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367798531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漂泊一生1991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0
博客访问:
11,589
关注人气:
860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江苏印象——夜游常州篦箕巷
(2022-09-07 14:54:21)
标签:
驴友攻略
旅游
杂谈
吃过晚饭,朋友带我们来到
喧闹繁华的常州市中心
。下车后,移步至
位于延陵西路
188
号
的
一座清代建筑
前,只见房屋横梁悬挂的匾额上书有
“
瞿秋白
同志
故居
”几个大字,原来这里就是
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重要奠基者之一
的
瞿秋白
家啊。遗憾的是已过开放时间,我们只能从外观上看看
。
从
瞿秋白故居
的简介中了解到:
瞿秋白故居原为城西瞿氏
宗祠
,
原
名
为
华鄂堂,由瞿秋白叔祖父瞿赓甫等
人
在光绪戊戌年间捐资修建
,共
分为东西两院,前后四进,地势逐进抬高。门额
上的
木匾
有
常州名书法家吴大中篆字
书写的
“
城西瞿氏宗祠
”,(此匾
今非原物,
为
1983
年仿制
)
。清光绪二十五
年
1
月
29
日,瞿秋白诞生在常州青果巷八桂堂天香楼,这是其叔祖父瞿赓甫的房产。清光绪二十九年底,瞿赓甫去世,子女开始拆分变卖房产,瞿秋白一家无奈搬离八桂堂,住进了祖母娘家庄氏星聚堂。
1942
年之后,瞿氏宗祠先后用作私立群英中学高中部(后改办为私立柏桢中学)
。
解放以后,
在
常州及外地许多文化界、政治界
等
革命老同志多次建议筹建瞿秋白故居
,
常州市委从八桂堂、庄氏星聚堂、瞿氏宗祠等处慎重选址,确定
在
瞿氏宗祠设立
“
瞿秋白纪念室
”
,
并开始
征集瞿秋白当年遗物、遗著。
1961
年,
“
瞿秋白纪念室
”
修缮与陈列完成
。
1962
年,对外开放两次,征求意见。
文革期间
瞿秋白故居被迫关闭。
1979
年,中央决定为秋白平反恢复名誉。
1982
年,常州
将这座
保存完整的江南祠堂
建筑
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5
年
,
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恢复故居,并在宗祠内筹建瞿秋白纪念馆,全部
完工后
,
同年
正式对外开放,馆名由邓小平同志题写。
1996
年,瞿秋白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看完
瞿秋白
故居的外观,我们移步来到不远处的
瞿秋白纪念馆
,透过铁栏栅看到
瞿秋白铜像
和后面的一座
两层楼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
。从简介了解到:
为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
100
周年,江苏省政府和常州市政府拨款
,
全面修缮瞿秋白故居,扩建瞿秋白纪念馆,
并将
故居内的《瞿秋白生平陈列》移至纪念馆展厅,通过实物、图片和多媒体展示,全面、公正、科学地展示瞿秋白同志革命的、光辉的一生。
我们离开
瞿秋白纪念馆
,穿过街道来到吾悦广场,转了一圈觉得没什么意思,便前往
位于常州城西
,紧临古京杭大运河北岸的
篦箕巷,
这条巷子从明正德十四年起就是
古
毗陵驿
所在地
。
常州自古以来就一直以制
作篦箕
和木梳而闻名,
享
有
“宫梳名篦”
和
“常州梳篦
甲天下
”
之盛誉,
正是因为
这条街巷家家户户都以制作
梳篦
为生
,所以
巷内的
梳篦
店兼售
宫花
鳞次栉比
,旧时又把
篦箕巷
称
之为
“
花市街
”
。
我们沿着步行街前行,过了近墨堂书画用品店再往前走不远一座牌坊映入眼帘,上面书有
“
篦梁灯火
”四个大字。
由于篦箕巷
在
古时候
名
为
“
花市街
”
,巷内梳篦店鳞次栉比,整条街巷前店后坊以制作销售梳篦为主,故有
“
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
”
之说。
那时候
一到晚上
,
家家
梳篦店
里挂着
宫灯
,个个工场悬着照灯,常常彻夜不灭。晶莹闪闪的灯彩映在运河水里,与岸边船上灯火相映交辉,远远看去,宛如金色游龙,一片锦绣迷人的景象,
人们便将此景称之为
“
篦梁灯火
”,成为
常州西郊八景之一。
我们
沿街
漫步,偶尔还能看见
仍然开着
的
几家梳篦老店,
也许是晚上的缘故,进店的
顾客
相对显得比较少
。
我们走进
一家
看似
门面
比较大的
梳篦店,里面展示
了
很多
用
各类材质做工的梳子,品览一番后购
买了
一把小叶黄杨梳,作为第一次来常州的实用纪念品。
过了牌坊继续前行,没有多远便到了一座亭子前,这就是
背靠大运河,西倚
怀德桥
,东接篦箕巷
的
皇华亭
,
皇华亭
也称接官亭,
清代乾隆年间,
毗陵驿
被称为皇华馆,因此大码头旁也就有了皇华亭。
此亭
是古时常州城区大运河畔三个
接官亭
中级别最高的一处。皇华亭内
立有
一
块
石碑
,
碑面上书有
现代大书法家武中奇先生所
题
写
的
“
毗陵驿
”三个大字
。
看完此亭前移不远又见一座高大的牌坊,
上
面
书
有
“
大码头
”
三个红色大字,顾名思义,这里就是
古大运河的码头
所在地
,也称
大码头
。
据
史料
记载,
乾隆皇帝南巡
经常州时,有二次就是从这个大码头登岸进城的。
看完大码头,我们原路返回至
巷尾
的一座楼阁处
,
因这座
楼阁临水
遍
称
之为
近水阁,
又
因其东有文亨桥,所以
旧时
也曾叫做
“
文亨阁
”
,古时阁内设有魁星像,因此也有人将此阁叫做
魁星阁
。由于常州文气很盛,因此客船一到
此地,
似乎进入
了
文人之都。当年上京赶考的船只到此必停,文人都要上阁
朝拜。
据说
,
乾隆皇帝
也曾经登上此阁
。
后来
,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止,文亨阁便成了市民们消遣休息的临水茶楼,楼内不仅可以品饮各种香茗,更可欣赏娓娓动听的
苏州评弹
和常州滩簧,还可吃到各种地方名点小吃,隔窗可见枕河古屋和往来船帆。
看完
近水阁
,
我们来到位于
常州老西门(即朝京门)外
京杭大运河
上的
文亨桥
,
这座
造型挺拔
雄伟的古
桥
,是常州
第二座大型三孔桥,
始建于
明嘉靖
二十七年
的
文亨桥,
距今已有
450
余年历史
。
因
文亨桥
的
造型与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的广济桥
(
也称
西仓桥
)
相同,
只是
比西仓桥晚建
30
余年,
加上文亨桥
在清乾隆三十三年时
又
重新修建,相比之下,
文亨桥还
是
属于
“
新建
”
的,
所以当地
民间
又
称
文亨桥为
“
新桥
”
,久而久之,
当地人也就
忘记了
文亨桥
的真名。据《武阳志余》载:
“
邑人吴龙见记曰:毗陵郡西,朝京门外有桥曰
‘
文亨
’
,跨东西运河,在古驿东南隅。
”
新桥与西仓桥两桥相距不甚远,堪称姐妹桥。旧时
,
地处石龙咀与土龙咀之间的文亨桥,是城隅附近的交通要道,
舟船穿越,轮蹄交错
十分
频繁,《武阳志余》记曰:
“
文亨为南北锁要,粮艘上下,轮蹄交错。
”
清代乾隆时期,常州府是苏州府、松江府到南京的必到之地,赶考的官员不绝于道。古人称此桥为文亨,表现了常州
“
相学
”
的美好风俗。《武阳志余》
称常州桥梁中
“
惟文亨雄杰为之冠
”。
由于
帝王南巡,此桥为必经之地。因此地方官司员不待桥圮,必谨加修葺,所以桥梁虽古,至今完好无损
,
可见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这座由
青石构筑
的
文亨桥
,
属对置排列式
三孔
石拱桥。桥面正中嵌置浮雕莲纹正方巨石一方,桥面东西两侧沿嵌砌石栏板和顶端浮雕云纹装饰的望柱,两侧桥额均
镌
刻有楷书
“
武进县文亨桥
”六个大字
,两侧拱圈处各有桥斗
4
个。桥高
9.92
米,全长
49.2
米,两边小孔跨径各为
6.1
米,中孔跨径
11.6
米,南北各有石阶
49
级,它是常州石拱古桥中最高和最长的一座桥梁
。由于
三个
弧
拱形桥洞
镶入
水面形成三个大圆环,每当
秋夜时分,
皓月当空,清风徐来的夜晚,宝镜高悬,清辉四溢,俯视桥下,微波荡漾,河水湍行,象
是
要把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冲涤穿桥而去,
这种
明月倒映
,
景色迷人
的夜景造就了
闻名遐迩的
“
文亨穿月
”
之景
,
并成为
常州西郊八景之二。
据说,
《红楼梦》中
贾宝玉
与
贾政
最后一别
,
便是被安排在毗陵驿处的
文亨桥上
,
由此
可见毗陵驿在当时就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1987
年
,
因整治运河
和将
古运河拓宽
而
拆除该桥,
然后
按原桥缩小比例调转
90
度
,
将
此桥由南北横跨古运河的位置重新移建成目前的状态。
过了文亨桥
前行不远就到了
位于常州钟楼区西瀛里
的
西瀛门古城墙
。
西灜里
,
原名
为
西营里
。
自
明初朱元璋派大将汤和驻守常州以来,这里一直驻有西营重兵,
因
西营常失火,于是当时常州地方官采用《周易》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互生互克的学说,把
“
营
”
改为
“
灜
”
,取以水克火之义。
到了清末,
常州经济的四大支柱行业
“
豆、木、钱、典
”
,大多集中在西门,民国时期的西瀛里堪称是常州的外滩,各种建筑风格的银行排列在老运河边,当店、钱庄、药店、火油店、绸缎店、伞店,布店、鞋帽店、酒店、票号等各类商铺以及镖局、旅馆一家挨着一家。
而
位于
西瀛里
西南侧朝京门与广化门之间
的
西瀛门
,
原来是城墙,民国时期
为便于防火取水
,
由商会会长于定一备文请(武进)县政府转呈督军、省长公署批准拆城砌门,西瀛门辟建工程直至
1923
年
竣工,并请
书法家唐驼
在
门额上
写有
“
西瀛门
”
三个楷书字镌石
(
文革期间
已
毁,修复
西瀛门
时找了
唐驼的孙子唐觉民
,
从
他寄来
的
“
唐体书法
”
字帖里找到
“
西瀛门
”
三字,
由
广告公司放大制作
后镌
刻在石头上,就有了今天城门上遒劲老辣的
“
西瀛门
”
三字
)
。
因
西瀛门
的
南侧
就是
京杭大运河表场至西水关段
,所以在辟建
西瀛门
后,还在
城门外
建了一处
新码头以通南北两岸。抗战时期
,
西瀛门
被
日伪封闭达八年之久,直至
1947
年重行开放至今。西瀛门
外的码头自建成到
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
,
是
常州最主要的轮船码头,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对常州市民的出行和货物流通都起过重要的作用。
常州这座
采用砖石垒砌的城墙
,始建于
明洪武二年,
距今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
1952
年拆除常州城墙时因其嵌于民宅中而得以保存。
2003
年
,
常州在进行西瀛里地块改造
时
,
将
附着在城墙根的旧建筑拆除后,
6
00
多
年前的明城墙逐渐露出了真容
。
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段,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汤和为常州守御官时所筑。
其实,
常州城
在
唐末
只有
2
里,
因
限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罗城实为夯土的土城墙
。
到了
宋代,常州府城
的
规模仅次于两宋都城东京
、
汴梁、杭州以及苏州,位居全国第四。
府城的
罗城呈不规则的纺锤形,城垣曲折,城中部宽阔,南北间距近
5
华里,东西近
10
里。
到了
宋末
,
在
抵抗元兵的常州保卫战
中
,城墙破坏很大,至元朝天顺元年,罗城因年久失修而废。
到了
明洪武二年,汤和
任
常州守御官
时
,
他
认为常州罗城太大不易防守,在权衡五代吴天祚元年刺史徐景迈
所
筑的罗城(外城)
后,开始
筑新城,
并将
新城遂缩小范围。以关河边的罗城北城墙为基础,收缩东、南、西三面城墙。
他所建筑的府城
周长
27
里,有城门
9
座,面积比外子城扩大了
5
倍
,
这是常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墙。当时有诗云:
“
危城四十里,地郭力不支。汤侯筑三面,敛彼东、南、西。
”
汤和筑新城后,历史上常州府修城墙不下数十次,其中最著名的有二次
:
一次是明成化十八年
,
常州知府孙仁重修,
通过
易以巨石
使
新壁增高
3
尺,史称
“
雄伟壮丽
”、“
雄踞一方
”
,
从而使
常州成为
“
东南一巨镇
”。
另一次是明正德七年,为了对付直隶(河北省)刘六、刘七农民起义的南下,常州知府李嵩整修城墙,由常州府阎纶照全面负责,武进等知县往来督视,扩建
了
走马道,
使
城墙
加
宽
到
丈余
。
从此有了
“
制度至是大备,巍呼为一邦之壮观,万吉之金汤矣
”之说。
常州城墙最后一次修复是
清末,民国时期
退出历史舞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1949
年常州解放,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城墙作为防御功能的消失,城墙似乎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同时也是为了解决失业工人的就业问题,
1951
年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常州城墙被拆除。
虽然
这段
城墙总长
仅
有
221.8
米
,
高
3.5
米到
5.5
米,宽
5.2
米
,但还保留有
城门、马面各一部分
,这可是
常州仅有的
明城墙
遗迹
。虽然此城墙
与
平遥
、
西安、
南京
的
明城墙等相比,实在有点相形见拙,但无论如何,
这里的
城墙是
常州这
座城市
的
历史见证,是一座城市文化历史底蕴
和
文明变迁的载体。
虽然这座城墙
在今天已失去了军事上的意义,但它是一座城市沧桑巨变的见证
和
历史华表。
2003
年
,
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常州市政府决定修复这一段城墙,
并定名为
“
西瀛门
”
城墙。
在
作出修复西瀛里明城墙决定
的同时
,
还力求打造出
集休闲、观光、旅游、绿化等于一体,全方位展示常州历史文化和无限生机
的明城墙
。
我们拾级而上到这段明城墙,没有多远见凸出的地方立有一块白色石碑,上面镌刻有
明初诗人浦源
所写的
“
西城晚眺
”诗:“
官柳犹遮旧女墙,角声孤起送斜阳。英雄百战成寥落,吴楚平分自渺茫。寒烟带愁离塞远,暮江流恨入云长
。
”
诗中描写的正是明朝常州西城的景色
。
可以想象出诗人
当年
站在
表场一带运河边城墙
上
观看落日
夕阳
的壮美一幕。常州西门旧有
“
西郊八景之说
”
,
那么
“
西城晚眺
”
也
就成为
八景之一。
我在想,除了诗人眼前的美景外,
城墙
作为冷兵器
时代的城市防御工事,
又
演绎
出
多少波澜壮阔的场景,
又
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故事
。
几度沧桑,时过境迁,这一景色已不复待见。
我抚摸着这些
明代烧制的城砖
,
有种想和古人对话的欲望,突然发现在这些显得
古朴
、
厚重
,
煞是好看
的
城砖上
,
都
刻有
“
常州府城砖
”,“
提督知府孙仁
”
,
“
督工同知吴桓
”
的
字样
,
不仅有
知府和同知(相当于副市长),还有窑工的姓名,因城砖上有常州知府及制作城砖者的姓名,
也就有了
严格的城墙质量保证体系。城墙的坚固与否关乎一座城市的安危,历代政府最为重视,如果出了质量问题,要严肃追究责任,看城砖就能知道烧制者的名姓,以便追究窑工的责任,这也是朱元璋的一大发明。
我的朋友告诉我,在
修复
“
西瀛门
”
城墙
时,
发现明清老城砖明显不够用
。
经过动员,
许多居民
把
建房当建筑材料用
的老
城砖捐出
来,还有一些市民把
家里收集
当
古董的城砖捐出
来
,后来施工部门从苏州买来了规格相同的一批城砖,城墙最高处的雉堞用的城砖多是新城砖。
据说,
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在
修复城墙
时
,
从
对城墙基础
的
挖掘取样来看,城墙基础是垒以巨石,异常坚固,与地方志记载完全符合,
这叫
我们对常州祖先认真的工作态度表示由衷的钦佩和敬意。
逛完西瀛门明城墙,我们原路返回,穿过吾悦广场,直奔车场,坐上朋友的车回宾馆,结束了常州一天的游玩。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江苏印象——游览常州淹城春秋商街
后一篇:
江苏印象——没能游览的“前后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