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2022-07-22 08:10:14)
标签:

驴友攻略

旅游

杂谈

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看完大禹塑像,我们沿着石阶山道原路返回至大禹陵石碑,然后前往大禹陵三大建筑群之一的禹祠。位于石碑南侧禹祠坐东朝西禹祠始建于夏朝为姒氏之宗祠是大禹的第六代子孙无余所建,后来逐步成为大禹后裔宗族供奉、祭祀大禹及其后代的宗祠随着日久年长姒氏宗祠几经兴废,现存的禹祠是1986年在原址基础上重建。我们进入禹祠入口垂花门,来到禹祠正殿前,绕过殿前放生池”便进入禹祠正殿,见里面供奉一尊大禹塑像,两边陈列着与大禹治水传说相关的文物图片、历史资料及姒氏宗谱。走出正殿向左侧走沿,见曲廊拐角处的檐上面悬有一块书有禹井亭”三个大字的匾额亭子中间有一口石井,从旁边的简介牌上了解到,此井名为禹井,相传为大禹所凿,至少井圈为六朝遗物,由此可见此井为大禹寺遗迹。在祠内廊下壁间嵌有一块石碑,上面书有清代毛奇龄题写的“禹穴辩”三个大字系前人考辨夏禹墓穴所在而立《禹穴辨》碑文为清代浙派篆刻创始人、西泠八家之一的丁敬所作祠外北侧今大禹陵碑后侧一块清康熙年间的石碑,碑面上是会稽知县昝霨林用楷书题写的“禹穴”两个大字,我的理解就是这里是大禹的葬处。据说,绍兴有有两处“禹穴”石碑一块在宛委山,传为禹得黄帝书处。另一块在大禹陵窆石所在地,为唐代所立到了南宋就损毁后来到了清嘉靖三年在此处重新立碑。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看完“禹穴”移步至不远处的一座石构建筑,八角重檐石亭前,亭上面有一块石匾额,镌刻有咸若古亭”四个字。这座古亭始建于宋孝宗隆兴二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咸若古亭又称奏乐亭,是古时候祭祀大禹时乐师奏乐的地方。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离开“咸若古亭右前方走不远就到了大禹陵碑亭北侧的碑廊里面最高大的碑叫会稽刻石,又称为“李斯碑”,篆刻于秦代。据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东巡来到会稽祭大禹,登秦望山,眺南海,感叹之余,命宰相李斯撰文刻于石上以歌颂秦始皇嬴政,故又名李斯碑。碑文字属秦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颁行的文字,字体清秀贺润,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极其重要的地方。可惜的是原碑已毁现碑为清乾隆绍兴知府李哼特根据早期的拓本命高手摩刻。碑廊里还有明成化年间所镌刻的山会水则碑戴琥水利碑等弥足珍贵的石碑水利碑,据说是最早的一块治水的图。看完石碑,我们碑廊的阶梯拾级而下没走多远便到了禹庙旁边的菲饮泉非饮一词出自《论语·泰伯第八》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眼四季不涸,清凉甘冽泉水,使人们饮水思源,禹功大得盛,便用孔圣人评价禹的话命名此泉为“菲饮”,以纪念和缅怀大禹宋嘉泰《会稽志》说禹庙偏有泉,名菲饮,有亭覆之泉水旁边的石壁上,有一高宗年间摩崖石刻菲饮泉”三个大字在经历了近千年的时光,这三个字已有些残损。泉前有一座八角单檐攒尖顶亭,名为“菲饮泉亭”在亭柱上面刻有卑宫菲食胼胝勤;洁行俭风泉涧涵亭联。“菲饮泉亭”旁边立有一石碑,碑上刻重建菲饮泉亭碑记,从中看出此亭是1933年重建池内有一“天鼋白泽”的灵兽石雕,传说是一种有鳞有脚有爪能飞能走的龙,出于东海善变的神异灵物,它具有神秘先知的本事,能降福泽祥,同时是王权的象征。池中还插了一块牌子,上面写有三句话:币落鼋之背,长命一百岁;币碰鼋之头,万事不用愁;币入鼋之口,好运跟你走。看完这个我只能“呵呵”。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看完菲饮泉继续前行,穿过一处红墙中的小门就到了大禹陵三大建筑之一的禹庙,这座位于禹陵的北侧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禹庙为我国江南少有的大型古建筑群。为历代帝王、官府和百姓祭祀大禹的地方。禹庙是一组宫殿式建筑群,建筑布局为坐北朝南,周以丹墙,沿南北轴线展开,左右对称,顺山势逐步升高。历经一千五百多年禹庙,几经重建修缮。现存大殿建筑重建于1933年,其他部分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宫殿式古建筑群。我们由南自北参观禹庙建筑,首先来到的是与南墙相连的照壁,只见白色的墙面正中有一“獱兽顾日”的圆形砖雕,四角分别雕有“凤凰牡丹”、“白鹤荷花”、“秋鸟黄菊”、“喜鹊梅竹”图案,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照壁的正前方就是岣嵝碑亭,这座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的方亭,为四柱石质结构,亭顶为单檐歇山造,柱间有石栅栏,北向额枋镌刻有“岣嵝碑亭”四个篆字,落款为“咸丰癸丑”。从落款看出,此碑为清代所立。亭内有一块三米多高无座的岣嵝碑,相传此碑为大禹留下的石刻文字,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峰上,大禹陵里的这通岣嵝碑”,碑文系明嘉靖二十年由时任绍兴知府张明道转刻自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看完岣嵝碑亭”,我们沿着步道来到午门。在明清时期,北京紫禁城正门称作“午门”。其后,古代官廷建筑的正门多以此称之。绍兴禹庙的“午门”,属清乾隆年间官廷式建筑格局,故将正门称之为“午门”。禹庙午门建筑为单檐歇山顶,次间梁柱用垂莲悬柱。这座午门有三门,中间这道门的门槛特别高,并且平常是关闭的,象征着封建社会官阶等级。据说,只有举行祭禹典礼和皇帝来祭禹时,此门方能开启,而且也只有皇帝才有资格跨越中间这道门槛,其他的文武官吏、则只能走两旁的边门。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过了此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段石板路,在路的尽头前置有一大鼎,铭曰“缵禹之绪”。此语出自《诗经·鲁颂·閟宫》,意为继承大禹的事业。过了大鼎便是有着二十余级的石阶通道,经石阶到顶便是拜厅,也称祭厅,是历代帝王、文武百官、地方士绅以及大禹后裔祭祀大禹的地方。拜厅正中的楹联,系钱君先生补书,联云: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拜厅两侧有两幅图片,分别是大禹陵庙公祭盛典如今,隆重的大禹陵祭典与黄帝陵的祭礼遥相辉映,形成了北祭黄帝陵,南祭大禹陵的中华民族先祖祭祀格局。穿过拜厅便是禹庙正殿不过这座禹庙的最高建筑曾在民国十八年倒塌在的大殿是民国二十一年动工重建,至翌年竣工。整栋建筑仿清代砖石混凝土结构,面宽23.96米,进深21.55米,殿高24米,为五开间建筑风格为重檐歇山顶,殿背龙吻鸱尾直刺云天,大殿的层脊,有地平天成字,为清康熙皇帝所题。整座大殿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大殿前左为钟亭,右面并非鼓亭,而是御碑亭。御碑亭内石碑上镌刻有乾隆帝在乾隆十六年祭拜大禹陵时题写的一首五言诗展祭来巡祭,凭依对越中。传心真贯道,底绩莫衡功。勤俭鸿称永,仪型圣度崇。深惟作民牧,益凛亮天工。这首诗是乾隆依其祖父康熙皇帝《谒大禹陵》诗韵所作。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进入正殿正中的平台上,塑有高达6 米的大禹立像,身着黑底朱雀双龙华衮朝服头戴冕旒、手捧玉圭塑像背后绘有九把斧凿,象征着大禹疏凿九州、治水救民的丰功伟绩。高大威武,神情威严的彩色立像前楹柱上有三副对联,其一: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其二:绩莫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其三:二仪清浊还高下;万国衣冠拜冕旒。前二副对联分别为康熙帝和乾隆帝撰文有著名书法家书写。第三副对联是一副集联,上联取自宋代戴栩的《上丞相寿》,下联取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由大书法家启功书写。大殿的两角摆放着古乐器——编钟、大鼓。寓意为大禹的五音听治,《淮南子·汜论训》中记载,禹之时,以五音听治,悬钟鼓磬铎,置鼗,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鼗。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在禹庙一侧的小丘上有座小亭里面玻璃罩保护着一块顶部有孔,形状如秤砣的巨石名为“窆石”“窆”为下葬之意此亭因有窆石而被称为“窆石亭”。相传这是大禹下葬的工具,绳子从上部的孔穿过,好让棺木能平稳的进入墓穴。从石身上的铭文看早在秦汉时期就有铭刻此石的记载了。因此有人推断大禹的墓就在这块巨石附近。窆石是禹庙的镇庙之宝,已被妥善保护。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看完此处,就算结束了大禹陵的参拜。我们来到池边,在“告成桥”有乌篷船可购买船票游周边古村我们决定按指示牌前往百鸟苑游玩。我站在池边眺望对岸的祭广场,总的感觉是大禹陵禹陵禹庙、禹祠三大建筑群,都是历史遗迹虽有不少为新修,但历史沉淀还在,值得慢慢品味。窆石以及碑方题刻不仅具有文物、考古价值,还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艺术和旅游价值,对探寻古代陵墓的秘密,研究古代陵墓的发展演变,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浙江记忆——拜访大禹陵(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