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江记忆——走进郑氏十七房寻根(上)

(2022-05-25 09:46:55)
标签:

驴友攻略

旅游

杂谈

浙江记忆——走进郑氏十七房寻根(上)

我和老伴看着月湖公园对面的第二中学大门,我问道:今天就要去你老家看看,一来去寻根问祖,二来代你母亲到祖坟去烧香祭拜,也不知道你老家的祖屋被政府收购后,开发成什么样的旅游景区,虽然我知道你母亲是大户人家的千金,但这个户毕竟在你姥爷这代开始渐渐没落了,加上战争和文革时期的破坏,你家究竟还能有多大?真是限制了我的想象。不过,既然政府收购了你老家的房屋,说明还有开发利用的价值,期待今天能给我一个惊喜。

畅游完月湖公园,我们回到宾馆收拾好行李,便来到老伴亲戚家吃早餐。吃完饭,乘坐他们的车前往位于二十多公里处的镇海区澥浦镇,大约行驶了半个多小时便到了目的地。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新修建的景区大门,上面有一块匾额,书有“郑氏十七房”五个大字。此时,我心里就想:怎么个意思?是老伴家只有十七间房,还是她祖宗娶了十七房老婆,还是她家有十七个房族?带着疑问我就问陪同的亲戚这个十七房是什么意思?亲戚说:我们的第六世老祖宗叫郑鍷,因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七,小辈们都习惯叫他十七太公,故把他的宅第称之为十七房。哦,原来是这么个意思啊,想偏了,呵呵。浙江记忆——走进郑氏十七房寻根(上)


浙江记忆——走进郑氏十七房寻根(上)

   我们进入景区大门后,沿着步道前行不远就到了一座小桥上,从桥上栏杆中间的一块石板上看到,书有“凤祥桥”三个大字。我们停下脚步,站在桥上俯视桥下的小河,听亲戚讲:条小河就是十七房村三宝之一的护城河。此河环绕着整个村庄,连接着村中的每一户人家。以前,十七房村中家家户户都有河埠头,族人可以从家门口直接划船到宁波,并直通京杭大运河。当初设计这条精巧的小河,除了交通还有兼顾灭火功能。发生火灾,可以就近取水。

   过了凤祥桥迎面就是祈福广场的大舞台。绕过大舞台前行不远就到了国内罕见的,始建于光绪七年的郑氏女宗祠,也称洽礼堂,为“女祠后寝”,这是郑氏十七房民宅建筑文化的亮点之一。面对眼前的建筑颠覆了我的想象,原本以为女祠应该是幽静、温婉的场所,而这座祠堂确是宽敞明亮,绵柔温和,有着浓郁的清代风格,体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男女平等的文化魅力,这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是很难得的。这时,亲戚告诉我说宗祠,官称宗庙,宁波人通称祠堂,是每一个家族供奉和祭祀祖先、祈求庇佑的一处极为神圣的地方。郑氏宗祠有男祠和女祠之分,男祠1942遭遇台风,前厅和通德堂吹倒毁坏,由于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没有财力、物力和人力来修建,一直就荒废着。建国后,由于历史原因,也一直没有修复而这座由女性独自出资兴建,专供郑氏家族女性举行祭祀和商议族中女性大事的女祠,则保存完好。为何又被定名为洽礼堂呢?“洽礼”的含义有着合和、礼仪之意。合和,是出自《管子.入国》:“凡国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取鳏寡而合和之。”那么礼仪则既是一种律己、敬人的行为表现,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中国古代的礼教是以“忠、孝、节、义”为核心,男人是以“忠孝义”为准则,女人则以“孝节”为标准。因此。郑氏家族的女人只要符合“孝节”这个标准,其牌位就可入女祠。从郑氏女祠产生的独特历史背景看,郑氏宗族的男人大多出门经商,把看家护院、照顾老幼的重担留给了女人,正是因为郑氏宗族的女人为家族事业做出太多的牺牲和贡献。所以,郑氏家族的商帮创办了“老凤祥”等一大批产业。可以说,郑氏家族曾经拥有过的辉煌,有家中女人的一半的功劳。由于在封建社会里,女人是不准进入家族宗祠的,郑氏家族的女人,为了解决本族女子祭祀祖先、思念亲人,她们冲破世俗,决定建立专为祭祀族中女先辈之用的女祠,她们这一想法不仅得到了族人的支持,还给了助祭祀之用的若干亩土地。于是,她们便在郑氏宗祠的后院空地上,建造了正式女祠“洽礼堂”以及厢房若干楹。从此,郑氏女眷有了自己的祠堂,结束了女性与祠堂无缘的历史。由此可见,郑氏女祠不仅开创了封建社会中女人在家族地位和作用之先河,而且还体现出了郑氏家族在封建社会里有了男女平等和尊重女性的传统。更重要的是郑氏家族的女人们在活的时候,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她们在百年后,是可以进自家的祠堂,可以享受子孙后代的祭祀和供奉,这就是郑氏女人的地位和荣耀。我走过全国很多宗祠,属于女性的宗祠几乎是寥寥无几,即使有一些专门的女祠,都是女性死后,子孙后代为了追悼她们,才建了一些规模不大的女性祠堂,而且这些女祠是和家族宗祠分开的,孤伶伶地在某个角落里。因郑氏女祠(洽礼堂)就坐落在郑氏家族宗祠(通德堂)的后面,犹如被保护在男人的怀里。所以,郑氏女祠是郑氏宗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能不说我老伴的家族就是牛啊,即给了我一个惊讶,也叫我开了眼界和长知识了,呵呵。

   我们走进了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女祠内,见迎面的墙上悬有一块匾额,上面书有“松龄柏节”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从字面的意思看,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松柏和竹都代表了高洁的品质,有着出尘脱俗之意。那么,松龄柏节,应该是赞美先祖有慈祥有得、清雅荣贵、温和贤淑、高雅脱俗、淡泊名利的清新品质。匾额的下方挂有一副端庄的女性画像,这就是女祠的创始人是郑溥仁之妻戴氏,因她的丈夫被诰赠朝议大夫,官居四品,便被遂封赐为恭人,故也称戴恭人。说起戴氏,亲戚说听老辈人讲,她既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也是一位悲苦的女性。她16岁嫁入郑家,婚后不久丈夫便去外地经商,把撑起门户的重任交给了她。没过多久,公公、婆婆、丈夫相继去世,只剩下她与儿子相依为命。在她38岁那年,儿子也因病离她而去,只留下她和儿媳及孙女三人相依为命,虽然有万贯家产,生活殷实,但需要有个场所去思念家人。然而,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女人是不能进宗祠祭祀的,她们只能在家里、在异地、在心里和在无尽的思念里,默默地祭拜着自己祖先的在天之灵,祈求着祖神的保佑。为解决本族女子祭祀祖先、思念亲人的愿望,戴恭人决定独自出资兴建专为女性祭祀用的宗祠。此想法在得到族人的认可后,她委托十五世传澜公承办修建了这座女祠。听完亲戚的介绍,我老伴在显得安详而静寂的堂内,怀着虔诚地心情,慢慢走到画像前,然后毕恭毕敬地行了三拜九叩之大礼。叩拜完老祖宗,我们来到洽礼堂后面的一排厢房,里面陈列了非常漂亮的花轿等婚嫁物品,还有各种款式的卧榻。穿过厢房进入女祠院落,沿着镌刻着数百年沧桑的石板路前行,环视着两侧青砖粉墙,黛瓦飞檐,雕梁画栋的建筑,仿佛告诉我老伴家当年可是望门大族。再看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和古香古色的镂空窗棂,以及精美的砖雕、木雕,无不昭示着郑家鼎盛时期的显赫、富有。浙江记忆——走进郑氏十七房寻根(上)


浙江记忆——走进郑氏十七房寻根(上)

浙江记忆——走进郑氏十七房寻根(上)

浙江记忆——走进郑氏十七房寻根(上)

   我们离开了女祠沿着步道前行,过了烟波亭来到另一座小桥,桥上的栏杆中间仍然镶嵌着一块石板,上面书有淇水桥三个大字。我们站在桥上面对湛蓝的淇水湖,看着湖对岸耸立着一幢幢十七房古建筑群。这时候亲戚给我讲起了十七房郑氏家族的起源。早在七百多年前,因中原战火纷飞,郑氏家族的始祖靖侯公带着家眷为躲避战乱,从河南荥阳举家南迁一家人摇着小小的乌篷船自京杭大运河悠悠南下,当时的余杭即现在的杭州转道向东,沿古海丝路的杭甬运河和姚江,来到明州,然后又经甬江,越过古水关化子闸进入镇海内河,最后抵达蟹浦海岸,过去叫塘路沿到了此地后,靖侯公请很灵验的风水先生看看在哪儿选址安家为好,经风水先生掐算,要他檡山现叫择山之阳而居意思是讲,要他们到一个叫择山的向阳地方居住。于是靖侯公就带着家眷,一路寻访,历尽辛苦,才找到了风水先生说的地方。靖侯公上岸一看,择山真是个好地方山虽不高也不大,可东瞰大海,南连平原,北望凤凰山,西拥龟山、鹿山,水灵川秀,草青树绿,气候宜人,是个适居之地。随着靖候公家族日臻兴旺子孙繁衍,家族开始逐渐扩居,传到第六世孙郑鍷时,便分居到现在的十七房村。由于这里地处浙东沿海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又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舒适宜人。加上有护城河水系环绕,不管下多大的雨不涝也不闹水灾即使三年不下雨,这里的河水也不会干枯。可以说,这里是一风水宝地听完亲戚讲的故事,我想到中国人确实是讲风水正是因为讲究风水,成就了中华民族充满神秘色彩的风水文化。这时,亲戚又指着旁边的烟波亭说:清代十七房儒生郑荇芷很喜欢家里的房屋布局,以及穿梭各家的小巷小桥流水,经常坐在烟波亭欣赏眼前独特的水乡风情。有一天深夜里,他来到烟波亭,看到池塘水波荡漾,微风吹动窗帘,房内灯火如豆。不知不觉间已是天明,春雨刚停,隔墙弄里,卖花的小姑娘刚刚走过。于是便写下一首诗:夜深灯火红如豆,风动筠帘绿漾波。好是春朝新雨霁,隔墙声唤买花过。这首诗。是的,湖光山色,古村小弄诗意般的水乡一角不仅美丽迷人,温婉动人还总会叫诗人诗意或诗歌来吟唱、赞叹水乡之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现在我似乎明白了,水脉就是财富,见水即见财这就是十七房魂魄的灵动河水漾漾,凝结了祖神、建筑、文脉、财富、亲情、爱情、传奇故事,让沉浸在遥远幻丽的梦境中可以说,十七房的祖先是楫舟浮水而来,带着中原的凝重与质朴,融入了江南的濛濛雾霭中,十七房家族的一切似乎都与有着不解的缘分。他们傍水而筑,因水而建,屋通水,水通屋,使之房内有水,房外有水,房前有水,房后有水,房上有水,房下有水,体现着我国古代建筑水居文化之精美细密。十七房的文化温柔绵和、润物细无声聪慧。浙江记忆——走进郑氏十七房寻根(上)

浙江记忆——走进郑氏十七房寻根(上)
浙江记忆——走进郑氏十七房寻根(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