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学前儿童应该上学吗?
(2008-12-15 21:27:58)
					
											标签:
																				
                            杂谈 | 
					
 
 
 
现在,小学教育的内容一直在向学前教育延伸,幼儿班的孩子每天也会接受几个小时的知识教育。这样的教育有益吗?美国的两位发展学家对目前这种越来越早的教育趋势表示担忧。他们认为今天的年幼儿童没有获得足够的时间使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玩耍和社会化。其中一位专家甚至担忧:如果儿童的生活由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特地安排,那么他们可能丧失自我能动性和学习兴趣。
后来有几项研究陆续证实了这两位专家的观点。对以学业为定向的学前儿童和幼儿园儿童进行3-6年的教育,他们在字母知识和阅读技能这些基本的学习能力方面表现出了优势,但是在幼儿园毕业时他们就丧失了这些优势。而且,在这种结构性很强的、以学业为定向安排下的学生,比起灵活直接的、以发现学习为基础、以孩子为中心的社会日程安排下的学生来,其创造性较低,对考试紧张度和焦虑程度较高,对其成功的自豪感不强,对未来的成功自信不够,对学校缺乏热情。因此,学前时期强调学习毕竟还是有危险的。
在回忆童年故事的过程中,我重新审视了玩耍的意义。首先是获得了一个好的心情,我还没有从心理学书上得到印证,但我的观察是那些充分玩耍的孩子心情格外好,好像不需要外界的理由,成天一脸得意。另外就是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理解力和感受力也不错,敢想敢干,不容易气馁。而这些东西不容易在早年的学业测试中体现出来,所以特别容易被忽视。另外,你有没有发现,一般班级里的前三名走上社会,未必会很拔尖,我想,不是这些人不优秀,而是另外一些优秀的人的某些特质在考试中体现不出来。
又想到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我在后面的故事中也会写到。她妈妈是小学老师,从小对她要求严格,考试成绩不好就斥责她,她倒是很乖巧,但压力一直都很大。考上大学,她真的长出了一口气,可是她忽然发现自己没了目标,其实她从来不曾有过目标,她不过在执行她老妈的目标而已。大学四年,她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没有动力。我见证了她情绪的忽起忽落,悲观消极,她特别敏感,缺乏自信,遇到一个小挫折就容易逃避。其中的原因当然也很多,但我想与她妈妈对她童年的剥夺、以及在学业上的高压控制有很大的关系。
我越来越觉得,玩耍是一个孩子童年的使命,你同意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