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医疗改革的路上艰难的爬行了几十年,无论是国家还是民众所付出的才力、物力和时间上的代价非常之巨大,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呼唤,终于在憋了两年的时间后,羞羞答答地被十多个部办级的婆婆推向前台。可是当人们捧着这梦寐以求的医疗改革讨论稿时,都呆楞住了。百姓读不懂,政府官员读不懂,就连医疗部门的专业人士理解起来也相当费劲,于是乎便有了“天书”之称。堂堂的大中国人才济济,在如此大的改革项目上竟然这么薄弱,简直都不如一个民间的私人项目调研论证公司。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至?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还是行政体制上的缺憾所导致的。
一、诸侯利益思想。一个方案有必要动用十多个部门参与吗?木匠多了盖歪房子,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木匠多了他们的思想和设计标准很难统一起来,而这些部办委恰好就是大师级的木匠指挥班子,具体工作落实给几个学徒工去完成。张大师要求甜,王大师需要咸,而李大师喜欢酸,赵大师酷爱辣,而刘、钱、孙、马大师们的需要还要一一的兼顾。尽管具体工作内容难度不大,可是均衡各个利益部门的难度却十分艰难。在得罪不起,满足不了,说不清楚,写不明白的前提下,不写天书还能写什么?
二、占着茅坑阿不出屎来。我们国家人才济济,我觉得说的是广义上的,而绝非是政府的行政大员们,就体制和与体制有关的问题频频暴出,并且处理和解决效果情况来看,的确需要深刻的思考和对待如何整顿和提高的问题了。以前形容不作为的领导干部是占着茅坑不阿屎,现在看来错怪人家了,因为人家本身就没有屎,所以肯定阿不出来。我们不妨从前后2年多的时间上计算,从动用的人、财、物力上计算,再从现在拿出的天书效果上看,这些内容和投入实在有些愧对民众的期待。如果是公司行为责任人将承担什么后果?如果是公司行为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吗?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一个庞大的行政体制还不如民间的公司行为?没法也不便于回答,这个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三、从可为可不为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党中央一再提倡各级政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基本原则,现在看还是口号宣传阶段。从地方政府为民服务态度上,从各个只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上看,还是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可以发展的。在作为上选那些好为而有利益的去为,象地方政府积极而热衷的拍卖土地,改扩建工程,申请重点保护项目等;象各个只能部分在管辖权限上明显的挑肥拣瘦行为,油水大的紧抓不放,没有油水或小的是放而不抓,甚至是干脆推手不管等,此现象此风气不得以根除,体制运行机制难以发挥正常的功效,类似于“天书”事件还将会频频出现。
任何事情必须量力而行,实际上,医改问题完全没有必要拖延这么长时间才解决。可以从一个行业,一个社会的层面入手,有节奏和分步骤的进行。本着试点加经验,探索加推广的思路去运作,同时也要广泛争取社会意见,在这一点上应该说是我们体制上的一块顽疾,缺乏广泛进言荐策的有效渠道。最后还是特别强调,医改方案的过错在于体制而不在于“天书”本身,只有先调整好推出这个方案的体制形式,才有可能出台适合国情民意的医疗改革方案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