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龙具有许多动物的特征,既有足,又有爪;既有角,又有鳞;既有鬣,又有须,不少人仅依据某月一特征论述其起源,所以产生了众多的关于龙的原形的说法。其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说法介绍如下:

图1
图2

图3
图4
一、龙的原形为蛇说:
著名学者闻一多在本世纪40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形,他认为,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他说:“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大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孙作云也研究过龙,他与闻一多的观点略有不同,他认为龙是蛇的神秘化。他说:“在中国原始社会,在中原地区,有以水中动物或两栖动物作图腾的几个近亲氏族。他们结成一个联盟,其中最主工的是以蛇为图腾的氏族。蛇加以神秘化,变成图腾神物,就在龙。因此,蛇氏族也就是龙氏族”。刘敦愿也认为龙最初的形象是蛇,但与上述学者所说略有差异。他说:“龙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神物,传说的起源既早,流传也很广远,内容十分复杂。但历史地考察起来,不过是一种对于爬行动物的原始宗教崇拜的延续和发展而已,最初的形象是蛇,所代表的自然力量是土地。”并认为,“有角的龙就是蛇,以角来表示其神异性,甲骨文金文所见的龙字都有是如此。”台湾学者袁德星亦主张龙的真相是蛇。他在1978年所写的论文中指出:“宗教上文化中的蛇便是龙。”“蛇晋级为龙,完全是文化行为所造成的。”

图5
图6
图7
图8
二、龙的原形为鳄鱼说:
据资料所知,最早提出龙的原形为鳄鱼的是中国古史专家卫聚贤。他在1934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说“龙即鳄鱼“。一些外国学者也认为是鳄鱼。如L.霍多斯认为:“龙是一种神话的东西,有时候像鳄鱼。“E.利奇则引用一位专家的话:“龙是一种像蝎子或蜥蜴形态的鱼类。“年代后,主张龙的原形为鳄鱼说者越来越多。王明达在1981年说:“龙形象的基调是鳄。“ 周本雄于1981年研究扬子鳄之时谈到龙与扬子鳄的关系,他认为扬子鳄除没有角之外,面容酷似龙,可能就是龙形象的取材。王大有认为龙不是起源于蛇,而是起源于鳄,他认为:“中国最原始的龙,是湾鳄、扬子鳄……见于甲金文的象形字,‘龙’、‘蛇’各有明确的不同形象,悉知龙、蛇原本是不同的动物,因此才有不同的象形图文。”居加拿大的古史学者许进雄亦认为龙的原形与鳄鱼关系密切,他说:“龙的特征,脸部粗糙不平,嘴窄而扁长,且有利齿,是鳄鱼之外,他种动物所无的异征。扬子鳄每在雷雨之前出现,有秋天隐匿,春天复醒的冬眠习惯。古人每见扬子鳄与雷雨同时出现,雨下自空中,因此想象它能飞翔。

图9
图10
三、龙原形的其他说法:
除了上述两种影响较大的说法之外,还有如下几种意见。
其一,龙的主干的基本形态是蛇、蜥蜴和马说。主此说者为刘城淮,他说:龙的一些主要特征,除与蛇类近似外,同是坏蛋蜥蜴类近似,甚至可以说,与蜥蜴类更为近似。龙的长躯体、有鳞甲、卵生、冬眠、生活于水、隐伏于穴等,固然近似于蛇类,但也近似于蜥蜴类。并且,蜥蜴类有四肢,皆具钩爪,龙亦然,蛇类却没有。比起蛇类与龙来,蜥蜴类与龙尤其相像。此外,他还认为,除了“蛇类和蜥蜴类之外,龙还有一个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那便是马类“。若探本求源,马类中的河马更有可能是“龙的最早的模特之一”。
其二,龙为闪电说。在朱天顺看来,龙源于闪电。他说:“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支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
其三,龙为云说。何新认为:“云,以及云和雨的功能性关系,就是产生龙的意象的基础。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而后来逐渐趋于具体化、生物化,并且展开而接近于现实生物界中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形象。”
其四,龙为虹说。胡昌健认为:“龙的原形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其中虹是龙的最直接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化形象化。”
其五,龙为树神说。尹荣方认为:“龙是树神,是植物之神。龙的原形是四季表的“松”、“柏”一类乔木。“松、龙不仅在外部形象上惊人地相似,而且龙的其它属性,与松也同样地相似。”
其六,龙首源于猪首说。孙守道认为龙起源于原始社会,“龙首形象最初来源之一当与猪首有关”,并认为“龙的起源与诞生,当与原始农业密切相关。”
我们这里要说的龙,是一种神话动物,在中国大地上,到处都能见到它的形象。但真正的龙是什么样子呢?谁也没见过,因为自然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动物。可见,龙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龙不仅中国有,世界上很多的国家的神话中也都有龙。例如,西方神话的龙就很有意思,那些龙在形体上跟中国龙有很相似的地方:身体庞大,遍身鳞甲,长着四条腿和尖利的爪,头上有角,能腾云驾雾。不同的是,西方龙的龙头比较多,有的三个头,有的九个头,还有十二个头的,而中国龙只有一个头;西方龙嘴里吐火,中国龙嘴里一般喷水;西方龙常常代表凶恶的势力,中国龙往往是吉祥的象征。
中国龙是神奇的,本领大,它能变长也能变短,能上天也能入海,它还能在天上兴风降雨。古代中国人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就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龙的身上。那时候,人们在龙王庙祭龙求雨的现象非常普遍。
中国龙的产生至少有6000年的历史了。
在远古时代,人们常把他们所敬畏的动物、植物自然现象作为自己氏族的标记,他们崇拜它,祈求得到它的保护,这就是图腾崇拜。龙就是一种图腾崇拜物。
那么,龙起源于哪种东西呢?说法很多了。有人说龙起源于鳄鱼,有人说起源于蛇,有人说起源于猪,还有人说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现在多数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专家们的这种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远古社会的生活图景:在远古氏族社会时,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后来华夏族又联合了其他氏族,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
1987年在河南省淄阳发掘了一处距离今天6000多年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墓,在男性墓主人身边出土了一条用蚌壳堆塑的龙,这是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龙了,人称“中华第一龙”。在内蒙古还出土了一个玉龙,样子很漂亮,它的身体细长,弯曲成C形,龙头很像猪。这个猪头形玉龙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在距离今天3000年左右的商周时期,龙常常出现在青铜器和骨器上。那时的甲玉龙(中国西北部的内蒙古出土)骨文中就有“龙”字,“龙”字的写法有100多种。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龙多次被生动地描绘在帛画上。到了汉代,龙的样子就跟我们今天见到的龙差不多了。以后,经过各个朝代的加工,龙的样子越来越威武神气了。
龙之九子
在一些雕刻艺术品、器皿、古建筑上,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造型奇特的动物形象。它们都具有龙的某些特征,但又各不相同。事实上它们确实是共属龙族,就是传说中的龙之九子。中国人民用丰富的想像力赋予了它们生动的性格,并且以此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在中国古代,龙是皇权的象征,代表了高贵与威严。虽然封建社会已经一去不返了,但是两千多年来所形成的文化却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卷里,龙文化无疑是一个别具特色的独立王国。龙的形象深深烙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它永远意味着吉祥如意,永远是胜利辉煌的祝福。
龙之九子的传说说法不一,以明代杨慎《升奄外集》所载的赑屃(bì xì)、螭吻(chï wěn)、蒲牢、狴犴(bì
àn)、饕餮(täo tiè)、趴(pä)夏、睚眦(yí
zì)、金猊(ní)、椒图等这九子的说法最具代表性。
赑屃 形象像龟。平生善于负重,喜文字,好扬名,因而便让它驮碑。我们常常看到碑下面像龟的动物,就是赑屃。传说在夏代以前,赑屃经常身驮三山五岳,周游于江河湖海之间,游手好闲,兴风作浪。大禹治水时将它降服,并让它移山筑坝,开水通渠,为治水立下了汗马功劳。大禹治水之后,为了防止它旧病复发,便让它驮着刻有自己治水功勋的石碑四处扬名,从此留下了赑屃驮碑的传统。
螭吻 形象象兽,性情好望。人们在屋脊上看到的兽头形象就是它,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建筑物殿脊两端装饰兽的形象。又传它是似鱼的海兽,能喷浪降雨,避火灾,所以就把它装饰在屋脊上避火。还有传说它平生好吞,于是它出现时的样子多是面朝里,就象张口吞脊,所以又俗称“吞脊兽”。
蒲牢 形象象龙而比龙小,性好吼叫,所以把它的形象装饰在大钟顶上作钟钮。有一种传说认为,蒲牢是一种海边的兽。它平生最怕鲸鱼,鲸鱼袭击它时,它就大声吼叫。因此如果想让钟声大而响亮,就把蒲牢放在钟上,让鲸鱼前来撞钟。于是民间就有“钟声响、鲸鱼撞”之说。也就是说用蒲牢作钟钮的目的,是让蒲牢被鲸鱼袭击时大声吼叫,这样钟声就能响亮。
狴犴 形象象虎,有威力,所以把它的形象立于牢门之上。意思是用它的威严来震慑犯罪和罪犯,因此常把它用作狱门的拉手。还有传说它平生最憎恶犯罪的人,将它的形象装饰在狱门上,警示罪犯要痛改前非,悔过自新。因此狴犴成为了监狱的一种标志,也就是监狱的代名词。
饕餮 传说它平生贪吃好食,所以被装饰在鼎器、食具上。它形象象人,身上多毛,贪婪凶狠,喜爱抢夺他人的谷物,善于以强欺弱。且积财不用,对弱者没有同情心。因为它贪吃的性格,人们才把它装饰在与食物有关的器皿上,让它终日以食为伴。
趴夏 传说它的形象似龙非龙,似虾非虾,平生最喜欢水,所以人们把它装饰在桥头柱上,或是桥洞桥栏等处。让它伴水而居。如北京断虹桥头的趴夏造型就十分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睚眦 形象象龙,常瞪目怒视,目光凶狠。传说它性情残忍,嗜杀成癖,因此人们交索装饰在刀环剑柄等处。有令人望而生畏、寒气逼人的感觉。
金猊 形象象狮子,喜好烟火,所以人们就把它装饰在香炉上。对于金猊的形象又有似狮又似马的说法,说它能行善跑,日行五百里。平时我们看到的金猊大多装饰在香炉盖或腿上,有首无身,颈毛飘逸,栩栩如生。因为金猊象征吉瑞,所以人们也把它的形象作为吻兽,装饰在宫殿、寺院等殿宇的檐角。
椒图 形象象螺蚌,性情自闭,所以把它装饰在门铺首。也就是说利用它平时善于自我保护的特性,可以达到“随手关门”的功效,或者“闲人免入”的目的。在北京,无论宫、苑、府、陵,还是一些街巷民宅的门槛两端,常有一块固定门框的石墩,被称为“门枕石”。这种门枕石门外部分大多呈鼓形,一般饰有椒图形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