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顶风作案”回答网友
一篇我自己并不觉得好的博文,让我在网上短暂地成了众矢之的。
前两天,我的一篇博文《聪明的上海女孩和上海男孩》因为稍稍赞扬了一下上海人,没想到引发了大量的反对之声。近10万的点击率留下了300多个评论,一多半是批评、指责、谩骂,甚至还有诅咒的。对此,认真地向大家汇报,我基本上一一看过,照单全收。
在这篇,我统一地回复大家。
首先,我得感谢国家的培养,让我可以自如地用中文写作;其次,我得感谢新浪给我提供了这个平台和大家交流;最后,我得感谢各位网友花时间阅读、留言。
感谢完了,言归正传。
留言基本上分三种。第一种,批评我这篇文章很片面。我自己回头再看看,大家说的非常有道理。我的解释是:我不是在写社论,也不是准备论文答辩,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全面。这是一篇很随性的小文,兴致来了,一气哈成,看了两遍,就发了,哪里想到这么一块小土坷垃激起这么大的反应!这篇小文记录的只是我对上海人很细微的一点儿感受,远远不能概括我在上海生活时感受到上海人的方方面面。尽管知道会挨骂,我还是要认真地大声说,上海人有很多的优点:勤奋、有商业头脑、守规则、节俭、会打扮,等等,等等,不是我这枝拙笔可以写尽的。但这并不是说上海人没有缺点,上海人的缺点,除了大家留言中提到的,还有很多,我自己在上海时也切身感受过。诚如很多批评我的人所说,各地的人都各有优缺点。在一定的文化氛围里成长的人总会有那个文化的烙印,好和坏皆存。就是上海人的缺点多一些的话,也不应该就把上海人说得一无是处吧?
其实,生活中很多的矛盾和不快都是由不同的文化不相融引起的。文化的冲突,小到网上的争论,大到外交上的争端甚至战争,还真的不能不重视。如果我们对一种文化和其文化中的人先抱有想法,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和事。在这点上,我自己也有待提高。举例来说,我刚到美国上学时,几次遇到过很不好的印度人,不能说我心中对印度人没有偏见。在此之后,我对印度人是很有戒心的。当我们华人被别人用陈腐的观念歧视时,我就会想到自己对印度人的态度,提醒自己不能因为几次不好的经历就认为所有的印度人都不好。后来,我的确遇到过为人很好的印度同事和邻居。在各种文化中生活过,我自己的体会是尊重别人的文化,有一个开阔的胸怀,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会让我们在一个不同的文化中愉快地生活。从小处说,这样个人得以进步;从大处说,我们的民族得以进步。
第二种,也是绝大多数,认为我脑子进水,说颠倒了,“简直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留言原话)。好像留言的人碰到、看到、听到的上海男人、女人都是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处处利用人,北方人才是豪爽助人,惜香怜玉的。对这,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自己的经历是真实的,别人的应该也是。我的错在于我没有在对比中写北方人的长处,而这,也是写不完的呢。还是那句话吧,别因为一次、两次的不好经历就认为所有一个地方的人都不好,想想怎么可能呢?至于喜欢上海的女孩、男孩,还是北方的女孩、男孩,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情人眼里出西施。
第三种,认为我美化上海人,贬低北方人。因此,怀疑我是“伪”北京人,其实是上海人自己给自己当“托”夸上海人。看到这,我忍不住笑了。我哪儿找这么多的功夫又是伪装,又是当“托”的,要是那么精明的话,就不会在网上成众矢之的啦。在这类留言里极端的个别人认为我调拨离间,故意挑起南、北方人的不和,恨不能有分裂国家之嫌!对此,我想申明的是我最恨像陈水扁、佩林(Sarah
Palin-美国副总统竞选人)之类的政客用挑起族群的矛盾来达到政治目的,请不要把我的一篇小文夸张到这种地步!
说实话,看这些留言我心里很难过,不是因为骂我。而是没想到大家对上海人成见这么深;没想到大家会这么愤怒地用刻毒的语言互骂,包括一些大约是上海人的反击。其实,说来说去,大家不都是中国人吗?何至于因为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就这样恨之入骨呢?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不可以心平气和地争论?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一个不团结的中国。偶尔,在留言中可以看到平和理智的分析和辩论,包括对我批评的,就如沙漠里的绿洲,格外地给人以希望。在此,我谢谢你们!
夜深,人静,请大家息怒,问候各位春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