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内容,我几乎每学期都要读一遍,而每次主要是用领会的眼光去思考,很少用挑剔或审视的眼光去思考。这次在《课程·教材·教法》(2006.3)上看了彭咏松老师的文章《有关当前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后,引起了我的关注。
文中提到有争议的主要有: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②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③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等。以下我就以上三点谈谈我个人的理解。我想,每一轮课程改革,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它的历史背景:“现实生活的需求,学科自身的变化,学科教育的现状”等等。改革的目的在于纠正时弊,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文中指出,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争议点在于:凡称得上是“数学”的都有价值,至少有文化价值。而我认为它主要是针对原有教材中有很多脱离生活实际的训练题,如“一个水池有2个进水管,1个出水管,单开进水管,分别要2小时、3小时注满水池,单开出水管,要4小时可把满池水放完。三管同时打开,几小时可把水池放满水?”等提出的,并没有否定数学无价值之意,它有提醒人们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之意。“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作为第一条基本理念,着实对教材的编写及教师的教学起到了指导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我有深刻的体会。就以教材来说吧,我从2002年9月开始参与新课程验证性实验研究,使用人教版课程实验教材四年时间了,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呈现的学习材料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注重知识结论的同时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呈现的方式多样,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发展。再拿老教材“利息”一单元内容来说吧,在《课标》出台之前,尽管利率发生了很大变化,利息税也交了几年,但教材上仍然呈现的是六年前的利率,无“利息税”内容。我记得自己当时在上这一单元时,为了补充这些知识,课前让学生到银行做了调查活动。《课标》出台之后,老教材马上更改了“利息”单元的内容,使之与现实相符了。我认为这应该是《课标》这一基本理念在起作用。
文中指出对“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以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质疑点在于学生学习是原创性认识为主,还是以间接性认知为主?接受性学习是否要废弃?有无可能、有无必要?我认为这两点只是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多,学生死记硬背较多,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思考、体验与交流活动较少,《课标》将它作为基本理念提出来有其时代意义。而且《课标》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对传统的“记忆”法“讲授”法以及教师的作用并无否定放弃之意,只是指出“不能单纯地依赖”传统方法,还指出“教师是学习组织者、引导者。”至于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形式化、极端化做法,如“活动”泛滥,放得太开,缺乏教师应有的指导等等,那是教师的理解偏面所致,不应归咎于理念的提法。我认为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之初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一些现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只要我们一线教师及主管教学的教研员们能正确认识,理解基本理念所表达的含义,在实践中不出现偏激行动,应该说教学实践就不会出现不利的因素,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对基本理念咬文嚼字。不过,要让教师们能正确理解、正确实施,少走或不走弯路,就必须加大培训力度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