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鸟形器圈内也叫玉鹰、
“鸱鴞”,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出现最多的动物之一。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墓出土了三件。那斯台遗址出土了两件。福兴地、东山嘴、城子山、营子村、大甸子、北票丰下等地都发现了红山文化的玉鹰,而敖汉旗博物馆(见图1)、辽宁省文物总店(见图2)、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见图3)、内蒙古博物院也都收藏了红山文化玉鹰。散见于国内外民间的玉鹰为数更是不少,仅在《雕塑》杂志1998年第3期上就发表了十件。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收藏了一件玉鴞(见图5)。台湾日月坊主人林敬超先生,把自己收藏的一件28厘米大小的玉鹰,在2004年8月的北京首图“中华古玉文化回归展”上展示(见图6)。此玉鹰如果是真品,其大小可谓红山文化玉鹰之最。
图1
黄玉鹰形佩 敖汉旗博物馆藏。

图2 玉鸮
长4.8厘米,宽4.9厘米,辽宁省文物总店藏。

图3 玉鴞
上海博物馆藏。

图4 高5.1厘米,宽5.15厘米,厚1.56厘米,重53.99克,比重2.93,硬度6.5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20世纪30年代出土(具体出土资料无)。

图5 台湾林敬超先生收藏的大玉鹰,高28厘米。
上述这些玉鹰,个个制作精美,每个的造型富都有创意。或展翅,或静伏,或写实,或写意。小的如火柴盒,却把鹰的生态栩棚如生地刻画出来;大的似拳头,更是表现出鹰傲视苍穹的神态。红山文化玉鹰,一般雕工简朴,纹饰随鹰的体形而变化,除了对鹰的头部和羽翅进行恰如其分的雕刻外,很少见到另加的额外装饰,个别的在尾部呈现蛹的形态。玉鹰,除了以浅浮雕的手法刻画鹰的头部五官和尾部的脚以外,就是以瓦沟纹和凸弦纹的结合来突出鹰的羽翅,其他不见复杂的花纹。这种简练的手法反而能把静悄悄地栖息在森林中的鹰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从我们的观察来看,广义上说,这些红山文化玉器可以称为鸟,狭义上说,可以是鹰,更小的范围可以叫“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