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郭沫若一生只在莆田呆了2天,他究竟做了哪些事?

(2018-10-22 23:18:52)
分类: 莆风莆情

看莆田
 2018-10-22
17:27:26


郭沫若到莆田的一些故事

文:许凯声 图:网络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人世间的86个春秋中,只有两个昼夜的时光是在莆田度过的,却为莆田人民留下了两首非常精美的绚丽诗篇,这两首诗至今仍在莆田大地传颂,是莆田人民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可有谁知道这两首诗是如何在郭沫若心中对莆田产生的美感而创作出来的呢?


/第一站:三清殿/

时光追溯到1962年的初冬,
郭沫若一行应福建省文化厅及当时省里的部分领导之邀来福建做为期半个月的传统文化考察,当时福州到厦门的公路刚修通,来莆田只是行程中的驿站,郭沫若下榻的地方是当时刚落成的县委高干招待所,相当于现在的“五星”级酒店。

根据当时人回忆,11月12日下午约2时许,郭老一行和陪同人员,从城关剧场现城隍庙前下车步行,经从西湖小桥边折路而下,走进当年的莆田师范大门(即今旧四中),参观三清殿。当时有公安干警随侍护卫,接待人员只能断后尾随或站在远处观望,但见郭老精神焕发,步履安详,随行人员有他的夫人于立群、女儿和秘书等;省、地、县各级陪同的领导和记者十多人,有省文化局副局长蔡大燮,县长原鲁山,还有一位当年任县教育科副科长的莆田史学界老前辈陈长城,他与郭老边走边谈话。

莆田师范校长林淑娴、校团支书吴大昌等十来位领导和教师,在校门口欢迎郭老一行,宾主一一握手。据陈长城说,郭老在三清殿里观察非常细致入微。他对三清殿古建特殊和价值总的评价是:“这是古代莆田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不愧是莆田县现存古建艺术瑰宝之一。唐代遗迹不大明显,建筑结构是宋时风格,但经过历代重修改建,有些是走了样了。宋代风格是这座古建艺术瑰宝中的瑰宝”。

在与三清殿并排的东院观看许多宋碑时,郭老对那块宋徽宗赵佶手书瘦金体的《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特别感兴趣;他观看了又观看,摩挲又摩挲,久久不忍离去,并对于立群说:“这一块也是这些碑刻瑰宝中的瑰宝!”“是呀,笔记遒美,是研究书法艺术和道教历史的珍贵资料!”于立群说。“何止、何止?价值之高不可估量!”郭老赞不绝口。


/第二站:莆田县戏曲艺术学校/

参观完三清殿,又将参观当年莆田县戏曲艺术学校,就设在莆田城关剧场,即现在的城隍庙内。当时全校师生已经集中在院子里,排成队列准备欢迎郭老莅临。几位公安民警到校园里前前后后巡查一遍,伫立在校门内两旁。郭老一行到大门口,全校师生就响起猛烈的掌声,郭老边鼓掌边随陪同人员走进艺校。

在排练厅里,蔡大燮引校长黄文狄等着名的莆仙戏表演艺术家向郭老介绍。校党支书翁源林拿来一部黄老编着的《莆仙戏传统科介》向郭老介绍,郭老接过手翻到扉页,惊讶地叫道:“哟,梅兰芳题词!”他默念梅的题词,微微颔首,接着又往下翻看,赞不绝口:“哎呦,表演艺术淋漓尽致,图文并茂,多宝贵的好书啊!”黄文狄表示赠送一部,请郭老多多指教,郭老连声致谢。


/第三站:古谯楼/


郭沫若在参观完三清殿及莆田艺校后,郭老一行和各级陪同人员,乘坐专车来到鼓楼前。郭老一下车,立即受到莆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尤其是城内诸中学师生络绎而来,云集在鼓楼前小广场和街上。郭老略看古老的墙基后,便与陪同人员一起登上鼓楼。蔡大燮引朱国福——莆仙戏老一辈着名剧作家,向郭老介绍。

在这座当时城内最高的古谯楼上,郭老参观了楼宇建筑结构、碑记、文物和莆仙戏传统剧本等;他看到特别感兴趣的所有物事,都格外注视,凝神细看。他所问的莆田史事,多由陈长城老师回答,有关莆仙戏问题,专由老朱解释。郭老虚怀若谷,不耻下问;陈、朱二人好像两本莆田的“活字典”,对答如流。


/晚上活动:观看莆仙戏《靖边记》/


郭老在鼓楼上逗留了一个多钟头,直到暮霭沉沉时,才回到县招待所晚餐。这次郭老来莆田之前,省文化局和县委领导决定,请他观看由朱国福改编的传统剧目《靖边记》,演出时间就是当天晚上。因此,下午在鼓楼上漫谈之间,老朱已经将《靖》剧的传统本原貌,改编意图,现有人物、剧情和思想内容等,向郭老作了详细介绍。


夜色朦胧,华灯初上。街上多处居民在议论下午郭老参观鼓楼的盛况;当晚县委礼堂的戏票,全部发给各个机关单位;负责发票的人口头交待各单位领票者:票要发给纯洁可靠的人。县委大门直至礼堂内外,到处都有民警岗哨,公安局长亲自查岗巡哨。拿到戏票的观众们,几乎都提前进场。当年莆仙戏《靖》剧,被省文化局确定为全国重点剧目之一。当晚专场接待郭老一行的演出场所在县委礼堂;演出单位是“莆田县专业剧团代表队”,全队前后台所有艺术人员是应《靖》剧排列所需,从全县各专业剧团遴选来的;演出阵容之壮,至今莆田戏曲界无有其匹。

戏结束时,许多领导陪同郭老上台与演员们握手;台上台下掌声汇成一片,飘荡荔城夜空。郭老出场的时候,边走边对陪同的领导同志说:“好,写得好,演得也好……”“方言听不懂,只许看,不能听——今晚这才是真正的看戏!”郭老走到礼堂门口时,风趣幽默的语言,逗引陪同的领导和两旁观众都哑然失笑。直至夜深郭老才回招待所休息。


/七律诗篇《途次莆田》/

http://p98.pstatp.com/large/pgc-image/1540200252004190f1485c1

郭沫若(右)挥毫题词,左为原鲁山


第二天一大早,接待人员在会客室一张乒乓球桌上铺上了“文房四宝”,等待郭老为莆田人民留下墨宝。郭沫若用过早餐,品尝了莆田的地方小吃后,应原鲁山县长的请求,郭老欣然答应。当时的郭老心情十分舒畅,对原县长及省文化局陪同人员说:“写什么好呢?”原县长说:“就写写莆田的美景吧”,只见郭老在宣纸前沉思了片刻,又问:“这是不是叫荔城?”原鲁山县长说是荔城,郭老遂起笔蘸上墨水挥手写下了七律诗篇《途次莆田》。


 途次莆田

郭沫若

荔城无处不荔枝,金覆平畴碧覆堤。

围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库四时宜。

梅妃生里传犹在,夹漈藏书有孑遗。

漫道江南风景好,此乡鱼米亦如之。

郭老事前不写草稿,凝神沉着,边吟边写,陈老等人在场看他挥毫疾书,一气呵成。他写到颈联原来的下一句“夹漈遗书有孑遗”时,自己发觉“遗”字重复,稍微一怔,于立群脱口而出:“重复了!”郭老含笑不语,继续疾书,末后跋语注明“遗书”改为“藏书”。

在场目睹郭老吟咏挥毫的人,对他才思之横溢,治学精神之严谨,无不由衷叹服!这首诗写完后,作为礼物赠送给了县里的领导,陈老等人逐一将诗句抄在手心,相互传阅,一一吟诵,歌颂莆田荔城的名句就此诞生了。


/第四站:木兰陂/


在写完诗后,郭老一行又将去参观宋建大型水利工程木兰陂及其文物。
到达木兰陂后,郭老首先参观了“万金陡门”——北洋进水闸,郭老下车步行观览,陈老紧紧陪侍介绍;郭老凡事好问,一路与陈老二人问答不辍。步过北陂埕走到陂首,望着古老的二十八门堰闸式坝墩,不禁叫道:“不简单,很不简单!”


他边走边问木兰陂兴建历程,陈老如数家珍地为他介绍。钱四娘筑碑的那些颇具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故事,例如“抓也十八,捧也十八”等,郭老听时很感兴趣,他赞叹说:“可见钱四娘,世世代代都活在莆田人民心中!”

参观回澜桥——南洋进水闸时,郭老站在桥上,审视洪陂四周景物和上下游方向,手指各处说:“钱四娘在那上游的将军崖下筑陂,林从世筑陂是在那下游的温泉口,最后李宏选择在前面两陂的这中间,是吗?”


“是的……您老只听一次介绍,记得这么清楚!”陈老频频点头称是,在场的人无不啧啧称奇,佩服郭老惊人的记忆力!在参观李宏庙时,郭老乐而忘疲,不愿坐下歇憩,将竖在庙内历代维修木兰陂的十多块石碑一一细看。

那天在李宏庙里,县委领导也恳请郭老也给木兰陂留存一块碑刻,他欣然答应:“好,我写一块诗碑!”郭老往泉厦视察后回京不久,就寄来一幅诗、书双绝的《木兰陂诗碑》,五字碑额隶书为于立群题写,序文与六首七绝皆郭老亲笔行书,勒石竖立李宏庙内;诗文妙笔,相得益彰,不啻为千载故陂和壶山兰水增添独特的绚丽光彩!


诗碑竖立不久,兴趣本地历史的水利干部杨炳麟(现退休应聘管理木兰陂文物)到李宏庙参观,发现诗碑的序文首句“木兰陂乃二十一世纪南宋工程”,其中“南”宋应是“北”宋之误,他写信上京婉约恳告郭老。但是,作为普通游人群众写信的杨炳麟万万想不到,很快就接到郭老的亲笔回信:“来信收悉,确系差误,谢谢指正。”

杨炳麟双手颤抖着捧信阅读,发愣望那闪耀大学者崇高精神风范的十二个字,两眼热泪犹如泉涌……至今游人们细心观看该碑,尚能辨认得出经过石匠巧手由“南”变“北”的改镌痕迹。十一世纪属于北宋朝代,郭老岂能不知,显然是书写时的“笔误”。俗话说:“宰相肚里好撑船。”他在莆田两天当“小学生”,每事不耻下问,回京后一字笔误犹如给一介普通群众回信道谢,器量弘深,虚怀博纳,且又举止謦咳,平易近人,都堪为学界表率,文坛师范!


/第五站:泗华陂/


在郭老参观木兰陂后,又将去参观东圳水库。当年当郭老一行的车行至现在的龙桥渠道时,将要驶至通往岭头尾的陡坡,当年因是建库的简易公路,车辆无法上行,只好折返。回城顺便参观现在的泗华陂,泗华陂上游就是东圳水库,是与木兰陂齐名的莆田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是莆田水利建设的宝贵遗产。

在听完许景鸿对莆田水利工程的介绍,对莆田古老的水利建设尤为钦佩,有了这些水利设施,莆田将会变得更加地美好。回招待所后,当晚应许景鸿的请求,也为东圳水库题诗一首,郭老只是在东圳水库的图纸前沉思了片刻,就挥笔写下《题东圳水库》。


虽然郭老没有到过东圳水库,只听完许景鸿对水库蓝图的介绍,以及对莆田水利设施的描写,并在早上看到横跨在木兰陂上的倒虹吸管,便挥毫写下了这气势恢弘的千古绝唱,不愧是当代伟大的诗人。考虑到郭老一行在参观途中的疲惫,不便再请求郭老留下更多的墨宝,甚为遗憾。

第三天早上郭老一行人继续乘车南下泉州、厦门等处考察,告别了让他产生美好回忆的莆田。

郭沫若在莆田的日子已是数十年前的往事,每当看到这两首赞美莆田的绚丽诗篇,令人肃然起敬,他给莆田人民留下的这两首光辉诗篇和墨宝碑刻,恰似巨星之光,将在莆田历史银河里永远闪耀,引人注目!@看莆田

郭沫若一生只在莆田呆了2天1夜,他究竟做了哪些事?


看莆田
 2018-10-22
17:27:26


郭沫若到莆田的一些故事

文:许凯声 图:网络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人世间的86个春秋中,只有两个昼夜的时光是在莆田度过的,却为莆田人民留下了两首非常精美的绚丽诗篇,这两首诗至今仍在莆田大地传颂,是莆田人民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可有谁知道这两首诗是如何在郭沫若心中对莆田产生的美感而创作出来的呢?


/第一站:三清殿/

时光追溯到1962年的初冬,
郭沫若一行应福建省文化厅及当时省里的部分领导之邀来福建做为期半个月的传统文化考察,当时福州到厦门的公路刚修通,来莆田只是行程中的驿站,郭沫若下榻的地方是当时刚落成的县委高干招待所,相当于现在的“五星”级酒店。

根据当时人回忆,11月12日下午约2时许,郭老一行和陪同人员,从城关剧场现城隍庙前下车步行,经从西湖小桥边折路而下,走进当年的莆田师范大门(即今旧四中),参观三清殿。当时有公安干警随侍护卫,接待人员只能断后尾随或站在远处观望,但见郭老精神焕发,步履安详,随行人员有他的夫人于立群、女儿和秘书等;省、地、县各级陪同的领导和记者十多人,有省文化局副局长蔡大燮,县长原鲁山,还有一位当年任县教育科副科长的莆田史学界老前辈陈长城,他与郭老边走边谈话。

莆田师范校长林淑娴、校团支书吴大昌等十来位领导和教师,在校门口欢迎郭老一行,宾主一一握手。据陈长城说,郭老在三清殿里观察非常细致入微。他对三清殿古建特殊和价值总的评价是:“这是古代莆田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不愧是莆田县现存古建艺术瑰宝之一。唐代遗迹不大明显,建筑结构是宋时风格,但经过历代重修改建,有些是走了样了。宋代风格是这座古建艺术瑰宝中的瑰宝”。

在与三清殿并排的东院观看许多宋碑时,郭老对那块宋徽宗赵佶手书瘦金体的《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特别感兴趣;他观看了又观看,摩挲又摩挲,久久不忍离去,并对于立群说:“这一块也是这些碑刻瑰宝中的瑰宝!”“是呀,笔记遒美,是研究书法艺术和道教历史的珍贵资料!”于立群说。“何止、何止?价值之高不可估量!”郭老赞不绝口。


/第二站:莆田县戏曲艺术学校/

参观完三清殿,又将参观当年莆田县戏曲艺术学校,就设在莆田城关剧场,即现在的城隍庙内。当时全校师生已经集中在院子里,排成队列准备欢迎郭老莅临。几位公
安民
警到校园里前前后后巡查一遍,伫立在校门内两旁。郭老一行到大门口,全校师生就响起猛烈的掌声,郭老边鼓掌边随陪同人员走进艺校。

在排练厅里,蔡大燮引校长黄文狄等着名的莆仙戏表演艺术家向郭老介绍。校党支书翁源林拿来一部黄老编着的《莆仙戏传统科介》向郭老介绍,郭老接过手翻到扉页,惊讶地叫道:“哟,梅兰芳题词!”他默念梅的题词,微微颔首,接着又往下翻看,赞不绝口:“哎呦,表演艺术淋漓尽致,图文并茂,多宝贵的好书啊!”黄文狄表示赠送一部,请郭老多多指教,郭老连声致谢。


/第三站:古谯楼/


郭沫若在参观完三清殿及莆田艺校后,郭老一行和各级陪同人员,乘坐专车来到鼓楼前。郭老一下车,立即受到莆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尤其是城内诸中学师生络绎而来,云集在鼓楼前小广场和街上。郭老略看古老的墙基后,便与陪同人员一起登上鼓楼。蔡大燮引朱国福——莆仙戏老一辈着名剧作家,向郭老介绍。

在这座当时城内最高的古谯楼上,郭老参观了楼宇建筑结构、碑记、文物和莆仙戏传统剧本等;他看到特别感兴趣的所有物事,都格外注视,凝神细看。他所问的莆田史事,多由陈长城老师回答,有关莆仙戏问题,专由老朱解释。郭老虚怀若谷,不耻下问;陈、朱二人好像两本莆田的“活字典”,对答如流。


/晚上活动:观看莆仙戏《靖边记》/


郭老在鼓楼上逗留了一个多钟头,直到暮霭沉沉时,才回到县招待所晚餐。这次郭老来莆田之前,省文化局和县委领导决定,请他观看由朱国福改编的传统剧目《靖边记》,演出时间就是当天晚上。因此,下午在鼓楼上漫谈之间,老朱已经将《靖》剧的传统本原貌,改编意图,现有人物、剧情和思想内容等,向郭老作了详细介绍。


夜色朦胧,华灯初上。街上多处居民在议论下午郭老参观鼓楼的盛况;当晚县委礼堂的戏票,全部发给各个机关单位;负责发票的人口头交待各单位领票者:票要发给纯洁可靠的人。县委大门直至礼堂内外,到处都有民警岗哨,公安局长亲自查岗巡哨。拿到戏票的观众们,几乎都提前进场。当年莆仙戏《靖》剧,被省文化局确定为全国重点剧目之一。当晚专场接待郭老一行的演出场所在县委礼堂;演出单位是“莆田县专业剧团代表队”,全队前后台所有艺术人员是应《靖》剧排列所需,从全县各专业剧团遴选来的;演出阵容之壮,至今莆田戏曲界无有其匹。

戏结束时,许多领导陪同郭老上台与演员们握手;台上台下掌声汇成一片,飘荡荔城夜空。郭老出场的时候,边走边对陪同的领导同志说:“好,写得好,演得也好……”“方言听不懂,只许看,不能听——今晚这才是真正的看戏!”郭老走到礼堂门口时,风趣幽默的语言,逗引陪同的领导和两旁观众都哑然失笑。直至夜深郭老才回招待所休息。


/七律诗篇《途次莆田》/

http://p98.pstatp.com/large/pgc-image/1540200252004190f1485c1

郭沫若(右)挥毫题词,左为原鲁山


第二天一大早,接待人员在会客室一张乒乓球桌上铺上了“文房四宝”,等待郭老为莆田人民留下墨宝。郭沫若用过早餐,品尝了莆田的地方小吃后,应原鲁山县长的请求,郭老欣然答应。当时的郭老心情十分舒畅,对原县长及省文化局陪同人员说:“写什么好呢?”原县长说:“就写写莆田的美景吧”,只见郭老在宣纸前沉思了片刻,又问:“这是不是叫荔城?”原鲁山县长说是荔城,郭老遂起笔蘸上墨水挥手写下了七律诗篇《途次莆田》。


 途次莆田

郭沫若

荔城无处不荔枝,金覆平畴碧覆堤。

围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库四时宜。

梅妃生里传犹在,夹漈藏书有孑遗。

漫道江南风景好,此乡鱼米亦如之。

郭老事前不写草稿,凝神沉着,边吟边写,陈老等人在场看他挥毫疾书,一气呵成。他写到颈联原来的下一句“夹漈遗书有孑遗”时,自己发觉“遗”字重复,稍微一怔,于立群脱口而出:“重复了!”郭老含笑不语,继续疾书,末后跋语注明“遗书”改为“藏书”。

在场目睹郭老吟咏挥毫的人,对他才思之横溢,治学精神之严谨,无不由衷叹服!这首诗写完后,作为礼物赠送给了县里的领导,陈老等人逐一将诗句抄在手心,相互传阅,一一吟诵,歌颂莆田荔城的名句就此诞生了。


/第四站:木兰陂/


在写完诗后,郭老一行又将去参观宋建大型水利工程木兰陂及其文物。
到达木兰陂后,郭老首先参观了“万金陡门”——北洋进水闸,郭老下车步行观览,陈老紧紧陪侍介绍;郭老凡事好问,一路与陈老二人问答不辍。步过北陂埕走到陂首,望着古老的二十八门堰闸式坝墩,不禁叫道:“不简单,很不简单!”


他边走边问木兰陂兴建历程,陈老如数家珍地为他介绍。钱四娘筑碑的那些颇具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故事,例如“抓也十八,捧也十八”等,郭老听时很感兴趣,他赞叹说:“可见钱四娘,世世代代都活在莆田人民心中!”

参观回澜桥——南洋进水闸时,郭老站在桥上,审视洪陂四周景物和上下游方向,手指各处说:“钱四娘在那上游的将军崖下筑陂,林从世筑陂是在那下游的温泉口,最后李宏选择在前面两陂的这中间,是吗?”


“是的……您老只听一次介绍,记得这么清楚!”陈老频频点头称是,在场的人无不啧啧称奇,佩服郭老惊人的记忆力!在参观李宏庙时,郭老乐而忘疲,不愿坐下歇憩,将竖在庙内历代维修木兰陂的十多块石碑一一细看。

那天在李宏庙里,县委领导也恳请郭老也给木兰陂留存一块碑刻,他欣然答应:“好,我写一块诗碑!”郭老往泉厦视察后回京不久,就寄来一幅诗、书双绝的《木兰陂诗碑》,五字碑额隶书为于立群题写,序文与六首七绝皆郭老亲笔行书,勒石竖立李宏庙内;诗文妙笔,相得益彰,不啻为千载故陂和壶山兰水增添独特的绚丽光彩!


诗碑竖立不久,兴趣本地历史的水利干部杨炳麟(现退休应聘管理木兰陂文物)到李宏庙参观,发现诗碑的序文首句“木兰陂乃二十一世纪南宋工程”,其中“南”宋应是“北”宋之误,他写信上京婉约恳告郭老。但是,作为普通游人群众写信的杨炳麟万万想不到,很快就接到郭老的亲笔回信:“来信收悉,确系差误,谢谢指正。”

杨炳麟双手颤抖着捧信阅读,发愣望那闪耀大学者崇高精神风范的十二个字,两眼热泪犹如泉涌……至今游人们细心观看该碑,尚能辨认得出经过石匠巧手由“南”变“北”的改镌痕迹。十一世纪属于北宋朝代,郭老岂能不知,显然是书写时的“笔误”。俗话说:“宰相肚里好撑船。”他在莆田两天当“小学生”,每事不耻下问,回京后一字笔误犹如给一介普通群众回信道谢,器量弘深,虚怀博纳,且又举止謦咳,平易近人,都堪为学界表率,文坛师范!


/第五站:泗华陂/


在郭老参观木兰陂后,又将去参观东圳水库。当年当郭老一行的车行至现在的龙桥渠道时,将要驶至通往岭头尾的陡坡,当年因是建库的简易公路,车辆无法上行,只好折返。回城顺便参观现在的泗华陂,泗华陂上游就是东圳水库,是与木兰陂齐名的莆田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是莆田水利建设的宝贵遗产。

在听完许景鸿对莆田水利工程的介绍,对莆田古老的水利建设尤为钦佩,有了这些水利设施,莆田将会变得更加地美好。回招待所后,当晚应许景鸿的请求,也为东圳水库题诗一首,郭老只是在东圳水库的图纸前沉思了片刻,就挥笔写下《题东圳水库》。


虽然郭老没有到过东圳水库,只听完许景鸿对水库蓝图的介绍,以及对莆田水利设施的描写,并在早上看到横跨在木兰陂上的倒虹吸管,便挥毫写下了这气势恢弘的千古绝唱,不愧是当代伟大的诗人。考虑到郭老一行在参观途中的疲惫,不便再请求郭老留下更多的墨宝,甚为遗憾。

第三天早上郭老一行人继续乘车南下泉州、厦门等处考察,告别了让他产生美好回忆的莆田。

郭沫若在莆田的日子已是数十年前的往事,每当看到这两首赞美莆田的绚丽诗篇,令人肃然起敬,他给莆田人民留下的这两首光辉诗篇和墨宝碑刻,恰似巨星之光,将在莆田历史银河里永远闪耀,引人注目!@看莆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