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归根结底,还是房子太少,这次大家笑脸盈盈,宽容大度,是因为房源相对充足,180平米的,有房192套,可分配187套,排队的在岗教职工122人,无论好坏,落不下谁。
前几年,听说某单位分房,一位96岁的老职工申请,年轻人忿忿地问:“您还要啊!?”老人说:“给我重孙结婚用。”年轻人很无语,他们一家三口或更多挤在破旧的筒子楼里或在外租房,单位的房子却排不上队。有能力、有门道的只好调走,剩下的人就是干看着,熬着。
尊老爱幼,还真是不容易。老人和年轻人各有苦衷,站在谁的立场上,都觉得政策不公。要发展,就得向在岗人员倾斜,要尊老,难免会挫伤年轻人的积极性。
这其实是一个理念问题,倾斜在岗人员,让年轻一代发挥创造性、劳动积极性,如果年轻人都有了照顾老人的能力,即便是80、90后也愿意对父母行孝,孩子们手里有了钱,谁不想看到父母的笑颜,说得俗一点,儿女们有大把的钱放在爸妈手心里,这也是孩子们一代一代的梦想,谁愿做啃老族哇!
在政策上倾斜老同志,在情在理。老同志,是我国的特色称呼,他们又有传统观念,恨不得给儿女什么都准备好。当儿女们上学、工作、就业、住房、买车、娶妻生子都得靠父母的时候,必然产生一代又一代的啃老族,而且是无穷尽已。长此以往,年轻一代就更难成长了。后果就如九斤老太所言:“一代不如一代”。
当今社会,一个普遍现象不是年轻人不肯赡养老人,而是很多年轻人压根没能力赡养老人。
给年轻人多一点发展空间,至少让他们有能力、敢想象,然后才可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个从小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还会有什么创造力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