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联想董事长暨执行长杨元庆:和台湾合作是为了创新
(2012-08-02 14:40:11)
标签:
杂谈 |
来源:台湾《天下》杂志7月刊
「联想少帅」杨元庆密访台湾!跨国并购欧美企业、大手笔找来前宏碁执行长兰奇、前索尼执行长出井伸之,在杨元庆领军下,联想去年一举挤下宏碁、戴尔,成为全球第二大计算机品牌。《天下杂志》独家专访杨元庆完整Q&A,他如何攻守兼备、做到拳拳到位?
昨天,华尔街日报以「联想想对外包说不」为题,写了报导,指出联想在0九年金融风暴后,提高自主制造的比重。将自己组装的产品打入新兴市场,让个人计算机部门转亏为盈。
这篇报导,不禁让人怀疑,到底,未来联想会不会和台湾代工厂「合作」完后,就自行内部垂直整合,减少下单台湾?
事实上,联想董事长杨元庆接受《天下》独家专访中,强调「合作」说。透露来台湾除了整机厂,还见了材料厂、半导体厂等。他表示,「未来十二个月,联想会有创意的新品上市,里边有很大一部分,是和台湾厂商合作的结晶」。
他没有回避和联宝合作的目的,强调是为了直接和上游零件厂沟通,掌握零件、材料新趋势,共同定义创新的方向,使联想的产品,「能和垂直整合的厂商竞争。」联想台湾区总经理梁百锋认为,「联想和台湾供应链的互动应将更紧密。」
杨元庆说,「合作才是大势所趋,我不相信企业做垂直整合,从头到尾自己做,就是最好么的模式,」直接批评了垂直整合的三星模式。
与其说联想要提高自主制造,不如说联想,更希望像苹果。苹果不做组装制造,却深度掌握供应链的成本、牢牢抓住创新的方向,赢得了更多消费者的心。联想目前在消费型产品上的创新及品牌力明显仍不足,leverage台湾供应链的力量,能更快速养强自己的「产品力」。
问:联想已是全球第二大计算机品牌,未来的战略是什么?
答:我们的梦想,是成为这个行业的龙头,而且非常可能实现。因为联想在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竞争对手,有更强的优势。
另一方面,在PC领域能持续成长,我们有protect(防守)和attack(攻击)相结合的「双拳策略」。
防守的两个核心业务,一是中国业务,另一个是全球企业客户业务,就是B2B的业务。同时,我们攻击的目标,是消费性业务与新兴市场,像印度、俄罗斯、巴西等。
赢了中国 就赢了全世界
我认为PC产业已进入「PC+」阶段。
过去我们进不了手机、电视的领域。智能化趋势,让我们有机会进入。○二年联想就跨入手机,但头上永远压着三座大山: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但现在智能手机时代,苹果率先打破这三座山,我们在中国也进入前三名。
过去电视机也是一个独立的行业,现在进入智能电视时代,也就是所谓的「大屏幕PC」,这带给我们很多机会。所以要充分运用联想在中国的品牌与通路优势,在这个新领域率先成功,特别先在中国市场。
因为中国在手机、计算机、电视三领域,都是全球最大市场。如果我们能成为中国领导厂商,就是全球领导厂商。
问:可是这三块,在中国也各有山头,联想有优势和机会吗?
答:我们的优势在做硬件,以及有品牌、渠道优势。
三C融合是必然的趋势,联想在这三块都有成绩。手机,联想上个月在中国是前三名,第一是三星,第二、三、四名就是华为、联想、中兴。现在除了三星外,我刚讲的三座大山,诺基亚、摩托、索爱都败落。
平板这块,现在iPad最强。联想的Android平板,在中国有五○%的市占。上季度联想在在全球市场是第四。智能电视,我们更是计算机厂中第一个推的。中国市场能让我们孵化这些业务。
问:○四年开始,联想并购IBM个人计算机部门,到去年买下德国Medion、和日本NEC合资。你从中学习到什么?如何经营一个国际化的企业?
答:我们是不得已,不得不跳到海里面去学游泳(笑)。
我们过去从没在大海里头游泳,只在小江、小河里头游过。但包括我、创始人(柳传志),都有比较大的抱负和志向,希望能把公司做大做强,能成为一个全球企业。
买IBM个人计算机部门之前,我们只局限于中国业务,对营运一家全球企业,完全没经验。实际并购之前,我们也曾尝试走到海外,但没有品牌,人才难找,举步维艰。透过并购,是一个跨跃式成长。
不要都由自己人主导
问:七年来,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答:你要让全球化的公司成功,就要适应多元文化。
从一开始谈判,就有很多冲突。IBM的人到中国开会,我们从机场一路送到会场,每天派车从饭店接到公司,这是中国的好客文化。但我们到美国开会,就得自己找出租车,从酒店到会场,完全靠自己。从这里,差异就开始了。
后面整合的过程,有国与国、企业与企业的文化差异。譬如开会,中国文化是大家比较安静,老板点名,你说话表达意见。但会议结束,上面有结论,我没发言,不代表我完全同意,下面还在嘀嘀咕咕。
西方文化是大家主动表达意见,都很大声,里头可能有不同意见,但只要会议做出结论,就朝一个方向去执行。这文化差异很大。
所以刚开始开会,说话的全是美国人,到做出结论了,我们中国人都还没发言呢。美国人也抱怨,都做成结论,为什么中国人不执行?
我们相互适应文化差异,中国人开始努力、主动的表达。如果主管是老外,他也要留给中国团队发言的空间。
问:并购时,当世界排序较后的企业,并购排序较高的企业,比较容易失败。你怎么克服文化上的优劣势?
答:我们经历一段非常痛苦的过程。○五年完成IBM个人计算机部门的并购之前,没有任何国际化经验,没有管理全球业务的经验。
因此在并购前,我们就下好决定,不能一开始就主导全球运营,要虚心学习,不要想都由中国人主导。所以用了两任美国人当CEO(编按:IBM的沃德(Steve Ward)、戴尔的阿梅里奥(William Amelio)),我退到董事会主席的位置,掌握策略的大方向。我们用人是凭能力、凭经验、凭特长,非常多元化。
至于跟着我一路打江山的老联想中国主管,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掉队,大多数仍在团队中。这说明我们底子还行,大家的上进心都不错。
和八年前的管理层相比,可说是脱胎换骨。联想不再是一家中国公司,而是一家国际化公司。
问:台湾企业也遇过难题。让外国人做主,最后遇上一些问题,譬如之前宏碁和兰奇。如何让外来的人有舞台,又要能控制他?如何拿捏?
答:我的原则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要用他,在他职位上应该得到充分授权,但这不是不加约束和限制。
譬如,我们后来为什么要换掉之前的CEO阿梅里奥?他对整合是有贡献的。他透过重组、节省费用,把并过来的业务,从亏损转为盈余。
他营运能力绝对是强的,但做事比较短线,不思考可持续成长的策略。企业要持续增长,就要开发新领域,持续投资。前任CEO是毛巾里拧水,拧出来的都放到当期业绩,让我们觉得无法保持公司更长远的发展。
恰好,当时发生金融危机,这些问题暴露得更充分。
早几年,我们就觉得要大力拓展消费性业务(B2C),因没有投资,进展不顺。一遇上金融危机,对企业用户业绩影响大,对消费性业务影响小,但联想没有这块,冲击很大。当时联想在前五大品牌里,永远增长最慢。
来台湾寻找创新的灵感
问:这次来台湾,有什么特别任务?
答:台湾是IT重镇、生产制造的重镇,也是创新的地方。我这次来见了几家公司,从材料、半导体到整机,看到很多创新技术、创新产品,未来能和联想的产品相结合。
我们到这里不只为了下单,也是为了寻求创新的灵感。大家一同来创新。
我不把PC看成大宗商品。未来联想的定位是,要在互联网的终端设备中,成为产品创新的领导者,重新定义未来个人计算机、智能电视。
未来十二个月,联想会有创意的新产品上市。而这里边有很大一部份,会是和台湾厂商合作的结晶。
问:既然那么欣赏台湾的厂商,考虑过买台湾的公司吗?
答:(大笑)。买,永远是一个选项。并购对我们来说,应该比较有一些感觉了。不敢说擅长,但它不是唯一选项,合作才是大势所趋。我不相信企业做垂直整合,从头到尾自己做,就是最好的模式。
三星模式会撞墙
问:但大家觉得三星的垂直整合模式很棒?
答: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最后把自己孤立起来的模式,都不成功。当然垂直整合有它的优势,更容易围绕着客户的需求,整合各个价值链创新。但我依然相信,水平整合、开放架构会获胜。但要思考,如何围绕着客户需求创新。
我是直接把最终产品卖给客户(用力敲椅子强调),我最了解客户。我要把握客户需求,然后整合供货商一起来创新。在创新上就采取不妥协的态度。
我相信,将来三星模式会遇到很大挑战。他卖给我零件,但我和他品牌业务又冲突,这当中他要做出取舍。台湾厂商过去也做过取舍,品牌和代工业务分拆了。我相信,开放的模式最后会战胜。
问:成立联宝(编按:去年联想和仁宝合资联宝),也是为了合作创新?
答:做联宝的目的,当然可能使我们在生产制造上,有成本的优势。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我们现在遇到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和上游零件厂整合起来做创新。这当中的问题,就在中间隔了一层ODM、OEM厂。
现在等于透过和仁宝的合作,把绝缘打破,直接和上游零件厂沟通交流。他们把最先进的技术和我们沟通,我们把从客户那搜集来的需求,共同定义未来创新的方向。这样,就能使我们的产品,和那些垂直整合的厂商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