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百五十四篇  刻划符号的红山文化玉猪龙

(2009-01-19 10:18:33)
标签:

红山文化

文化

考古

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

分类: 红山龙文化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十三敖包乡尖山子村农民尚春,在刘家屯东山的西坡地表上拾得一件玉兽玦(见图1、2),于1986年6月交献巴林左旗博物馆。

 第一百五十四篇 <wbr> <wbr>刻划符号的红山文化玉猪龙

1  刻划符号的玉猪龙   8.05厘米,宽6.2厘米,厚3.4厘米,中心孔径2.68厘米,颈部孔径0.64厘米。赤峰市巴林左旗十三敖包乡尖山子遗址出土,现藏于巴林左旗博物馆。

第一百五十四篇 <wbr> <wbr>刻划符号的红山文化玉猪龙

2  刻划符号的玉猪龙手绘图。

    器物由灰白色玉料琢制,有黑色纹理和斑点,表制近似卷曲如环的“猪龙”,但首尾缺口已断开,间隙较大,这与敖汉大洼、巴林右旗羊场、建平及牛河梁的玉兽玦都有明显的不同。其面部有比较简单的褶皱沟纹,纹刻较粗放,刻划上接近于敖汉大洼的玉兽玦。这件器物整体扁圆、厚重,通高8.05厘米,宽6.2厘米,厚3.4厘米,中心孔径2.68厘米,颈部孔径0.64厘米。头部特大,双耳宽厚,耳略呈扁圆,有方角,眼不甚圆,眼周饰以爪子形圈。背部颈际中间有一小圆孔,此孔与环孔皆为对钻而成。小孔有磨痕,应为穿系佩挂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这件器物背部颈际下表面有刻划的符号,阴文深1—0.5毫米,其意不明。

关于背部符号问题,1993年9月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馆藏一级文物鉴定确认专家组”来到赤峰进行了鉴定。鉴定会上,杨伯达先生特别看重这件玉兽玦,认为“红山文化玉器上首次发现了符号”,“符号是有意刻上去的”,随着近年对辽河流域原始文化之源不断深入的研究,我们知道“这种玉器的制作,不是随意出之,而是遵循着一种规则,受到一定观念形态的制约”。

    红山文化器物的符号,首见于赤峰市翁牛特旗石棚山群墓大南沟52号墓出土的直筒罐上。这个直筒罐刻勒七个绘画符号,已经是文字的萌芽状态,具有语言意义。其中的燕形符号,与甲骨籀文中象形字的“燕”毫无差别,其纪录大概释义为:天穹爆炸打雷,光芒普照大地,燕子背负陨石来此,是天神命燕子带来的神石。

    由此可见,中国文字肇始于红山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