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需要金融支持
(2021-11-30 15:04:56)
标签:
财经金融 |
分类: 时事动态 |
俞敏洪自从宣布走向直播界后,在每次直播中也是放飞自我,啥都敢说。在最近的一次直播中,俞敏洪又毫不客气地输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很多国内的企业家都是想赚快钱,能捞一笔是一笔!
二,阿里、腾讯、拼多多等国内互联网巨头只不过是利用了消费者的低级趣味心理来赚钱。
三,国内高科技企业对不起"高科技“三个字。
四,国内企业宁愿花几十亿、几百亿去开发款游戏,也不愿意去开发工业软件、制造件等。
五,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家,遍地都是想赚快钱的。
有个号称高科技的某想公司,竟然有六张牌照做小贷,总体利润竟然超过一半以上。另外据悉,腾讯,360,阿里,美团,滴滴,能叫得出名字的所谓科技公司都在搞?想不通呀,这个是很好赚吗?
有网友说小贷公司就像现金收割机,能不好赚吗?放高利贷是目前中国最赚钱的行业之一。资本家太贪婪了。
看完俞敏洪的分析,有的说的是对的,资本是双面的,有的可以助推实业更好地发展,没有资本助力的实业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正如,近期肖钢在论坛上指出,我们国家制造业金融化的程度是高于世界制造业强国水平的, 并购融资,融资租赁等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实业企业家越来越重视金融,也是企业家战略维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新的发展时期,光靠银行贷款来维计,那是有限的补给,只有不断开拓融资渠道,像北交所的开市也是为了实业更好地资金补给。
当然,做强实业后,再发展金融本身没有错,没有金融的输液,实业想要持续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突出重围,也不太现实。
如果说有了资金的扶持上市了就被归类到赚快钱的那一类,那对所有的企业家来说也有些不公平。宗庆后、任正非、陶华碧都是不上市的企业家,充足的现金流没必要去上市,但是对于一些拥有高科技专利等等的科技型企业来说,没有资金的蓄水池,一切都为零。一句“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家,遍地都是想赚快钱的”这样的话也确实会伤了企业家的心。毕竟还是有一部分企业家是有理想追求的,不是所有的企业家都是心甘情愿被资本裹挟的。
俞敏洪是个有责任心,爱国的企业家,即使企业面临政策上的问题,也不亏待员工,该给的钱都给,不担心资金链断裂,账上资金充足,因为俞敏洪不会像其他企业家做大后就乱投资,他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始终保持账上有钱,还让在一起奋斗多年的老师们转型助农,继续一起拼搏,线下关闭培训后把课桌椅都捐给山区的学校了,还时刻不忘做公益。
其实新东方在2003年非典时期也面临着一次危机,新东方被要求停课退费,挤兑高峰期的时候,一天只能取现50万,这个数字根本无法支付巨额的退费,于是俞敏洪就亲自去找银行领导提高限额,每天几百万的现金拿来退费。
那次差点破产倒闭的危机以后,俞敏洪深深地认识到现金流的重要性,要求账面上必须要有一定的现金,以备不时之需,“如果哪一天新东方不做了,或者倒闭了,公司有足够的钱来退费和支付老师的工资”,之前新东方的旗下分公司的一位CEO也曾发文说公司账面资金充足,可以满足学员退费和支付老师工资、辞退补偿金的需求。而这也是今天俞敏洪能够体面地处理好局面的原因。
俞敏洪作为早年先富起来的一批企业家,确实没有忘记初心,当前虽然有媒体质疑俞敏洪搞直播,但是罗永浩不是靠直播带货还了大部分债务吗?李国庆、张朝阳等企业家大佬现在都在进军直播界。
董明珠在2020年为格力直播数场,直播销售额从23万到65亿,在每场直播中都能做到对格力产品参数如数家珍,解答消费者的相关问题。可以说就品牌贴合度和专业程度来说,就连头部主播或许都无法达到这样1+1远大于2的营销效果。
同样的,我们就能理解雷军为小米直播带货,为什么首秀就能拿下2.1亿的销售额,就也能理解一直高喊为精英人士服务的吴晓波,为什么收了60万的坑位费却只卖了15罐奶粉。
目前,俞敏洪说,将利用新东方和新东方在线两个平台,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成立一个大型的农业平台。“我会和几百位新东方的老师通过直播带货农产品,打造现代农业。”
虽然此时进驻直播行业有点晚了,错过的不仅是前期低价的流量引入门槛,还得面对早已经验丰富,拥有大批拥趸的竞争对手们。没有别具一格的人格魅力或者是接地气的语言风格,很难分到一杯羹。
但是,我认为凭借着俞敏洪刻在骨子里的自信和坚韧,如果找到与自身形象契合度高的细分选品,不断深耕,避开大而全发力小而美会是个不错的选择。比方说直播售卖图书的刘媛媛,虽然受到了出版行业的质疑,但破价发行确实留住了一部分消费者。
从一个行业曾经的佼佼者到另一个行业东山再起,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同样的逻辑还能再获成功。努力适应另一片水域,找到适合的呼吸频率,其中才会有像罗老师一样存活下来的幸运儿。他一定可以做到的。
一,很多国内的企业家都是想赚快钱,能捞一笔是一笔!
二,阿里、腾讯、拼多多等国内互联网巨头只不过是利用了消费者的低级趣味心理来赚钱。
三,国内高科技企业对不起"高科技“三个字。
四,国内企业宁愿花几十亿、几百亿去开发款游戏,也不愿意去开发工业软件、制造件等。
五,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家,遍地都是想赚快钱的。
有个号称高科技的某想公司,竟然有六张牌照做小贷,总体利润竟然超过一半以上。另外据悉,腾讯,360,阿里,美团,滴滴,能叫得出名字的所谓科技公司都在搞?想不通呀,这个是很好赚吗?
有网友说小贷公司就像现金收割机,能不好赚吗?放高利贷是目前中国最赚钱的行业之一。资本家太贪婪了。
看完俞敏洪的分析,有的说的是对的,资本是双面的,有的可以助推实业更好地发展,没有资本助力的实业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正如,近期肖钢在论坛上指出,我们国家制造业金融化的程度是高于世界制造业强国水平的, 并购融资,融资租赁等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实业企业家越来越重视金融,也是企业家战略维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新的发展时期,光靠银行贷款来维计,那是有限的补给,只有不断开拓融资渠道,像北交所的开市也是为了实业更好地资金补给。
当然,做强实业后,再发展金融本身没有错,没有金融的输液,实业想要持续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突出重围,也不太现实。
如果说有了资金的扶持上市了就被归类到赚快钱的那一类,那对所有的企业家来说也有些不公平。宗庆后、任正非、陶华碧都是不上市的企业家,充足的现金流没必要去上市,但是对于一些拥有高科技专利等等的科技型企业来说,没有资金的蓄水池,一切都为零。一句“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家,遍地都是想赚快钱的”这样的话也确实会伤了企业家的心。毕竟还是有一部分企业家是有理想追求的,不是所有的企业家都是心甘情愿被资本裹挟的。
俞敏洪是个有责任心,爱国的企业家,即使企业面临政策上的问题,也不亏待员工,该给的钱都给,不担心资金链断裂,账上资金充足,因为俞敏洪不会像其他企业家做大后就乱投资,他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始终保持账上有钱,还让在一起奋斗多年的老师们转型助农,继续一起拼搏,线下关闭培训后把课桌椅都捐给山区的学校了,还时刻不忘做公益。
其实新东方在2003年非典时期也面临着一次危机,新东方被要求停课退费,挤兑高峰期的时候,一天只能取现50万,这个数字根本无法支付巨额的退费,于是俞敏洪就亲自去找银行领导提高限额,每天几百万的现金拿来退费。
那次差点破产倒闭的危机以后,俞敏洪深深地认识到现金流的重要性,要求账面上必须要有一定的现金,以备不时之需,“如果哪一天新东方不做了,或者倒闭了,公司有足够的钱来退费和支付老师的工资”,之前新东方的旗下分公司的一位CEO也曾发文说公司账面资金充足,可以满足学员退费和支付老师工资、辞退补偿金的需求。而这也是今天俞敏洪能够体面地处理好局面的原因。
俞敏洪作为早年先富起来的一批企业家,确实没有忘记初心,当前虽然有媒体质疑俞敏洪搞直播,但是罗永浩不是靠直播带货还了大部分债务吗?李国庆、张朝阳等企业家大佬现在都在进军直播界。
董明珠在2020年为格力直播数场,直播销售额从23万到65亿,在每场直播中都能做到对格力产品参数如数家珍,解答消费者的相关问题。可以说就品牌贴合度和专业程度来说,就连头部主播或许都无法达到这样1+1远大于2的营销效果。
同样的,我们就能理解雷军为小米直播带货,为什么首秀就能拿下2.1亿的销售额,就也能理解一直高喊为精英人士服务的吴晓波,为什么收了60万的坑位费却只卖了15罐奶粉。
目前,俞敏洪说,将利用新东方和新东方在线两个平台,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成立一个大型的农业平台。“我会和几百位新东方的老师通过直播带货农产品,打造现代农业。”
虽然此时进驻直播行业有点晚了,错过的不仅是前期低价的流量引入门槛,还得面对早已经验丰富,拥有大批拥趸的竞争对手们。没有别具一格的人格魅力或者是接地气的语言风格,很难分到一杯羹。
但是,我认为凭借着俞敏洪刻在骨子里的自信和坚韧,如果找到与自身形象契合度高的细分选品,不断深耕,避开大而全发力小而美会是个不错的选择。比方说直播售卖图书的刘媛媛,虽然受到了出版行业的质疑,但破价发行确实留住了一部分消费者。
从一个行业曾经的佼佼者到另一个行业东山再起,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同样的逻辑还能再获成功。努力适应另一片水域,找到适合的呼吸频率,其中才会有像罗老师一样存活下来的幸运儿。他一定可以做到的。
前一篇:支付扫码新规下路边摊们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