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抢食海外置地“头啖汤”!
(2011-09-22 20:15:00)
标签:
房产 |
近日频频听到国内富商在海外置地的新闻,没错,是“置地”而不是“置房”。如深圳一家贸易公司老板停业,投资数千万元在新西兰购入一块占地数百亩的葡萄酒农庄;国内知名旅游地产商“中坤集团”,除在美国帕萨迪纳、洛杉矶和田纳西等地拥有不动产业务外,本月准备在冰岛投资千万美元购买数十平方公里土地。
在海外评论中,总认为中国商人在国外投资土地是投机行为,事实上,并不排除相当一批民企有更为长线的考量。
一方面,许多欧美二流国家正面临经济凋敝,失业高企的困局,国内房地产开发长期处于饱和,土地价格仅为中国的数十甚至数百分之一。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实行严格的资本管制,但主要针对外资流入。为缓解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流动性压力,央行已经在逐步放宽民间对外投资的换汇政策。
根据政府统计数字,截至去年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已经从2004年的150亿美元左右,激增至2200亿美元以上。从非洲农田和智利铁矿石,到法国酒庄和瑞典汽车公司,中国投资者正在全球各地大肆购买土地和资源。
当然,在全球经济面临经济下滑期的时候,到海外购地开发是否“傻有钱?”,会否步八十年代日本到美国大量投资,最后折戟而归的后尘?
正如法国《欧洲时报》社论所说,(中国人海外置业)一面要应付泛政治化的政策风险,一面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实力。
但是,如果国内民企不主动走出去,在国内投资兴业同样要面临巨大的“政策风险”,以及日益增长的诸多方面的成本增加压力。加上货币紧缩后,长期投资回报率日趋黯淡,国内高利润率垄断行业进入的“高门槛”,对此民营资本家明显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国内富人移民或投资海外亦产生大量置业需求,与国外成熟的建筑商相比,国内房企对于中国客户的需求与喜好更为了解,境外看房,国内买单的流程并不难操作。加上海外房产往往拥有较高的出租回报率和超长的土地产权,只要土地税率不高,对“限购令”下的国内高收入阶层还是具备很强的吸引力。
据悉,首个“可全球复制”的国内奢侈地产品牌——“全球候鸟度假地”,近日酝酿在海外某地率先举行“全球扩张”产品发布会,成为首个抢食海外置业“头啖汤”的产品。
如果认购情况理想,对于那些惧怕2008金融危机在中国重演的高收入阶层来说,势必引发更大一轮海外投资的“避险”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