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iddle/51820df9t9ef2190cfc41&690
穿梭在时间指缝里的黄殿琴
有段日子了,整个人惰性十足,除了写几个字,就是倚在床头看看碟儿,听听音乐,再不就是躺在沙发里晒太阳。有点提前享受老年时光的意思。直到前几日,跟殿琴电话聊天,才觉得活力倒流回来。
殿琴与我是那种可以保持一生友谊的朋友,小到日常琐事,大到一个方向的确立,我们都可以敞开了谈,往深里说,且每每神情愉悦,互有启发。
我是那种一年只做一件事的人,绝对干不了兼职。而且我做事的时候比较专注,一旦做完一件事就像删电脑文件一样,完全地丢掉,嫌脑子装多了乱。而殿琴却与我有天壤差别,她能同时做几件事,事儿交叉越多,她的头脑越清醒,有指挥千军万马而不乱的本事。她是北京电视台的栏目制片人,很多年前策划的《园园说话》火了主持人,也在北京老百姓心里扎下根;这几年创建的《第7日》,火了李向显,再次吸引了北京老百姓的眼球。令我不可思议的是,弄这么一大摊子事的同时,黄殿琴的诗作传递香火般,从末间断过。早在80年代,她就是中国现当代十大女诗人之一。更令我不可思议的是,她又把一本厚重且熠熠生辉的《京都奇叟——京味文化的发现与珍藏》放我面前,她为此用了三年的业余时间。另外,她好像还是政协委员,还办着一本杂志,还担任了一些职务等等,忙而不乱,忙而生乐,忙而欢腾的样子令我只有叹服的份儿。
http://s14/middle/51820df9t9ef219caec8d&690
优雅而欢腾的黄殿琴令我只有叹服的份儿!
这本书追索末代国戚九旬老人郭布罗·润麒;叩问京城“神针王”满医传人王修身;解读600年14代古建世家哲匠马旭初;咀嚼在茶文化中浸泡了60年的一级茶叶技师石拯。这京城四宝四个古董四个活化石四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原本默默无闻,任你从他们面前走过,再蒙上一层灰尘,他们也原本打算把沉默进行到底走完最后的暮年时光,却被年轻的黄殿琴欣喜地发现了,又被她如文物般挖出来呈现在世人面前。这绝不是个小工程,一点都不好玩,一点都不轻松。然而她这样一个优雅的素面女子是怎样把这四位奇者一一采访继而成书的呢?我想她没有时间啊。
2000年初夏的一天,我应邀到北京电视台《华夏书苑》节目做嘉宾,黄殿琴是那个栏目的制片人。那天去了很多男人和女人,我惟独记住了黄殿琴。她垂肩的秀发略卷曲着,衬托着一张笑意盈盈的圆脸,上身穿了一件中式小立领米色麻纱绸衣,配一条纯白布裤,在我看来,那衣装的风格与她自身的气质浑然一体,同样的装扮穿在另一个女人身上肯定变味。她的优雅的气质给我留下良好印象。然而这点并不足以让我记住她,她目光的灵动里透着成熟女人的智慧,谈吐自如的话里话外洋溢着一种母性的关爱,举手投足间传递出一种浓浓的人情味,这样的知识女性真是难得,这,大概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缺少的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的东西。稀少的才珍贵,她和我的交往从《华夏书苑》的结束开始(那之后不久,该栏目就历史性地消失了),我们也从最初的认识走向相互的认知。可是,她哪儿来的时间打磨出这本奇人奇书的呢?依我对她的熟悉程度,她每天简直是从牙缝里挤出时间来活着。
我和黄殿琴的交往算是密的。每次见面她都匆匆,仿佛总有做不完的事,而且刚做完一件又有下一件等着她。交往的日子里,我得到过她的一本才华向外的《黄殿琴诗文日记册》,一本厚厚的让我读来很有感觉的图文并茂的采访手记《你不要从我面前走过》,得到过她儿子的三本书《知心面——甍甍的世界》、《面面俱到——甍甍的世界》、《八岁话画8岁》,她的儿子八岁时即获得上海吉尼斯“小学生给人物画像数量之最”大奖。这么精彩的儿子,做母亲的当然也不简单,她为儿子付出的时间恐怕是最多的。我记得,许多创意和成功都是在她的汽车里完成和分享的。她把儿子在北京小学举办个人诗歌朗诵会的录音放给我听;她曾拉着我一起去郊外给儿子找举办个人画展的厂房;她的汽车后备箱里放着许多刚裱好的儿子的画,某天,还意外地抖出一块贵州蜡染布,上面不何知时何种情况下印满了他儿子的人物画。除此,电视栏目的改版,必不可少的社交,给朋友们帮忙,这些都一一需要她亲自操心。在我的感觉里,仿佛生活中的琐事天生是她的主业,每天忙得像打仗,难道她有分身分心术吗?既便有作品,也是应了那句古话:人情练达皆学问,世事洞明皆文章。她的写作背景绝对是以人情世故的通透为底托的。
我无论如何也弄不明白她是何时写出《京都奇叟》的,时间的指缝里流失了多少人的梦想和美好,黄殿琴却把本该流失的时间资源都合理利用起来,一点没浪费,一点没耽误,她真是个节俭的女人!一个不吃亏的女人!一个会过日子的女人!
黄殿琴的新书很厚很历史又很现代,四位旷世奇老与黄殿琴面对面交流了整整三载,她汲取和捕捉的可是浓缩了的一节历史,一个时代的精华。我不禁暗叹,这个聪明的女人!由于她的发现和抢先,造成多少人的缺课,在这个领域,起码三五年没人能追上她。黄殿琴于我来说总是既熟悉又陌生。每当我刚刚熟悉她陌生的部分时,她又在创造更新的陌生。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魔力,使得我对她的感受永远有期待,永远有悬念,永远不腻,对她的认知每一个阶段都有升华。四位京都“活化石”固然是奇,然而写作者黄殿琴更奇。看了《京都奇叟——京味文化的发现与珍藏》之后,我获得了一种释然,文字之下的人物好理解,心领神会的愉悦秘不可宣。然而,怎样才能打开黄殿琴的世界领略她的奇呢?此刻,我不知她又在时间的指缝里悄悄创意着什么新鲜事,要解读她,超越她,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她的花样翻新,她的永远与众不同,她的无可预知的潜能,让与她同行的人,奇趣横生;让追随她的人,犹如陷入一场绝望的爱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