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新生代农民工罗炼出走了,然而有更多的“罗炼”依然迷失在城市森林之中,罗炼已经成为一个符号--”打工青年”,包括农村打工青年,城市打工白领,他们,是中国最大的职业人群,也是80后中最庞大的一群,他们拥有梦想却无人关心,他们努力工作却总是不能成功,他们渴望前行却不知道路在何方,究竟何处是“罗炼”们的精神家园?
灰扬青春,适逢经济危机来袭,个体生存压力尤其是青年人的生存压力到了最艰巨的时刻,灰色的生活观遮蔽了我们的双眼,尘土飞扬,人生的路该怎么走?
带着这些疑问,湖南卫视《零点锋云》特别访问了学者钱理群老师,春节将至,节目组希望能够为那些依然在城市中漂泊的罗炼们找到一条回”家”的路,以下是钱理群的访谈实录:
为了寻找梦想,人们一路前行,越走越远,然而每个人的根究竟在哪里?
这在于每个人对于自己脚下土地的认识程度。
如果一个人与自己脚下的土地间失去了精神与文化的联系,那他就成了一个没有根的人。
现在的年青一代有一种逃离土地的倾向,回过头来发现,他对家乡和所处的城市都发生了情感和心理上的疏离,于是呈现出人的两种生存方式:漂泊者和坚守者,他们或走或停的态度并不是完全为了生存,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扎根,要把当地的人文地理,经济政治,人际关系变成他生活的一部分。
由于大城市吸纳了大批从乡村乃至中小城市走出来的打工者,所以,不仅是罗炼这样的最底层,大批大学毕业生,中高层白领,都是像罗炼一样飘在乡土记忆中.
所以,罗炼的家在哪里?
是他的乡村么?是小县城么?不是.
大家都回不去了.
因为乡村早已不是当年的乡村.
乡村的生活曾经是幸福的,理由有三:一、田间地头青山绿水间有着大自然的快乐,很多打工者进入工厂,走进工地,逐渐淡忘了大自然所孕育的快乐。而大自然在工业文明的推进下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农村城市化能否保留农村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因为人类生活最终是要回归自然的。二、传统在农村乡土文化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从鲁迅笔下的《社戏》中就可以看出。文章中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看社戏”一节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从城里来的“我”在这里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而目前看来,很多象“社戏”一样的乡土文化已经消失了,打工者带回的是城市里的商业文化。罗炼喜欢读庄子是很多农村家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它无法生长在城市打工青年的族群中,同样也无法生长在已经被商业化了的农村里。三、家族式的乡居产生的乡情是可贵的,目前很多村子由于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出现了老人村留守儿童村。06年罗炼打工期间,全家只留下母亲独自一人守家,造成他母亲饮酒过量意外身亡,就反应出乡情消失所产生的痛苦。作为每一个想当孝子的打工者来说,实际上很多人无法做到这一点。罗炼出走前写下的“无以养亲”正反映出了很多打工者精神层面的痛苦。
罗炼的家是城市么?
答案显而易见.
因此,很多在城市的打工者并不能很好的融入城市,于是成了生活在城里的乡下人。在两方面都找不到根的情况下,他发现自己悬空了。他跟脚下的土地没有精神文化层面的联系,尤其是第二第三代打工者,他们的孩子从小到大都在城市里生活,乡村已经完全淡出了他们的记忆。然而他们有时又不能享受一个真正城里孩子的待遇,于是更加难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其实跟罗炼一样,很多留学生刚到国外的时候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但是华侨身上有一种鲜明的本土意识,那就是中国意识。他觉得很多打工者应该象华侨一样,用对祖国的热爱去看待自己的根。你究竟对哪一片土地充满了好奇,欢乐与幸福感,你就应该把根扎到那里。罗炼的出走并非他个人的问题,大家同情他的同时,更应该思考,罗炼的问题是不是也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问题。你们追逐梦想的时候能否想一想,你熟悉你脚下的这片土地吗?
背景介绍: 罗炼,男,24岁,湖南浏阳沙市镇人,喜读庄子。5年前,带着梦想南下广东打工,先后辗转于珠江三角洲,做过保安、油漆工,跑过太阳能和房地产生意。2008年9月14日中秋节,在家具厂做学徒的罗炼在月饼盒里,留下一纸手写字条后,悄然出走,至今不知所终。他在字条里写道:“终生役役而不见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所向,讳穷不免,求通不得,无以树业,无以养亲,不亦悲乎!人谓之不死,奚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