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江记忆——探访鲁迅故里

(2022-08-05 15:08:20)
标签:

驴友攻略

旅游

杂谈

浙江记忆——探访鲁迅故里         游览完沈园,我们来到位于都昌坊口鲁迅故里的周家新台门西首,因鲁迅1881925日出生在这里,故称鲁迅故居。这座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建筑周熊占在购地兴建台门,成为周氏族人聚居的一处宅院建筑布局为坐北朝南,前后六进,由台门斗、大厅、侧厢及杂屋等组成。清末,周氏家族日趋衰落1918族人共议将新台门连同后园百草园出售给东邻富户朱阆仙鲁迅自北京返回绍兴,处理卖房事宜,然后带着家人去了北京八道湾,再也没有回过绍兴。故乡,从此成为他笔下最深刻的记忆。朱家买后对新台门进行拆建,但西轴线第四进两开间楼屋和第五进三开间平屋,却未曾改动,所幸这正是鲁迅故居的一部分。鲁迅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1949年以后,经政府多次整修,鲁迅故居恢复了原貌。建筑形式为台门式布局,前后共分六进。第一进为台门斗第二进为平屋和长廊第三进楼下西侧第一间为鲁迅绍兴任教时的卧室第四进为两开间楼房,楼下东首前半间称为小堂前,是鲁迅家用餐、会客的地方后半间是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楼下西首前半间是鲁迅祖母的卧室,后半间作过道第五进为厨房第六进为三开间平屋,今各进各间均布置原状陈列我们从第六进平屋后面中间的小天井左拐,穿过一个圆形洞便进入到百草园这个园子本为周家新台门族人共有的一个荒芜菜园鲁迅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回忆说:我家的后面有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可以看出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来此园中玩耍,自寻乐趣。如今,眼前泥墙根、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等犹存。只是鲁迅先生笔下的景象大相迥异,虽然一畦菜地仍然种植着各种蔬菜但长势不怎么喜人,石井栏依然是光滑的只是由于岁月的侵蚀已经有些班驳。浙江记忆——探访鲁迅故里

浙江记忆——探访鲁迅故里

浙江记忆——探访鲁迅故里

浙江记忆——探访鲁迅故里
   看完鲁迅故居,我们沿着步道东行不远,再往南经一座石板桥,来到距鲁迅故居70米处周家老台门即鲁迅祖居这座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老台门建筑,系鲁迅祖上世居之宅。整体建筑布局为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体现出周密、严谨,极富绍兴地方特色,远远望去,白墙乌瓦,黑白分明,富有韵味。我们进入这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的住宅,只见以台门中轴的主体建筑前后共分四进,从南到北依次为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和座楼,东、西设厢楼。第一进为台门斗,仪门上方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额,这是鲁迅祖父的荣誉;第二进为五开间厅堂,大堂前明间的厅堂正上方高一块“德寿堂”额,此堂系周家接待来访宾客及举行婚丧、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场所;第三进为五开间香火堂,明间为厅堂,东次、尽间为佛堂、客房,西次、尽间为餐厅、客厅;第四进为七开间的楼房,亦称座楼楼下中间为小堂前,东首为书房,西首为卧室。东厢楼为九开间,西厢楼为七开间。今中轴线及东、西厢楼建筑均布置原状陈列。周家老台门是绍兴市区现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1988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记忆——探访鲁迅故里

浙江记忆——探访鲁迅故里
   看完鲁迅我们没走多远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期读书的三味书屋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ihai醋、肉酱)这座寿家台门系清代建筑,本是鲁迅塾师寿镜吾家人世居之地其中东厢房为三味书屋寿氏书房后改为晚清绍兴府城内的著名私塾,寿镜吾在此设馆教书。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鲁迅12岁至17岁时在此入塾。书屋是寿家台门东花厅,坐东朝西,三开间平屋。明间中间的额悬 “三味书屋”匾,匾额挂着一幅松鹿图,寿镜吾要求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额和松鹿图行礼,来代替向孔子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松鹿图的下面设塾师寿镜吾座位在三味书屋的金柱上悬有配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均由梁同书书丹。书屋的周围沿墙处及窗口均设学生课桌;鲁迅课桌位于书屋东北角,桌面右角刻有“早”字,是幼年鲁迅刻以自勉之作。屋后有小园一,植有腊梅、桂花及天竹等,为鲁迅与同学课余嬉戏之处。三味书屋是绍兴市区仅存的清代私塾1988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记忆——探访鲁迅故里         看完三味书屋我们来到绍兴鲁迅纪念馆西北侧鲁迅笔下风情园。这家西接周家新台门,东邻周家老台门,北临东咸欢河的园子,原为朱家台门,“老磐庐”这个朱家台门原为越王望花宫故址,系明初名将胡大海官宅的一部分。后来朱文公的子孙也就是朱家台门的主人朱阆仙买下周家新台门后,台门经过新布局和扩建,并大量种植百年罗汉松、盘槐、红梅、绿萼梅等不少名贵花木从而使朱家台门成为当地最奢华的花园台门建筑。那么朱家台门为何又称“老磐庐”呢?这要从朱家台门中心一方400平方米旱不干水池中有一块叫磐庐石的奇石说起:此磐庐石为明朝重臣朱庚故物当年朱庚荣归故里其山东门生馈赠此石清光绪年间,绍兴名士朱阆仙向朱庚后裔购得此石置于台门池中到了清宣统元年,绍兴名士程柏堂亲书“此地为越王望花宫故址,此池下通龙泉”,并勒石于池畔,“磐庐”因石而得名朱家台门便改名为磐庐”。抗战期间朱氏将磐庐转让给绍兴开明绅士朱伸华此石三易其主不易其姓,被当地传为佳话。由于历史原因,朱家花园一直成为百姓居住的杂家大院,2003年春节前后,随着鲁迅故里改造工程的全面启动,居民们陆续搬迁。整修改造后的朱家台门不仅环境优雅且寓古迹,为古城绍兴保存最完典型的花园式台门建筑同时还以鲁迅笔下的人物、风俗为载体,依次设立绍俗祝福越俗漫话迎神赛会男婚女嫁四个主题陈列馆将绍兴独特的风土人情人文内涵、历史典故呈现在游客面前,供游客通过辅助陈列不仅很好的解读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还能更直观地了解绍兴民风习俗。鲁迅笔下风情园里,政府在原来的池中建有戏台和船厅,是看戏、饮酒、赏月绝佳之处。亭台的水下养着不少红鲤鱼不仅可以供人观赏嬉戏,还可以在亭台上唱社戏,故被称之为鱼乐园”。据说有时这里有时会上演越剧,游客可以倚栏欣赏。浙江记忆——探访鲁迅故里

浙江记忆——探访鲁迅故里
浙江记忆——探访鲁迅故里


浙江记忆——探访鲁迅故里

浙江记忆——探访鲁迅故里

浙江记忆——探访鲁迅故里
   转完鲁迅笔下风情园,我们来到绍兴鲁迅纪念馆。这座建于1973年的建筑,是建国后浙江省最早建立的纪念性人物博物馆。整座建筑老房子、新空间”为设计理念,使其与该地区传统街巷肌理保持统一。纪念馆外部为绍兴台门建筑形式,遵照鲁迅《朝花夕拾》中记载,选栽枣树、皂荚树、桑葚、木莲藤及覆盆子等物种,再现鲁迅当年生活的环境氛围主入口采用绍兴传统竹丝台门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纪念馆的主展厅共两层,分为南、北展厅两个大空间形式,同时又与序厅紧密相连。我们进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座像,坐在绿植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和蔼可亲,仪态从容,体现出鲁迅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面貌。坐像背后是大理石砌的墙,左边书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右边书有鲁迅1881——1936。看完鲁迅坐像。我们来到中庭式回廊展场的南展厅二层,这里主要是“鲁迅生平事迹陈列”,整座大厅造型简洁平和,朴素无华,充分体现了鲁迅精神的人文内涵。陈列厅内采用编年体形式,以时间为序,通过大量的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等展品,生动地再现了鲁迅的一生,既有绍兴乡土文化对鲁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变故对鲁迅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绍兴地域特色渊源关系同时又有鲁迅在上海等地韧性战斗的重点,真实地再现了鲁迅的光辉业绩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可以说,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时刻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他敏锐把握时代潮流,回应社会需要,追求救国救民真理。鲁迅先生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毕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向同行,一直肯定、理解并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深信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称颂共产党是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鲁迅先生始终我们党最忠诚、最可信任的同志和战友。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自发在他的灵柩上覆盖了一面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鲁迅先生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浙江记忆——探访鲁迅故里

浙江记忆——探访鲁迅故里         转完绍兴鲁迅纪念馆,我们来到鲁迅故里景区广场东入口一堵标志性花岗岩景墙。只见这堵高4.5米(鲁迅半身像高近5米)15米的景墙上镌“鲁迅故里”四个大字墙上的画面由鲁迅半身像及鲁迅故里典型风貌组成整体形式是由圆雕和浮雕组成,浮雕墙采用铜与石材镶嵌结合的工艺,呈现质朴凝练的艺术美感。由于鲁迅是中国现代新兴木刻的倡导者,所以这堵景墙的设计表现木刻形式。在景墙的右边,5米高的鲁迅半身占据了景墙的四分之一醒目的形象不仅给人以视觉的震撼,还让人联想到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所写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言。景墙左边画面设计,主要展示了水乡绍兴典型的环境生活风貌,同时也兼顾到绍兴传统民居、小桥街河等以此来烘托鲁迅青少年时期成长的故土,表现鲁迅的真实面貌。景墙所有的画面素材,既有真实的依据,同时也有提炼的成分。景墙前设置了一组青铜雕塑作品,使平面的景墙更加充实与丰富在人物的择取上,为了体现鲁迅笔下真实人物设计者最终选择了三味书屋老师寿镜吾,鲁迅少年伙伴闰土等形象这些鲁迅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不仅为景墙增色添彩而且也成为绍兴的一张名片浙江记忆——探访鲁迅故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