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兴化古城寻踪

(2021-01-16 23:53:46)
分类: 莆风莆情


古城历史沧桑(二)


四、洪武扩城与明清修城

明朝建立后,洪武二年(1369)改兴化路为兴化府。并以旧兴化军军署置为兴化卫,亦设五个千户所,御防寇乱。三年,兴化卫指挥李椿即重新葺缮旧城。十二年,指挥程昇以“增设军士,城隘不能容”为由,奏请扩建卫城。明弘治《兴化府志》记载:新城“乃越旧濠,跨乌石山东麓,历前埭、后埭,与旧城合”。“共周围一十一里一百四十三步,广一丈六尺,墙一丈八尺、女墙高六尺,共高二丈四尺。计女墙二千九百六十有二,窩铺四十有九,敌楼一十有七”。这即是扩城后的明兴化府城。明洪武、永乐、成化间,府城仍时有修葺,城楼之势翚飞鸟革,为一郡之壮观。

嘉靖三十七年(1558),倭寇临城下。时分守万衣命令修建腰墙,增高三尺;垛砌稍阔,增九百一十;并在城西北界筑二大敌台。而于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倭寇大集,环攻府城三个月,守困援绝,竟为伪卒内应,城陷,屠戮甚惨,连谯楼皆被烧毁。四十三年(1564),知府易道谈上任,重新修复府城,又置城守器械,民始还集。时郡人御史林润疏请上司拨款,巡抚谭纶亦据戚继光之倡议,行令“城外西北筑墙高七尺,北门至西水关筑土墙四百五十丈,西水关至南门筑石墙六百三十四丈五尺,添设敌台六座”。此所谓罗城也。

明万历九年(1581),知府陆通霄认为城西北一隅即乌石山一半在城内,一半在城外,外高内低,不利防御,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即从此处攻城;于是,扩建西北隅的城墙,将乌石山全部包围在内。这次修城长八十五丈五尺,高二尺,宽一丈。建敌楼一座、窩铺二座、方门二座、垛子一百八十二。此为重城也。

之后,明万历十九年(1591)、三十六年(1608)、四十二年(1614),直至明末兴化府城皆屡有重修。

  有清一代,因城旧亦屡有重修。雍正八年(1730),知府张嗣昌、知县汪郊重修雉垛,使城池悉归坚固。乾隆五十九年(1794),知府安汎重修府城,并将西永清门改称“来凤”门。迨至道光三十年(1850)、咸丰三年(1853),缙绅陈池养再次拆修城垣共十八段,补雉垛八十二处,修四城门之内外门及水关闸门。光绪十一年(1885),知府施启宗亦以处理民间械斗罚款修建四个城门楼,葺雉垛并建窩铺二十七所。

  《兴化郡城记》有清《兴化郡城垣清折》一文记载:兴化府至清末府城面貌,其时“郡城周围一十三里,城墙高二丈一二尺不等,东西南北四门。马栏、马墙各高二尺,宽一尺五寸;海漫宽八,战岸高二尺五寸。东门至南门:堆房四座,炮台三座;南门至西门:堆房二十座,炮台二十四座,垛口五,望台三座,空心台二座;西门至北门:堆房十四座,炮台十七座,垛口囗;北门至东门:堆房九座,炮台九座,垛口囗。以上堆房共四十七座,垛口共一千六百二十八垛,炮台共五十三座,得胜台一座,望占三座,空心台三座”。

五、古城之瓮域与城门

城池是为一种军事防御建筑,城墙的牢固和完备体现对城市安全感的自信。兴化古城按古代城池规制建置城门亦建有瓮城,又称“月城”。瓮城是专为备战而设的小城,使城门的防御增加了一道防线。

兴化古城每个城门瓮城建造形似椭圆形,故郡人俗称“鸭蛋笼”。而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瓮城内前、后两城门间建有一条微孤形小街道,两边均开设有十来爿商铺,小街外挨着城墙,俨然一座微型小城,所以,瓮城内之地,人们往往称为“兜”,诸如“东门兜”“辰门兜”等。

而城门和城楼不仅为城池的关口,亦是这座城市子民,生灵万物出入的通道。雄伟壮丽的城门与城楼显示着城池的威严和城邑的风采,是古代城市的标志。

宋宣和三年(1121),兴化军更筑军城,始以土筑改为砖城,且军城建有五个城门,其上建为城楼:东曰望海,以东近白湖得名,俗呼“东门”;西曰肃清,涅縏谶云:“吾居之地,不动干戈。”故名,俗呼“西门”,地在旧雷山巷原莆田县看守所;南曰望仙,以面壶山,旧有陈、胡二仙名,俗呼“南门”,位于今下十字街口;北曰望京,初名“朝天”门,因以朝京由是出名,政和三年(1113)改名“望京”,俗呼“北门”,位于旧北门街洞桥头;东北曰宁真,以天庆观(元妙观)得名,俗呼“汤塘门”,以附近有天然温泉即汤塘故,位于旧观桥头即今“观桥御景”广场前。

明洪武十二年(1379),辟筑兴化府城,府城改设为四个城门:东门,仍沿旧称“望海”;西门,堵塞旧兴化军西门(肃清门),新设西门沿旧名“肃清”,位于旧乌石街西偏即西门巷西端;南门,仍旧,改“望仙”为“迎仙”名;北门,即城北开新门曰“拱辰”,俗名“辰门”,位于旧北大路北端。遂废宋军城之北门即望京门、东北门即宁真门。各城门之上仍建门楼,城门建有瓮城。

明成化十年(1474),巡抚副都御史张瑄重修四门楼。隆庆五年(1571),分守阴武卿命同知钱谷重建古谯门时,重修东北二城门楼,并改东门曰“镇海”,西称“永清”,南为“迎和”,北乃“拱辰”不变。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知府安汎重修府城时,改西门“永清”名为“来凤”。四城门石刻楼匾今仍存三清殿碑园。迨至咸丰三年(1853),为防敌乱城,陈池养奉檄团练,复急修四城内外门及水关闸,使之城门轮奂一新。

  民国17年(1928),福建省修建福厦公路,经莆田穿城而过,故打通城墙增设西南、东北两城门,民国志称为“新南门和新北门”,民间俗呼西南门为“五城门”,位于旧车站北偏即龙门下;东北门称为“六城门”,位于东岩山下校场坡东北偏即旧胜利路北端。迨至民国28年(1939),随兴化古城城墙被拆毁,高爽壮观的城门楼一同沉没于历史长河中,而四块石刻城门楼匾有幸被收藏于三清殿碑园。

自宋兴化军版筑军城至明洪武扩城,兴化古城之城墙外皆凿有城壕,城门外架设有壕桥。洪武扩城后,宋军城之北城濠成为府城内河,经成化知府岳正疏旧濠,自西洞桥至中堰水域辟为小西湖,中堰之下至东水关为兼济河,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旧城改造建设梅园路时湖河皆废沉覆没。城南、西南、城东之城濠仍存,即今古城路、府前、八二一路之侧便是;而城北、城西的旱壕以及数段水濠早已废没。城门外之濠桥多于旧城改造时拆毁。

六、民国拆毁兴化古城

兴化古城,自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创筑土城,宣和三年(1121)改建砖城,绍定三年(1230)再改为石砌。明洪武十二年(1379)扩城,嘉靖四十三年(1564)建罗城,万历九年(1581)又建重城,至清朝进一步修缮,成为一座完城,雄伟壮观,号称“石兴化”,时与“铜延平”“铁邵武”并称闽省之三大名城。

而抗日战争爆发后即民国28年(1938),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以“攻守便利”“拆城池,沦陷易于反攻”即方便城市战争防御为由,决定拆毁沿海十二座城垣。时任莆田县长的吴建中接到拆城命令后,即召集党政军及士绅联席会议,号召执行上司决定,组织派征民夫,要求有力出力无力出钱,戏称“长官有令,下级唯唯;太爷一呼,士庶诺诺”。时值八月炎夏,溽署熏煎,催迫民夫,夜以继日限时拆除。一时拆墙的民夫、兜售砖石的承卖人、买砖运砖的民众,还有摧赶进度的小官史和乡绅们,往返如织,“犹如飞梭引纬,又若过江之鲫”。耆老相传当年拆城之事,言其场面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叹为观止”。次年三月,整座城墙荡然无存;之后则以部分城墙基址改筑为绕城公路。

  城墙拆毁后,无数的墙砖基石即被民众抢买作以建筑材料而散落民间。20世纪末以来,莆田旧城改造拆除民房,偶而还能看到有“兴化府墙砖”字记的墙砖,被有识者拾存作为历史的记忆。

  兴化古城墙被拆毁时过多年,今若谈论昔日古城的“石兴化”名片,会使“40后”出生而无见过古城的人感到无比遗憾。然在今天急如暴风聚雨般的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中,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不可再生的遗产受到猛烈的冲击,渐毁渐失。这些怪现象对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无疑又是一次伤痛和忧虑。

1945年莆田城区手绘图


                             小月山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