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故、世俗、世俗化与世俗主义
(2012-03-30 22:32:08)
标签:
世俗世俗化世俗主义杂谈 |
分类: 人生哲理 |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世俗似乎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学习历史的人会有世俗的理智来影响自己的人生,人们也会用世俗的官场规则来面对现实。这些世俗的观念和意识有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也给一个进步的社会背道而驰,当然也给腐败种下不良的种子。
陶渊明自己都已承认了与世俗无缘,更何况官场黑暗,他作出这个决定还算明智的,后人不应指责他消极避世。要不然,没有与世俗无缘的陶渊明在历史上出现,山水田园诗的鼻祖真不知到哪儿找去。
作出超凡脱俗的举动,是不为世人深刻理解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尽管如此,可后人仍旧由衷地崇拜他们超越世俗的胆识和傲骨。
能够大胆作出超凡脱俗举动的人,在人类史上不算太多。但在同时,人类史上倒是留下了许多世俗到了极点的人。因为他们把世俗之手腕耍弄得太过分了,反而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由世俗走向卑鄙、无耻、市侩。人们一提到卑鄙无耻市侩之徒,就一定会厌恶得咬牙切齿,可见卑鄙无耻市侩之徒是不得人心的。
约一千年前的秦桧,他就是世俗过度了,纯粹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他可以假传圣旨宣岳飞收兵回府;他可以把岳飞父子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风波亭。诸如此类,在特定时代非常时期,只有一揽朝中大权的秦桧才有机会做出来,也只有世俗过度的秦桧才会做出来。于是,秦桧便“有机会”成为历史上卑鄙无耻之徒的“典范”。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她也是世俗过头了,或许有人会说她是精明。这不,她也就世俗、精明过度了,反而成了市侩。我想,如果我们生活中有一个王熙凤化身的人,那我们的日子就非得心吊胆地过不可了。
不过,我们生活中毕竟平凡世俗的人居多。人世间,世俗是必须存在的。否则,要人人都成为超凡脱俗的高人或君子,这叫我们到哪里找去;就算把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一切高人或君子都找出来,也凑不到那么多;如果要人人都成为卑鄙无耻市侩之徒,那人间会乱成什么样子。
张爱玲也算是一个世俗的人了。你看她出身于官宦世家(她是清未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伦的孙女,前清大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却擅长于写小市民的世俗生活,而且又写得那么细致入微。试想,如果张爱玲对“世俗”二字没有深刻体会,她是绝对写不出那么好的传世佳作的。说她俗,她甚至对自己的名字都认为是俗不可耐。她在《天才梦》一文中说“……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她还很爱钱,她说钱可以买漂亮的衣服,她用一生中的第一笔稿费去买口红,她会和自己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在小钱上斤斤计较,算得一清二楚。可见,张爱玲这个女人确实俗透了,从她的名字到她的爱好,再到她的生活、价值观,哪一面又是不俗呢?不过,张爱玲的世俗又是别具一格的,这反而使世人认为她很怪,说她是传奇女子。于是,直至今日,张爱玲女士仍以她自己独特的世俗色彩吸引着全球三千万的“张迷”。
世间的人,有的人知道世俗而厌恶世俗,故走向超凡脱俗;有的人深谙世俗而走火入魔走向卑鄙无耻市侩;有的人明知世俗而甘愿世俗,安分世俗。
没有一点底蕴而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愤世嫉俗者,我们称之为狂妄自大;有着高深修养和学识的人超凡脱俗,我们称之为高人或君子。
没有一点底蕴而深谙世俗走火入魔的人,我们称之为势利小市民;有着高深学识却没有道德修养的人深谙世俗走火入魔的人,我们称之为卑鄙无耻的市侩小人。
明知世俗而甘愿世俗安分世俗的人,我们称之为凡夫俗子。
世俗:世间不知变通的、拘泥的习俗。指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尘世世间、俗人普通人、庸俗等。
世俗化:是西方宗教社会学提出来的理论概念,主要用来形容在现代社会发生的一种变化,即宗教逐渐由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位跟深远影响退缩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宗教领域里,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逐渐去除宗教色彩。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用除魅(disenchantment)来形容现代生活的理性化,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也在他不同的作品中一再提出现代社会世俗化的趋势,他认为神圣性跟机械连带的社会控制机制在现代工业为主、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中正遭受到侵蚀挑战,必须寻找新的社会共识与神圣性。
世俗主义,是一种在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中摆脱宗教控制的主张。在某种意义上,世俗主义维护了摆脱宗教条例和教育的权利,不顾政府对人民的宗教要求的自由,保持对信仰实体中立的状态,不给宗教任何特权和补贴。换句话来说,世俗主义认为人们的活动和作出的决定,尤其是在政治方面,应根据证据和事实进行,而不应受宗教偏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