用于发现和创造的能量。
——“能量”这个词语,我一直比较感兴趣。有的人,表现的很无助、很无力,我们去观察他的内心世界,会发现他的内心常常有几股很强大的力量在互相纠缠,也就是说,因为“内战”,形成了内耗,使得这个人无力应对外面的世界。也许,我们内心的力量也是守恒的。在我们眼里,那些看上去强大的人,可能是内心更统一、更和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