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文化之民俗-枫亭麟山宫
(2019-03-16 19:34:20)分类: 莆风莆情 |
枫亭麟山宫,俗称“大宫”,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殿堂大厅宽敞,庄严古朴,殿上奉祀宋代爱国名将杨五郎(杨公太师)居中,左为马公太师、右为铁公太师。 坐落于莆田湄洲湾西畔秀郊村,属省级文物单位,是仙游历史文化古迹之一,也是莆田市南大门枫亭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
麟山宫建筑为翘椽宫殿式结构,五进门槛,鎏金烫彩,典雅堂皇。宫内完好地保存着清代著名画家林肇棋绘作的“龙”、“虎”、“猴”、“鹿”“鹰”、“鹤”,四大天王等十九幅大型壁画,堪称艺术瑰宝;清代闽南著名石雕家王成赐雕刻的口含宝珠石狮和富有立体感龙柱,谓之石雕双绝;清代书法家张琴的题字匾额以及碑铭、联板、仿古铜雕等大批文物和工艺珍品,成为宝贵的文化财富,为发掘研究莆仙文化提供了重要内容。引起各级领导和中外学者重视。
宫宇简介
枫亭麟山宫位于仙游县枫亭镇麟山村,又称保和堂。清道光十九年(1839)始建,由主殿麟山宫、麟山书院、报功堂、崇德堂组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365平方米。龙柱和石狮为惠安县清代著名石雕工艺师王成赐雕刻,厅堂两厢有清代著名国画家林肇棋于清宣统元年(1909)绘制的巨幅壁画计19幅,木匾“麟山宫”、“麟山古洞”、“麟山书院”、“万家生佛”等均为清代书法名家张琴书。
建筑特征
2009年12月,福建省ZF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范围,仙游县枫亭镇麟山宫列入其中,与当年5月省ZF公布的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舞蹈“麟山宫皂隶舞”双宝合璧。
麟山宫又称保和堂位于仙游县枫亭镇东北部,距镇址2公里,海拔30米。整体建筑由主殿麟山宫、麟山书院,以及西厢设立的报功堂、崇德堂组成。殿堂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为土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365平方米。主体建筑面阔3间2护,进深2座,中设天井,东西长32.4米,南北宽26.6米,高度7米,建
筑面积861.8平方米。为穿斗抬梁式屋架,单檐歇山式屋顶,翘檐宫殿式结构,五进门槛。整体构造稳固耐用,历经160多年,虽遭地震、台风暴雨而未损坏。大门前一对辉绿岩石雕龙柱和石狮。龙柱高2.73米,围宽1.75米,每柱重约2.5吨;一对石狮与座台高1.32米,周宽1.73米,每尊重约0.75吨。龙柱和石狮均为惠安县清代著名石雕工艺师王成赐雕刻。厅堂两厢有清代著名国画家林肇棋于宣统元年绘制的巨幅壁画龙、虎、猴、鹿、鹤、鹰、麒麟、凤凰及四大天王、六尊神卒,计19幅,是珍贵的艺术精品。殿堂内的4块木匾“麟山宫”、“麟山古洞”、“麟山书院”、“万家生佛”均为清代莆田进士、书法名家张琴所书。
1993年10月,麟山宫列入仙游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麟山宫这座具有清代独特风格的土木建筑,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函。它既是历史文物,又是枫亭镇秀郊、东鼎、东林、荷珠、沧溪、霞安等38个自然村村民崇拜俗神、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场所,并在海外有着密切的关系和广泛的影响。
1978年,旅台乡亲在台北市双园区惠德里第九邻武成街35巷4号建起“麟山宫”;1987年,马来西亚乡亲在吉隆坡忆保律松竹园1号建起中国式“三间张”结构的“麟山宫”。每年农历四月廿六日,当地乡人在二处“麟山宫”与祖庙“麟山宫保和堂”乡亲同时奉祀朝拜“杨太师”;并多次组织“返乡进香团”,奉杨太师金身,到枫亭“麟山
宫”谒祖进香。与“六乡”乡亲一同参加祭祀和庆典活动,增进了麟山宫与海外的“五缘”关系。台湾《莆仙会刊》、《澳门日报》及海外多家报刊、电视台,都多次介绍麟山宫的文物古迹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盛况,在海外产生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等海外著名专家学者也多次到此参观考察和调研并题字留念,为促进国内外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皂隶舞蹈
每逢元宵佳节,枫亭镇麟山宫境内的38个自然村都要例行出游、游灯仪式,参加人数达2000多人,活动持续3天,出游路程50多公里,中途住村2处。出游时,以”皂隶舞”前引开道,随后依次排列大锣、大灯、彩旗、横批、宫旗、金爪斧铖、龙虎旗、执事、枪班、管乐队、马队、舞龙、舞狮、八班、神卒、高官、矮吏、香亭、神轿以及各种彩驾队伍,一路浩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麟山宫皂隶舞”是境内每年度的元宵出游和游灯中作为迎接神驾的仪仗和娱神娱人的民间舞蹈,其渊源从西汉时期的“傩舞”演变而来。所以“皂隶舞”也俗称“乡人傩”,在莆仙戏传统剧目演出中保留着这种舞蹈的基本样式。“皂隶舞”在当地的游行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麟山宫皂隶舞”的表演由“请牌”、“开道”、“收牌”三个部分组成。开场时,旗牌官立于表演区后,四个皂隶和八个“八班”分别左右两侧,呈八字队形。当旗牌官挥动令旗,高喊“开路时”,“请牌”开始。首先由黑面皂隶离开队列,当到杨太师神路前,把烛牌请出,在大锣、唢呐的伴奏下,把烛牌放置地上,牌的正面亮出“进香”二字,然后跳回原位。接着,旗牌官又挥动令旗,高呼“威乎乎”,众齐声呼应。此时,红面皂隶重复黑面皂隶动作,狮舞向前,转换烛牌方位,亮出“参谒”二字,请牌完毕。
当旗牌官再次挥动令牌,高喊“威乎乎”,开道开始了,众皂隶齐声呼应,舞起皂隶舞,按队列左右舞动开道向前,直至烛牌前,才小跪返回原地,最后旗牌官又高喊“威乎乎”,传令“收牌”,这时绿面皂隶独舞向前,将烛牌收回原处,舞蹈结束。
“皂隶舞”动作十分古朴简练,因带有宗教色彩的严肃性,代代相传,基本保持原貌。基本动作有“盘腿跳”、“左右跳步”、“左右望”、“左右摆”等,横向流动线条较多,具有节奏鲜明、动作刚烈、粗犷豪放,造型优美等特征。
“麟山宫皂隶舞”发源于汉代,元代传入枫亭,清代开始盛行。此舞是枫亭沿海地区人民在历史文化环境和民俗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从而形成与民俗相互依存的民俗性特征,是我国民间古典舞蹈的遗存,具有历史性的特征。此舞动作古朴粗犷,刚烈威武,特别是盘腿跳、左右跳等具有一定的难度和艺术性,具备艺术性特征。
“麟山宫皂隶舞”目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濒危状态,如果任其自生自灭,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
目前,“麟山宫皂隶舞”已列入仙游县枫亭镇特色文化重点建设项目制订相关保护计划,已列为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壁画遗产
枫亭麟山宫壁画,系清代著名国画大师林肇棋之遗墨,其中蕴含着相当深厚的文化内涵,既是一项珍贵的历史文物,又是一综极为难得的历史物质遗产。
宫庙中的壁画,乃是宫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功能就是默契地配合宣扬宫庙中的“劝善”与“惩恶”之意旨。劝善之类的如“廿四孝”,惩恶之类的如“十殿阎罗地狱”等,都以连环画图形式展示,这些大多是以整壁的画面,进行大篇的说教与渲染。观廿四孝之善行,让人扪心思孝,望地狱各惩恶之刑具,使人毛骨悚然,不敢为非作歹。这样的壁画具有一般性的通俗易懂,其宣传对象是那些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他们都能一目了然地从中得到启示与领会。然而,麟山宫中的林肇棋壁画,则是在这有限的墙壁空间,根据本宫庙的道教特性功能,予以巧妙的构思,以另一种形式来展示其多种文化的内涵。[3]
一、显示多种神祗机构功能
从信奉的性质和信众的组织来看,麟山宫应属于道教系统的一个分支,宫中的壁画基本上是按其道教机构的功能而设构的。 从宫门进入,左右两壁以两位无常和四位鬼皂代表了“阎罗殿”的拘奸惩恶功能。 中殿左右两壁的“龙”“虎”二幅,可代表为两尊“龙、虎”神将。这可从以下诸处得到考证:一是莆田城厢元妙观原山门“中间3间各开一个门,三门外东西次间分别为高5米多的左龙军和右虎军两尊相向坐像,金面彩塑,头戴束发金冠,全身披甲;座侧各有一龙一虎前脚着地上,后脚着座上,尾巴翘座后壁上。”(1)二是在武当山的紫霄宫中,“殿宇共分四进,依次为龙虎殿、十方堂、紫霄殿和父母殿。龙虎殿内供奉青龙白虎泥塑神将。”(2)三是清代辽东地区非常著名的道教宫观——显佑宫,内中的龙虎殿内安奉孟章神君(青龙神)和监兵神君(白虎神),也是守护道观山门的神灵。(3) 由此看来,龙虎两将就是以护卫神灵的身份来显示其对供奉菩萨的护卫功能。 上殿左右两壁的“四大天王”,更具了多种功能:四天王本是佛教吸收印度古代神话传说和古印度教中关于“天”的种种说法而设想出管理四方的天神。他们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手持琵琶,其功能是“能护持国土”;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手握宝剑,其功能是“能令他人善根增长”;西方广目天王,身白色,手中缠一龙,其功能是“能用净眼观察护持人民”;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握神鼠——银鼠,其功能是“护持人民财富”。这些原本是在印度以菩萨的形象出现的天神,传到了中国之后,却成为“头戴法僧帽,身穿甲介”的武将了。道教对佛教中这些菩萨再次改造与吸收,四天王的外观形象由“头戴法僧帽”变成了“束冠”的天将,并且其中的一天神也作了改变,如那个本是持宝伞的“北方多闻天”,也被换为玉皇大帝部下的执旗擎塔的“托塔天王”了。
二、壁画的“替代”艺术性
林肇棋的壁画,在这里既显示出其本宫庙的多种功能,也显示其“以画替代实物”的高度艺术性。“以画替代实物”,这是人们常有见之的,诸如人们在忠义堂中悬挂关羽画像,以代替其塑像,同样的,人们在家供奉的观音画像,实是观音塑像的替代。林肇棋在麟山宫绘了上述多幅壁画,实际上是应用其“替代”的艺术,以画替代了“阎罗殿”、“龙虎殿”和“天王殿”等实物建筑。若要在麟山宫中再建这么多的建筑群,那得用了多少的人力和物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说是,林肇棋“一画抵万金”也不为过。
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谜”的寓意功能
上厅左壁画中第一位托塔的天王右手中的旌旗飘扬,乃寓“风”。第二位弹琵琶的天王是寓“调”,因为琵琶能发出音调,是靠“调”的。按顺时针方向转向右壁画,看到的是那位抓龙的天王,乃寓“雨”,因龙能兴雨。再往上看,那位执剑的天王,是寓“顺”,因为利剑之下,谁敢不“顺”?这样,四天王手中四种法器便寓为“风调雨顺”。
四、“龙”与“虎”壁画的文化内涵
1、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灵”方位 所谓的“四灵”,即是古代受到崇拜的代表四方神灵的四种动物,它们是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即龟蛇相缠的形象)。麟山宫坐北面南,宫殿中厅左右(即东西)两壁绘以大幅的龙、虎画幅,明显地体现其“东方苍龙”和“西方白虎”四灵方位的中国传统文化。 2、道教中的神物体现 山西龙虎山为道教正一派的祖庭,是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最初修道炼丹的地方,因“丹成龙虎现”,所以道教后人就以龙虎视为吉祥之像,或视为能镇邪祛恶神物。故此,在许多宫庙中都设有龙、虎神将,以护持本宫庙,如上述的元妙观山门和武当山紫霄宫中的龙虎殿。麟山宫自建宫一百多年中,正由于有龙虎坐镇东西,宫庙至今没有受到侵害,就是在那么“轰轰烈烈的十年文革”中,也未受到丝毫损坏。也正由于道教中把龙虎视为神物,所以大凡菩萨出游时,前面队伍都有龙虎旗在开道。 3、祈风求雨的功能 宫庙的一种功能就是当地百姓祈风禳雨之处。当地地处海滨,许多人靠下海谋生,行船顺风是他们所希望的,再则,家中田地庄稼生长需要雨水滋润,为此,百姓欲望来年风调雨顺,都要到宫中向所供奉的菩萨祈求,特别是遇到严重的干旱年头,人们更是迫切降雨。俗语说:“龙兴雨,虎生风。”在麟山宫宫壁上画上布云兴雨的龙和望涧吼风的虎,便是满足了当地百姓的这种心理须求。 4、“龙虎榜”的暗示 过去,读书人尤其是要求取功名的人,进了麟山宫,见到了龙虎壁画,便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龙虎榜”,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是一种“暗示”。所谓的“龙虎榜”,即是在古代科举中进士榜称“龙虎榜”,简称“虎榜”,有幅对联曰:“一举名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说明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这是读书人所梦寐以求的夙愿。为此,林肇棋的龙虎壁画,客观上也为本宫庙增添了文事的功能。
五、“猴、鹿、鹰、松鹤”壁画的“物谜”寓意
“鹰”与“膺”同音,寓意为“膺授功勋”;“猴”与“侯”同音,寓意为“封侯”;“鹿”与 “禄”同音,寓为“功名利禄”;“松鹤”寓为“长寿”,因为松和鹤都是长寿的。“膺授功勋而封侯进爵”、“功名利禄”、“长寿”等目标,是一般民众所追求的共同理想,为此林肇棋的这几幅壁画也顺应了民从的这种心理。
六、“彩凤牡丹图”、“双龙戏珠图”、“麒麟望月图”的文化内涵
在殿后,另有林肇棋的“彩凤牡丹图”、“双龙戏珠图”和“麒麟望月图”等三幅小型壁画。《礼记·礼运》云:“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这是“四灵”的另一种说法。因龟喻长寿,与“松鹤”的寓意相同,所以林肇棋只绘了其它三种动物。龙是古代的图腾,龙、凤、麒麟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神奇之物,龙象征神奇、高贵、威严,凤凰象征美好、才智,麒麟象征贤达、灵性。此外,牡丹是花中之王,象征雍容华贵。这些美好的吉祥之物同绘在一起,体现人们的对和睦、繁荣的追求,这也符合道家的“世盛麟凤游”思想。 总之,国画大师林肇棋在麟山宫壁画中,以其独特的艺术方式和寓意的传统文化手法告诫世人:若是做了恶事,必受“无常拘拿和鬼皂拷打”;若做好事,必会是“膺授功勋而封侯,功名利禄福寿绵延”。同时也体现了本宫神祗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和“保境安民”的功能。这显然符合麟山宫“保和堂”的“保境安民”和“和睦乡里”的“保”与“和”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