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地产业老大的“巅峰对决”
(2011-11-04 14:13:50)
标签:
房产 |
(2010年2月,笔者接受中证报记者电话采访时的判断,对万科与绿城,两个“地产老大的资金之累”进行点评)
原文:
不过,在绿城兴致勃勃地向地产业龙头宝座发起冲击时,一个可能致命的软肋或许会成为其梦想的拦路虎,这个软肋曾在2008年一度危及绿城的生存,那就是资金。
几个数字可以描述出绿城激进策略背后的压力:2009年,绿城总销售金额中归属于集团的权益金额为人民币334亿元,而当年绿城通过招拍挂方式花费的拿地金额大约为313亿元。这意味着,去年绿城回笼的资金几乎全砸在新增土地储备上,而开发这些土地的巨额资金恐怕又需要宋卫平施展他的财技了。
在1月底,宋卫平已经施展过一次财技,借道平安信托获得了13亿的委托贷款和2亿元的股权出让款。不过,这笔资金的利息也颇为可观:该笔委托贷款期限为自信托成立之日起的12个月,除非例外,可以延长三个月,若不延期,利息将按10%×15/13初始年利率来计算,年利息率约为11.6%。
但对于万科而言,资金压力显然要轻松很多。薛建雄指出,从表面上看。万科前期土地储备较多,去年拿地相对较少,而且高成本的地王拿得少,所以现金压力相对较小。而绿城是去年底,在地价最高的时候拿的大量地王,所以相对资金压力最大。至于另一个有力竞争者保利地产,尽管其也经常拿地王,但随着之后地价的上涨压力相对减轻,加上保利是央企,在政府层面的融资能力最强,所以三者之中,保利的资金压力可能是最小的。
林晓华则认为,如果2010年依然是房地产牛市,则绿城可保持高增长;如2011年市场下滑,绿城可能面临销售量的萎缩,加之其在港上市,再融资能力不如内地上市房企,资金链可能面临考验。
而2010年房地产政策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卡住了开发商资金的脖子。在这种状况下,是高歌猛进者获胜,还是稳健前行者占优,一切仍存变数。不过,有一点毋庸置疑,在绿城的锐意挑战下,巅峰对决不过刚刚开始。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