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高峰:一种美味(浙江省高考作文原作,附试题及浙江高考命题思路)
| 分类: 生活在线 |
一种美味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谗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安排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约的,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意外里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吴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忽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扇动鼻翼,有些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可供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卤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响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做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他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一切的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的铁嘴铜牙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的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乎乎的夜空,一直出神。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项了,他刚把火点着,第二把柴火他就抓着了一个粘粘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他”,是我的一个兄弟,绰号老牛。关于美味的一些细节,你可以向他求证。不过有一点我可以保证,这种美味,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能尝得到的。
附该文的浙江省高考试题
一、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陌生的光:(2分)
(2)陌生的气息: (2分)
二、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三、“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
四、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一、(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二、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三、(5分)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四、(6分)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试题分析:现代文阅读中,如果题干中出现“表达效果”、“好处”、“作用”或直接写“赏析”之类的词就是考察赏析题,无角度的赏析要选好角度。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的含义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试题分析:小说尾段作用的把握,可以根据小说结尾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针对不同的结尾情况,采取不同的解答方法。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网络评论:高考"诡异的光"试题原文作者回应"被考题打败"
近日,浙江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道阅读理解题引发热议。此题选自青年作家巩高峰的短篇小说《一种美味》。文章描写主人公6岁时,一家人第一次喝鱼汤的记忆。最后写道,从锅里跳出来的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考题要求对“诡异的光”进行理解。此前巩高峰在微博回复网友时称此句“本来是搞笑的”,随即被认为是“高考阅读打败原作者”。9日,巩高峰对此解释称,“本来是搞笑的”并非批判出题老师曲解自己的文章。自己对完答案,发现和标准答案有80%吻合,说明出题者充分理解了文章。他还表示,之所以被考生“喊难”,可能因为考生大多是95后,“没有那种生活经验。”
学科专家如何谈高考?2017年高考命题思路及试题评析出炉!
题目是什么来头?有何用意?赶紧和小编一起来听听各学科专家的说法吧~(其中英语科目由教育部统一命题,无相关命题思路内容。)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610/c72fe51da0564b8b8df2c6095c3945f6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610/b93902329c7645ecab17993df4c49bb6.jpg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卷命题思路
围绕语文核心素养,
考查语言与思维品质
2017年高考是我省深化高考改革后的首次考试。命题指导思想是遵循《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以及《教学指导意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突出考查语言与思维的品质,体现语言理解与运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试卷总分不变、整体结构不变,难度系数保持稳定。题量减少,由原先的26题减至24题;分值分布上,减少了语言文字运用中语音、字形等识记题的分值,适当增加了阅读题尤其是古代诗文阅读题的分值。
一、语言文字运用:基础性、综合化、整体性
考查内容立足基础性,避免“冷、偏、怪”,突出对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查。语料来自报刊杂志,贴近生活,体现社会热点,涉及面较广,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娱乐、社情民生等。
综合化、整体性是这次语用题的一大变化。例如第6题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诗句写一个场景,运用第三人称,并有心理描写。场景描写的有关知识在《外国小说欣赏》教材中有要求,设题把阅读教学中的知识点运用到语用题实践中来,较好地实现“读”与“写”的结合,避免语言运用考查的碎片化现象。由于所提供的诗句本身具有场景的特点,浅显且贴近学生心理,方便考生运用扩写知识作答,也为擅长文学描写的考生提供了空间。
二、现代文阅读:逻辑思维与文学鉴赏并重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类文本的审美鉴赏能力。
论述类文本选文内容有关传播学的知识,论述的是传播行为的类型和特点。选文不仅给考生一些关于媒介的新知识,也引导教学关注媒介传播的特点,重视跨媒介学习。因为媒介课程已经进入修订中的课程标准,将成为语文教学核心内容。
命题遵循学术文章阅读的规律,把握文章的关键,避免语言形式无意义纠缠,正确引导学术文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其重点在于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学术文、提取信息抽象概括的能力。
今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最显著的变化有二:一是语料为中国当代小说;二是题目减少一题,由原来的五题变为四题。具体来说:
其一,题量减少,可以让考生有更多的时间仔细阅读和从容思考,也可以避免各题考查内容可能出现的重叠交叉,提高试题的效度。其二,考点采集设题侧重从不同方面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如从局部或全篇、从内容或形式、从理解或表达等不同方面设题;考查的层级则有理解、分析、鉴赏、探究,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其三,题干的设置和表达尽量贴近学生答题习惯,注重提示性、导向性和明确性,减少考生审题的障碍,避免歧义与含混。
三、古代诗文阅读:理解、鉴赏与文化传承
语料均选自中国古代名家经典。文言文阅读选文为杜牧的《上池州李使君书》,古诗鉴赏读选文为白居易的《采地黄者》,传统文化经典语料选自《论语》。
设题紧扣中学古诗文教学实际,又能提供新的角度和知识点。例如第16题,从文中看,作者认为自己一定程度上也有“轻耳重目之过”,但却没有第一种“腐儒”之病。设题的前提是读懂相关文段,才能正确答题。诗歌鉴赏第20题要求从叙述和对比手法上分析艺术特点,全诗采用采地黄者的口吻叙事,按时间事件顺序层层深入,脉络分明;通篇客观叙述,叙事中运用对比,结尾凸现“人不如马”这个中心主题,从而使批判的锋芒无比犀利。“叙述手法分析”这个考核要求,引导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深入。
传统文化经典题的材料来自《论语选读》。 “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这里的“与”字历来有“赞同”与连词两种解释,这说明文化理解与传承的复杂性,教材选择的是“赞同”义;但如果做连词,则与另一则材料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形成对照。第22题要求考生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分析孔子的教育风格与教育技巧,提供了传统经典不同解读之例,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与分析。
四、作文:学会论述说理
语料来自知名作家卢新华《读三本书,走归零路》。作者认为,人要读好“三本大书”,观点较为全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作者不但强调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还强调读“心灵之书”,提倡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有利于学生精神层面的人格养成。
针对近年来缺乏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不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以及缺乏整体结构严谨而有序的“文化作文”的泛滥,我省加强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所以此次命题仍着重论述类文章,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突出语言、思维与表达品质的提升;对于文体虽无显性的要求,却有隐性的表达,题干中有“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段话,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这既体现我省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延续性,也符合我省高中老师和学生的心理预期,更能检测考生对文体的审题能力。当然,考生写成其他文体,只要能表达自己看法,根据作文分项分等评分办法,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
该作文题贴近时代,立足学生生活。一般同学会从 “有字之书”(书本知识,读万卷书), “无字之书” (生活、自然与社会,行万里路),“心灵之书”(自己的心灵,三省吾身)三方面展开。当然,也可以从“什么是三本大书?”“为什么要读三本大书?”“怎么读好三本大书?”三个角度展开。如果思考再深点,还可以提出一些新观点展开论述,如“不同的人会读不同的大书”“人在不同阶段会侧重读不同的大书” 等等。总之,具有可写性,学生有写作的欲望,能展开论述。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610/37b875d4ce3c4a53bb5d4f04ad39630b.jpg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
浙江省湖州中学 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羊刚
浙江省台州中学 正高级教师 方青稚
2017年是高考改革全面推进之年,我省高考语文命题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核心任务,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并重,总题量由去年的26题减为24题,整体难度与往年大体持平。
结构:保持稳定,略有微调
试卷的结构体例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要求设置,与去年相比,题型、题量以及赋分略有微调。第一板块语言文字运用,6题20分,减少了1小题,分数由24分减为20分。其中第1小题采用了错别字和拼音混考的形式,第3小题考到了标点符号(2分)。第二板块现代文阅读,2则材料,7题30分。其中第9题小阅读主观题增加为4分;大阅读由去年的5题减为4题,分值仍为20分。第三板块古代诗文阅读,3则材料,10题40分。文言翻译、诗歌鉴赏和《论语》品读各增加了1分。第四板块作文60分,分值不变。
取材:“时尚”“经典”相融
整份卷子语料选用,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文化味,仍然保持较为鲜明的浙江特色。如“共享单车”、“快递公司”、“湄公河行动”、“人工智能”、“国产大飞机”、“朗读者”、“创业创新”等焦点热词进入试卷,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与时俱进;现代文小阅读的美国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古文杜牧篇、古诗白居易篇、以及文化经典《论语》,从经典取经,向经典致敬。
设题:“拓展”“回归”兼顾
语言运用第5题考逻辑知识,但在题干上出示了归谬法的概念,然后举出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要求仿写,不在名词术语上为难考生;第6题语料选用丽水诗人的一首小诗,要求改写成第三人称的场景描写,与大作文的评说遥相呼应。大阅读选文《一种美味》,出自当代本土作家之手,却颇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味道,考生答题用得到学习教材《外国小说欣赏》时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文言断句设题,从另选短文回归到从原文中截取,降低了考试时的阅读量;文化经典理解和评价的两段文字以及“四科”的设题回归到《论语》教材,有助于日常教学的深入。
作文:简洁明了,导向积极
材料以短短33字叙说一个“看法”,简洁明了;“对此”“对作家的看法”两次强调,凸显“评说”对象,话题范围边界清晰;“有什么思考”“加以评说”的措辞,表明侧重论说,考生采用相应的文体比较适宜。当然,采用其他文体,只要达到表达思考、加以评说的要求,写得非常好,照样也可以得满分。“读三本大书”,内容对接教材“获得教养的途径”,与学生精神成长密切相关,考生当有话可说。“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主外,与主内的“心灵之书”相对应。材料所示近乎“公理”,认同其真理性可能是考生的普遍选择,但对“读三本大书”含义、意义的界定,对“读三本大书”现状的评判,对现状背后因果逻辑的揭示,却可各呈其能,而正是这一切能折射写作者胸襟见识的广度、阅读积淀的厚度和语言品质的纯度,尤其是对“三本大书”之间关系的阐发,更能彰显考生思辨能力的高下。一般而言,宜把“读三本大书”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评说,当然,具体写作时可以有所侧重。在兼顾“三本”的前提下,着力评说其中“一本”,也应视为切题。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610/e73836fef09c4dc7b1b9f25330addbe1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610/288d41433f204063a780cfd1c38f53b0.jpg
2017年浙江高考数学卷命题思路
重视基础 平稳过渡
2017年是浙江省高考改革数学文理合卷考试的第一年,考试内容作了调整,考试要求进行了新的定位。试卷严格遵循《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依照《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贴近高中数学教学实际,重视基础,面向全体。
一、落点准确,考查全面
2017年试卷落点准确,稳定考查高中数学主干知识,全面覆盖基础知识,注意传统问题和注重通性通法,无偏题怪题。对《教学指导意见》中新增的知识点,以考查基础为主,试题还体现了对中国数学传统文化的关注。
二、起点较低,坡度缓慢
试卷入口宽,不同题型的试题都起点较低,选择题和填空题都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运算。解答题设问从基础出发,层层递进,梯度恰当。如第19题证明平行关系为寻找线面角铺设了道路,第20题求出导函数为求取值范围架设了桥梁,第22题的(1)(2)问为第(3)问的解决搭建了台阶。
三、强化概念,关注重点
试卷考查了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函数与导数等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准确把握了高中数学的重点。
试题注重对数学概念的考查。如第8题考查了期望和方差的基本概念,第12题考查复数的基本运算。试题也要求能看清问题的本质,进行合理的转化。如第9题和第10题,都是从图形中寻找到问题的本质,不同要求的问题合理搭配,有效提高区分度。
四、题型稳定,叙述清楚
试卷题型稳定,对选择题数量进行了微调,增加了基础题,细化了分值,增加得分点,保留了填空题的多空形式,在不增加计算量的基础上,增加了中间分值。各题型功能明确,选择题和填空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解答题考查运算求解和推理论证能力。
试题叙述简洁、表达清楚,易于理解,为考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
2017年高考数学浙江卷,关注学生,重视基础,正确引导高中数学教学,是高考文理合卷的新起点。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610/c751cbef2e3e49d3bef1ed963d73552f.jpg
2017年浙江高考数学试题评析
文科的韵味 理科的深度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 特级教师 冯 斌
杭州高级中学 特级教师 周顺钿
2017年是浙江新高考元年,数学试卷因文理合卷、内容调整而备受期待。试卷严格遵循《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贴近高中数学教学实际,整卷体现“文科的韵味,理科的深度”的特色,注重基础、凸显能力、适度创新,有利于稳定考生的情绪,有助于优秀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水平和实力。试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较好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一、题型稳定,题量微调
试卷题型稳定,知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难易比例恰当,注重通性通法,无偏题怪题。从试卷的题量看,由去年的“8+7+5”变为今年的“10+7+5”,三种题型的分值相应不变,对选择题的题量作了微调,从原来的8道题增加为10道题。从试卷的难度看,选择题和填空题都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与往年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解答题的后四题,设问层次分明,前一小问为后一小问铺设台阶,让不同思维层次的考生都有所收获。
二、根植教材,注重基础
全卷基础题立足教材,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作为考查的首要内容,如选择题的第1、2、3、4题,填空题的第11、12、13、14题,解答题的第18题,尽可能让每一位考生都得到基本分,彰显人文关怀。中等及以上难度的题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命题,熟悉而不熟套,简约而不简单,如第15、17、21、22题。对新增的考查内容以考查基础为主,如第8题考查了期望和方差的基本概念,第12题考查了复数的基本运算,第20题考查了复合函数求导和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值域,在第21题、第22题解决过程中,导数作为函数研究的工具性作用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关注重点,凸显能力
试卷着重考查了高中数学教学的主干知识,强调能力立意。如第9题、第10题可以数形结合寻找问题的本质,小题小做。第19题立体几何有向传统解题方法回归的倾向,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的关键在于求出点到平面的距离,它可以转化为AD中点到PB距离的一半,本题用坐标法反而没有优势。21题的(2)可结合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利用导数为工具获解。第22题的三个小题层次分明,逐级递进,前后呼应,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真正起到了压轴的作用。试卷充分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思维品质与学习潜能,给数学思维品质优秀、数学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强的考生留有较大的展示空间,同时也突出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四、稳中有变,适度创新
试卷延续了以往“重思维,重本质”的特点、“叙述简洁、表达清楚”的风格,同时稳中有变,适度创新,整卷有文科的韵味,理科的深度。如第11题背景材料涉及了中国古代数学史,与下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相衔接。第15题以向量加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为背景,以绝对值三角不等式和平方平均数不小于算术平均数为工具求解,别具匠心,意味隽永。第17题以数轴上两点间距离为背景,数形结合,整体处理,分类讨论,设计新颖,不落窠臼。第21、22题解法多样,意蕴深邃。整卷贴近高中数学教学实际,平稳中彰显学科特色,创新中注重数学素养,达到了数学新旧高考的平稳过渡。
2017年浙江高考数学卷,开启文理合卷的新篇章,试卷关注学生,注重基础,凸显能力,对高中数学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对今后中学教学的启示:面对文理合卷,如何对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面对选考的冲击,如何科学合理地调整数学复习教学节奏、改进数学学习方式,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610/c71154417b6e4e46aad5255fea1e1432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610/e90ed93d2001463699edcc4fa7fea5c1.jpg
2017年6月浙江高考英语试题评析
意义优先,思维立意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特级教师 葛炳芳
浙江省严州中学 特级教师 赖朝晖
高考英语2017年6月浙江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整体难度与2016年10月首考相当,体现了稳定与求实的命题作风,充分考虑本省考生群体水平,合理控制难度。试题选材丰富,注重文本的思想内涵;试题规范科学,考查深入浅出,突出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凸现学科核心价值,在有效考查考生听力理解能力的基础上,以考查阅读能力为核心,并以读后续写的题型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评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考查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兼顾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选材自然,富有内涵
听力部分依据课程标准所列的功能话题项目选择日常工作、生活中考生所熟悉的一些自然的情景对话或独白,如:评价电影、旅行度假、订餐或就餐、提供或寻求帮助、预约见面、出差、天气预报等。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的语料语言地道,具有较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给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阅读理解A篇是名人轶事,介绍美国油画之父Benjamin West,他艺术的起点低,但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机会是给予有准备的人的。阅读理解B篇是科普说明文,介绍了关于美国青少年睡眠习惯的调查,提醒大家在电子时代重视青少年的睡眠问题。阅读理解C篇是一则新闻事件,讲述意大利移民被要求参加语言测试的事以及人们对此的不同看法,该文可以引发考生对移民问题及种族融合的思考。阅读部分的第二节是一则说明文,讲述如何做好街头随机采访行人的五大贴士,这可以丰富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完形填空介绍了伊拉克图书管理员Alias Baker在战争期间不畏艰险,几番转移,保护图书的故事,考生可从中认识到保护文化、热爱和平的重要性。
二、考查全面,关注素养
试题难度恰当,考点分布合理,覆盖面广;全卷注重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考查,较好地测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听力从where、when、why how和what多角度设问,考查了学生具体信息的获取、对所听内容的简单推断以及对主旨和要义的理解。阅读理解前三篇分别考查了准确理解细节信息,基于语篇信息进行合理推断和概括主旨大意的能力。“七选五”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语篇分析和思维能力,例如,31题与后面信息是转折关系、33题与后面信息是解释说明关系;32、34和35是语篇连贯中的词汇衔接。完形填空所选语篇长度恰当,设题的词类覆盖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设空间距合理;重点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能力,例如,50题需全面理解才能作出正确选择;同时考查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例如,44题考生不能只看后面,而忽视前面brought books home这一信息。语法填空题采用短故事语篇,设10空,其中7个给提示词,考生需要根据句意使用该词的正确形式,考点涉及名词单复数、非谓语、代词、形容词比较级、时态等;另外3个没给任何提示,考生需要根据句式(58题so…that句式,64题定语从句)和相关语法知识(65题冠词)填入一个恰当的单词。写作第一节是写一封邀请信,邀请李华参加郊游。试题提示清晰,要点概括简练,给考生自主发挥留出了空间,可以较好地考查学生英语的运用能力。写作第二节是读后续写,故事已知内容是:Mac和朋友骑自行车去Alaska,因朋友车坏,他独自一人先骑行上路,结果遭遇狼的追赶。危急时刻Paul和Becky驾车看到危急情况。续写后两段所给的首句分别为:“The car abruptly stopped in front of him. A few minutes later, the other two cyclists arrived.”。所选语篇故事性、逻辑性强,续写部分的设置合理,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有话可写,但如何彰显人性的光辉、体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需要有较高的立意和人与自然的考量。
三、意义优先,思维立意
从对试卷分析看,本次考查关注意义,信息加工的层次性是设题最主要的基础。对思维考查的层次性明确体现在设题过程中,从信息的查找到深层的理解,从理解续写题所给语篇中体现的逻辑性思维的考查,到续写部分语言使用层次的要求,综合了逻辑性、评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思维高要求,这些都将对日常的英语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就今后的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和阅读教学能力,应当关注语言的表意作用,意义优先,建立文本内与文本外即学习者的经历、对社会的关注等的联系,进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思考英语教学,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创造机会帮助学习者发展思维能力,基于核心素养,改进英语教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