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过了淇水桥前行不远,我们来到了兴房,这也是我岳母家的祖屋。为什么起名为兴房呢?我想可能是寓意家族、生意兴旺吧。亲戚告诉我:你岳母的爷爷叫郑勋,既是郑氏家族商帮的核心人物,也可称得上是宁波钱庄业的巨头。所以,生意场上的人们称他为“甬江砥柱”。自清朝后期,上海成为宁波商人最活跃的地方,有着见识过人的郑勋,借其积蓄多年的雄厚资本和有利时机,在上海开办了宁波帮最早的钱庄业,其业“筹算屡中,屡获信息,家日隆隆起”。当上海钱庄业兴起时,他又转到宁波除了自开钱庄业,还涉及盐业、鲜咸鱼货、丝茶、银楼、当铺等行业,不久就成了宁波钱庄业的巨头。因他见识过人,又善于经营,所以家业迅速扩大,很快在商界呼风唤雨。同业商人都以他为重,人们称他为“甬江砥柱”,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郑勋发家后,还致力于慈善事业,赈济灾民,修建福利场所等,一生共捐出田百亩,钱万两。清政府为表彰他,赐予他正二品官衔,使他成了宁波最早的红顶商人。其实,我听岳母曾经说过,她爷爷这个正二品官衔是花钱买来的。据说,他这个官位比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还要高,呵呵。亲戚还说,除了爷爷,还有一位商业奇才,那就是叔公郑熙。叔公同哥哥一样,也很善于经商和热心慈善事业。今天看,叔公最辉煌的业绩,就是在上海创办了凤祥银楼,他把楼前面用于店面,后面用于工场,把制作和销售连在一起。因凤祥银楼制作的饰品成色十足,款式新颖,所以生意十分红火,逐渐成为上海银楼业的巨擘。后来,他把凤祥银楼改为“老凤祥银楼”,也就是今天名气很大的“老凤祥”。难怪当地人都说,在十七房中,兴房是“钱”最多的一家。后来郑熙因病去世,老凤祥银楼就转卖他人了。我们一行说这话进入兴房,这是一座精致的三进院,所有建筑都有高耸的马头墙,精致的砖雕、木雕,还配有两根高高耸立的旗杆,这些都是财力与显贵的象征。亲戚说,为了营建这所房子,郑勋除了凭借雄厚的财力作为支撑,还花费了很大的心思。就说这里的砖雕门楼吧,雕刻细腻精致,委婉动人。难怪当时有句俗语这么说:“恒德一透,比不得兴房门楼。”由此可以看出,兴房门楼在当时的地位。据传,叔公之所以把银楼称之为“老凤祥”,就是从门楼砖雕的“凤”上得到灵感。
我们行在各院落,穿过一道道曲折的回廊,透过一扇扇历经风雨门窗,抚摸一块块厚重的门板,还能依稀感受它之前的辉煌。转眼就到了我岳母曾经生活的祖屋,家里除了房子几乎一无所有,曾听岳母说过,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叫我老伴的舅舅都卖光了,真是富不过三代啊,现在觉得政府把房子收了,起码可以把祖宗留下的东西保护起来,这是对的,呵呵。我来到厨房看了看,虽然很大,但已经破旧不堪,没有了昔日的光彩。最后来到一处小门,看见外面不是街道,而是一座水池小小的池塘,他们称之为“吃水漕”,意思是家里用水都从此处取。看着门下边的水池,我突然想起岳母曾经说过,她们家嫁闺女,除了陪嫁外,还专门在婆家大口井或挖一个小水池,意思是我们家占婆家一点便宜。这种“带水嫁女”的行为,不仅展现出郑家的霸气和财大气粗,还充分体现了郑家经济上的独立和决定着人格上的独立,这样才能与婆家和谐共荣。看完祖屋,我们继续在穿梭于房屋和院落,我突然发现,有栋房子和其它房子有所不同,别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的,唯独这座是坐西朝东,这是何故?也许和朝北开的大门有关吧。
看完兴房,我们沿着步道前行不远就到了蟹蛏桥。其桥名的来源是因为桥下盛产螃蟹、蛏子。据亲戚说祖先刚迁至蟹浦之初,是过着渔稼而食的农耕生活。建在淇水湖上的这座蟹蛏桥,记录了郑氏十七房入乡随俗,融入水乡,并以水为生的生活习俗。
过了蟹蛏桥,沿着步道再往前行就到典当弄小院,也称源茂房,此名的寓意可能有着“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的意思。我们一幢一幢地看着每个宅院,寻找十七房祖先源源不绝的文脉、财脉。转了一圈,源茂房的建筑规模给我的感觉好像偏小,没有留下什么记忆,呵呵。出了源茂房就到了毗邻的鼎丰房,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古建筑格局。台门西南处于中轴,四周设有围墙。整个建筑结构形式分为单檐建筑和两层单檐楼阁式建筑。主体结构以木结构为主,砖为辅助结构。整体建筑的中轴为正大厅和天井。站在整栋房子的中轴,看东西两边,各有两排厢房和偏房。厢房专供主人居住,而偏房则是下人居住的地方。我们来到一处水池的院落,可能这就是被称之为天井,这一建筑格局又称“四水归堂”。只见四面房顶和墙顶上的瓦片均向天井倾斜,这样下起雨来,雨水全部注入天井,这就是“肥水不落他人田”的诠释吧。这种格局建造的天井并不是死水一潭,因石板底下是与十七房的护村河体系相通的。亲戚说鼎丰房的主人叫郑景丰,他创办了晚清最大的信局“全盛信局”(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邮局)。全盛信局在兴旺时期,能够把信送到北京、天津等,最远可送到东南亚的各个岛屿。据说,当时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话:“天下之人,无不知全盛,天下之人,无不信全盛。”由此可见,全盛信局在当时可是名震天下,盛况空前。
看完鼎丰房,我们从西门出来,进入旗杆格弄。这条铺就着石板的小弄里,耸立这高高的旗杆,这在十七房里可是最高的,据说在宁波都能看到。正是因为这条小弄的旗杆最高,人们渐渐地把这条小弄称之为旗杆格弄。再看旗杆旁的马头墙,真可谓是节节高。我数了数,马头墙大多有四级,据说级数越多,门第就越高。我想了想,以前看到的徽式建筑的马头墙大多是二、三级居多。此时,亲戚说:咱们家里的马头墙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马头墙的檐角有“倒立士”、“下山虎”等各种动物造型装饰,不像一般的马头墙檐角只是灰泥。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