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上的见闻
(2008-12-24 01:20:30)
标签:
杂谈 |
下午一个好朋友发短信说她有电影票,《非诚勿扰》,我当然不会放过,跑过去凑热闹。
在公交车上,有一对母子,恰好坐在对面。我饶有兴趣地观察那个孩子,这是我从小养成的“毛病”,在任何场合,我最关注的,都是小孩子,我特喜欢观察他们的眼神、表情、动作,还无聊地猜他们在想什么,虽然没法印证,还是乐此不疲。
那个小男孩大约七八岁,个子不高,“窝”在座位上,显得更小。他妈妈看上去脸部线条稍显硬朗,给人的感觉就比较强硬,说起话来也是底气十足。
孩子的妈妈口音比较重,我能听懂七八成。他们的谈话主题如下:
1.
2.
3.
4.
半个小时里,主要说了这些事情。其中买圣诞帽只是提一句而已,只有在说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在妈妈脸上见到了轻松的笑容,令人印象深刻。
这半个小时里,孩子和妈妈只有两次简单的对话,加起来大概不超过三分钟。而妈妈的话几乎没有停,见孩子听得心不在焉,还两次拨弄孩子的身体,其中一次不小心打到了孩子脸上。
孩子的表情呢,像公交车上其他的成人一样——没有表情,有点沉默,有点麻木,很难从他脸上读出什么。
这是多平常的场景啊,我们随处见家长这么“教育”孩子。中国的孩子,不是缺乏家庭教育,是“教育”得太多了,太频繁了,也太随意了。
那个妈妈,一定自认为在履行教育的神圣职责,其实,她根本没有和孩子形成交流,不过是自说自话,唠里唠叨。我敢打赌,她那半个小时,基本白费唇舌,不会产生什么生产力。要说消极效果,绝对是一大堆。比如,没有弄明白孩子为什么哭,就告诉他哭是很丢脸的事情,一定会在孩子内心引发冲突。谁会无缘无故地哭呢,这个问题其实根本没解决。
另外,谁给了家长这样的话语霸权。滔滔不绝地说,不管中不中听,一定要孩子听。反过来呢,孩子说话的时候,我们这样认真过吗?
眼前最大的损失是,孩子刚刚学习完,本来轻松愉快的半个小时,被妈妈的“教育”破坏得面目全非。
我注意到,许多父母和孩子基本是通过这种说教的方式相处。除了教育和被教育,几乎没有别的话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