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我们走出旗杆格弄前行不远,就到了规模最大的“后堂楼”,这是十七房最具代表、最为完整的建筑群体,共有八幢大院组成,四大门南北对峙,马头墙鳞次栉比,高低错落,气势恢宏、古朴。西端正大门,不论官员大小,一律停轿下马,步入百步御路,才可进入内院。在屋角、屋脊、檐下、廊下、柱础、门上、窗上承重轻的地方,用泥塑雕、木雕、砖雕,这些雕塑以细腻、精致著称;承重大的地方,以石雕为主,雕琢粗犷,线条简练。门窗装饰,独具匠心,考虑非常周密,甚至连小小的窗扦上也刻有人物、花鸟,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十七房雕塑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们来到后堂楼的正门,只见门楼的正上方悬挂一块写有“进士”的匾额,左侧为“登科”,右侧为“经元”。大门的两侧各有一尊抱鼓石,主要是起到镇宅的作用和吉祥的祝福。看完抱鼓石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东沧公雕像,郑氏十七房的名字就是因他排行十七而得来的。
看完东沧公雕像,我们进入郑氏十七房建筑中,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宅院。其建筑布局为坐北朝南,由南、北两座宅院组成。我们首先走进院内正厅的“思位堂”,其名可能有着“在其位,谋其政”的意思。在里面转了一圈就出来了,然后到后院正厅的“文荫堂”,其名可能是希望祖先的才华可以滋养后代子孙。从这两个正厅的命名看出,郑氏家族还是很崇尚儒家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后堂楼的子孙也确实做到了。据老辈人说,郑氏十七房子孙中出过二品到七品四十余人。而后堂楼就是十七房“官”宅里最高的宅院,可以说后堂楼是子孙文脉延续与传承的最典型体现。看完两个正厅,又院内两排厢房转悠,看了一些展示郑氏家族留下不多的文物多少算是郑家曾有的辉煌与灿烂。
我们转悠,转到另一个院落后,看见院子中间有块巨石,上面镌刻有“甬商之源”四个大字。现在我明白了,从建筑风水角度看,水脉即财脉,而十七房男儿正是在这一财脉的滋润下,经商四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统计,从康熙年间至清末,郑氏十七房家族有六支经商集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商帮,成为宁波帮的重要源头之一。
看完这块石头,我们接着挨家挨户的转悠,房间里同样阵列着各种珍贵的器皿文物、字画和桌椅,这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文物看起来是很豪华,估计能值不少钱,呵呵。在后堂楼转了一圈,我发现后堂楼真是户户相连,门门相通,四通八达,转起来就像进入迷宫,分不清东南西北,要不是亲戚陪着,真得晕头转向,呵呵。郑氏十七房主要房屋都看了,感觉如果说兴房是以“钱”压倒一切的话,那么后堂楼则以“官”傲人。
出了后堂楼,从立房的后门进入院内。只见东面有两排五间两弄的房子,离我们近的是厢房,远的是偏房,这一点和十七房的其他房子是一样的,西面同样是两排五间两弄的房子。我们绕到立房的正厅“敬承堂”,此厅的名字和主人的行为非常贴切。因他非常尊敬他的母亲,又听从长辈意见,放弃科考,继承家传的渔业,是个十足的孝子。看完敬承堂,我们来到立房东面的“望益堂”看了看。总的感觉,立房的花格窗最有代表性,窗、门中雕着各种各样的奇异珍果,寄托着五谷丰登,年年有鱼(余)的美好愿望。我们走出立房,穿过一条非常窄的小弄来到栈房。此房为供生意来往的客商居住。走出栈房沿着步道来到文武戏台看了看,因亲戚急着说去家里吃饭,我们也就走马观花的看了看典当房,到此算是把郑氏十七房全部看完了。离开前,我依依回首,细细的品味着所看的老房子,除了感受十七房的水韵,大体上有这么几点总结,借用老宁波中经常流传的一段话来概括:一是十七房的旗杆最多、也最高;二是十七房三年不下雨,河水不会涸;三是十七房马头墙最多,而且一级比一级高,台风吹不到。至于郑氏十七房的建筑,除了少数几座明代建筑,绝大部分都是清乾隆至光绪年间所建的二层砖木结构,虽然十七房只是个村落,但其即具有江南水乡风格,又兼有宫廷般的布局结构,尤其是中轴线、横轴线极为明显。在经过历代的增扩,建筑规模更加恢宏,气势磅礴,更为可贵的是,建筑的总体结构布局至今仍然保存良好,再加上精湛的工艺,使那些画梁飞檐和马头墙、石雕、砖雕、木雕、牌坊的精雕细刻,更具有一定的风格和特色,而厢房与厅堂的构筑风格基本上是融为一体的。在清代建筑中,有一种简明的组群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组群建筑:即一个单元或一进庭院。而十七房却另有组群风格,它以幢(多间组成)为单元组成庭院,从而显示其雄伟、壮观的气魄。这就使十七房民宅的三合院、四合院成了主体组群结构,充分体现一代望族的独特风采。它的庭院布局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在纵轴线上先置主要建筑,如“前堂”、“中堂”、“后堂”,再在堂的左右两侧安设次要建筑相对性的“厢房”,厢房又分成“明轩”和“暗轩”两种,构成冂形或H形的三合院;有的还在主要建筑的前面,再放一座次要的建筑,名曰“倒轩”,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称为“南方的四合院”。这种布局方式,适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制度,便于分清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的明显区别。由于十七房建筑幢幢相连,有分有合,过廊设亭,屋檐宽大,下雨天往来不沾水,而且厅门、马头墙、明堂、祖堂按等级权力分设。各家自立门户,有边门、隔门、栅门、弄门、后门、串堂门,井井有序。廊、巷组合,互通门户,四通八达。进入内院,如入迷宫,分不清东南西北。房屋装饰的色彩,也非常有特色,多以白墙、灰瓦和粟、黑、墨绿、褐、赭等色在梁、架、牛腿、柱、檐、墙壁等处装饰,形成朴素、自然、雅淡、透丽的格调,物体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至于十七房的居住外环境的布局基本上是墙河环城,绿水垂柳,家家有埠,四周有桥,宅中有街,街中有市。虽然十七房四周小河环绕,又有小漕、小池无数,但这些水系数百年来一直保持水清如镜,其原因是他们在主要河道上竖碑立牌加以对环境的保护。
走进“郑氏十七房”,漫步在明清古居环绕的河边,推开郑氏的大宅门,身处幽幽长廊,倚靠一扇扇充满精美的门窗,仿佛能聆听到郑氏家族那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徘徊在曾经繁华的古村落,面对户户相对,房房相惜,一切都充满着浙东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之中,真是让人如梦如戏、如痴如醉。历史如川流不息的江水奔腾而过,那些老故事已然模糊,但当我来到这里打捞昔日的痕迹时,依旧可以感受到它们的独特魅力。我们回到亲戚家,吃完丰盛的午餐后,我们在亲戚的引导中来到郑氏祖坟祭拜。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