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忠顺圣王与辅化圣侯

(2022-03-27 00:14:49)

     昨天父亲视频时说到樟洋兴贤宫供奉的是忠顺圣王和辅化圣侯。父亲只知道忠顺圣王的祖庙是瑶山水头宫。辅化圣侯则不清楚来历,只知道叫马洋公。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果然可以相互验证。

    瑶山水头宫位于大洋乡瑶山村三连自然村,又叫瑶山祖庙, 因建在溪边的莲花地上,曾有“水涨宫浮,水退宫沉”的奇现。这是一座抬梁式悬山顶两进式庙宇,始建于宋淳熙五年(1178年)已经走过八百多个春秋。

    清道光年间,水头宫得以重建,由前殿、天井、后殿组成。庙内主奉祀忠顺圣王与姚氏夫人,帐顶掛“圣旨”竖匾,这里还传颂着一个“人鬼情未了”的动人故事。
    忠顺圣王姓陈名忠,莆田永阳人氏(今秋芦镇),五代时曾任布政司。据《莆田县志.游洋志》记载,他修道从仙游至大洋贵山时,“俄然羽化,神光灿烂,经宿不散,乡人怪其英显,立庙亨之,祈灾颇应”。

   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水头宫因“随祷随雨”得封“忠顺”庙号;宋淳熙五年,因陈忠化身击退元兵得封“护民英济忠顺侯”;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邑令朱拱又历具“功最以闻”,陈忠再次得封“忠顺灵福王”,成立大洋人心目中的忠顺圣王。

   与忠顺圣王同列的另一位神祗姚氏夫人,本名姚媛,别名姚梅英,瑶山村人。据说,姚氏聪明贤惠,一日巧会圣王,从此落入情网。《莆田县志》记载:“年正及,失其所在,一日,或见其与神同坐,遂立像以视之”,演绎出数百年的“人神情未了”的故事。后来,姚氏渐渐演变为乡民心目中专治不孕的送子仙姑了,故有“生仔菩萨水头宫”的说法。

   因此,水头宫香火也渐传渐远,不仅本乡的车口、瑞云、院埔、下洋、南岭等处有分灵,甚至百里之外的福清东张、涵江秋芦、莆田洞湖等地也有了分灵,成了名震一方的圣王爷了。每年元宵佳节、农历六月十五姚氏夫人生日、九月十三圣王诞辰,盛大的庆典一次次重复,一次次升华。

     莆田县白沙镇马洋村的灵惠祖宫创建于宋朝,其所供奉的林公圣侯也是莆田人,因做好事,治病救人,驯服猛虎,显圣救驾,因之远近闻名。

     根据明朝周华所著的《莆田兴化县志》(亦称《游洋志》)记载:“灵惠庙在县南广业里马洋。按林宁字康世,马洋人,得秘术驱役邪神,驯服猛兽,若运臂然。每骑虎出入,号‘伏虎林公’。后入深山中,乘虎依树而化。乡人知其为神,立坛祭之,至今祈求立应。”

     《游洋志》把林宁完全神化了,其实他本是一个凡人,因他为人民办好事,人民纪念他,便立坛祭祀。据《马洋林氏族谱》记载:林宁出身于莆田九牧世家,与妈祖林默娘还有宗亲关系,妈祖的曾祖坟墓就在马洋北坑白石仑。林宁生于宋乾道丁亥三年(公元1167年) 农历九月廿十八日子时,父俊德,母张氏,均为农民。林宁号少卿,行廿八,胞哥名彪。宁少有大志,笃志读书,发愤攻读,十六岁就得中明经进士。南宋淳熙癸卯十年(公元1183年)授贵州县经历,后升温南知县。因他为官公正廉明,朝廷加封为给事谏官,国家赖之如栋梁。林宁的母亲张氏体弱多病,他事亲至孝,便告假回家探望双亲。当地百姓留之如父母。现宝阳村林家尚保存一块书曰:“日月升恒”的古匾额署名林鸿年,是否与林宁有关,尚待进一步考证。

     林宁回家后,对双亲极尽孝道。母张氏嗜鱼,宁便在马洋溪渔鼓潭头筑一石堰,亲自天天捕鱼,供奉母亲。民间至今传为佳话。其捕鱼石堰至今尚存。

     由于林宁为官清正,事亲至孝,是位好人。《林氏族谱》记载:“佛化一位真慧禅师,特来化缘,授林宁驱役邪神,驯服猛虎,治病救人之法。林宁细心考究求师秘诀;并在越王台东麓建古继禅寺,虔诚常参。金、吴、李舍人作祟,山乡瘟疫流行,病人纷纷请林宁诊治,他药到病除。马洋地处山区,宋时老虎吃人。宁驯服老虎,能骑虎出入,人号“伏虎林公”。南宋嘉定九年(公元1218年)九月初九日午时,林宁42岁时,骑虎依树而化升天为仙,乡人将其樟树雕成神像,立坛供奉。后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林仙显灵,解救圣驾,宋理宗赵昀下旨敕封为“林公圣侯”,并敕令莆田知县王瀛在广业里茅溪铺石屐头傍建“灵惠庙”,万民人等,有求必应,化瑞呈祥。

     由于林公圣侯屡次显圣,驱除瘟疫,拯救百姓于虎口之中,各地宫庙纷纷前来分灵供奉。南宋末,灵惠庙即扩大为灵惠祖宫。祖宫建在广业山区马洋中心,座东朝西,面临萩芦溪上游马洋溪,西朝汉代寨堡越王台,北接南宋史学家郑樵著《通志》的夹漈山。有莆(田)新(县)公路从宫后穿过,交通方便。山川毓秀,地灵人杰,环境幽美,溪声山色,风光如画。

     灵惠祖宫分上下厅左右厢房,为面阔四间,进深八架椽的重檐歇山造古建筑物。古朴典雅,宏伟壮观。宫内梁挑升高,梁尾入柱,两柱间重叠多层拱枋,为宋代营造手法。祖宫自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创建至今已有775年的悠久历史。经历1604年的8级地震,1607年的6级地震,1609年的6级地震和1920年的6.25级地震,都能完好地保存下来,体现兴化府古建的巨大优越性。其屋面坡度较缓,可以减弱台风的阻力。从建筑结构看,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混合运用的建筑手法,集穿斗式抗震性强与抬梁式抗风强于一体。屋架采用叠合梁,角背亦作通长构件叠于梁上,增加横向刚度。上厅林公圣侯塑像前悬挂一块黑底金字的大匾额,中书“恩霑六合”,上款刻曰“同治辛未年”为祖宫重修时悬挂的。查同治辛未年为清穆宗十年(公元1871年),可见祖宫重修至今也有129年的历史。1985年,旅居新加坡侨胞戴天寿发动海外侨胞捐资修缮祖宫。接着旅居新加坡的侨胞蔡文龙又独资修整宫埔。现祖宫面貌焕然一新。

     据《福建兴化县志》载:“马洋在广业里,唐代林九牧裔孙世居”。据《闽林大宗谱》记载,隋朝开皇二年(582年),林氏裔孙林茂(官右丞)由福州迁入莆田西天尾北螺村。唐初,其十六世孙林披又迁西天尾澄渚村。林披于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明经及第,授睦州刺史,官终检校,太子詹事,生九子名苇、藻、箸、荐、曄、蕴、蒙、邁、蔇 ,皆中明经进士,官居九州刺史,世称“九牧林”。林披长子林苇之子林恕及夫人王氏,于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由澄渚乌石迁到广业里马洋(今属涵江区白沙镇)。林恕字贯忠,任韶州平乐县主簿。夫人王氏生二子,名逢,名谲,宅居马洋楼顶,前有唐代双水井至今保存完好。《宗谱》还明确记载:“林恕,为莆田九牧之父林披长孙,苇公长子,公与夫人合葬,墓在马洋北坑垅白石崙"。

     据介绍,听马洋老辈人说,北坑白石崙是一块风水宝地,其穴位是葫芦、宝剑,意味子孙文武全才,代代出公卿。其前面行路坵“甲头池”两旁,右边一小丘似龟,左边至垅头厝的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似蛇爬行,称为“龟蛇保水口”,而被马洋人尊为“马洋公”的林宁之墓也在此路附近。可见,白沙镇马洋为唐代九牧林裔孙世居地。



作者:莆阳浮云游子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aa7f8284681c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