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融学家宏皓教授
金融学家宏皓教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778
  • 关注人气:2,9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宏皓:当下百姓投资十大警示

(2013-05-21 18:25:40)
标签:

百姓

资本运作

私募基金

策略

私募股权基金

财经

分类: 人生五味

黄金暴跌让中国大妈式的投资者损失连连,四大行前几年到现在的理财产品兑现无门又屡遭质疑,投资收藏品泡沫巨大,无从下手,投资房产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投资者连银行都不敢轻易相信的现在,究竟哪里有适合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来选择的保本稳健收益的产品呢?在笔者新书《金融学家给你的七封信》上市之际,给所有中国投资者十大警示,尽可能帮助大家规避风险,利用不同的投资手法,实现每年10%以上的稳健收益。

书中的理财方法已经列举详尽,通过几小时阅读就可以掌握究竟。当下赠给投资者的十大警示,相信是所有投资者拭目以待的,我们不要再做过去“中国式的投资者”,从现在起要做个“专业投资人”:

1、  不再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至少你不会在不知道产品的资金真正投向的情况下变成最后知道亏损真相的人。

2、  可以购买期限不是很长的国债,但是实现不了你年化收益10%以上的目标,这就需要你在资金的配置上使用少部分未来3年内用不上的资金。

3、  不要被新金融衍生品诱惑,因为对于没有接受过金融专业课训练的普通投资者来说都是投机,普通投资者可赔不起。

4、  不要再相信证券公募基金,因为他们的投资能力未见得就比你强。证券基金为什么老是亏,就是因为做庄托。

5、  不要相信你短信上收到的“股票涨停板”、“实力见证”、“内幕消息”等通知你买进任何股票,都是证券私募搞的资金,集中拉一只股票,等你买进时候,就跌了。

6、  不要相信信托基金、特别是房地产信托,巨大的兑付门即将到来。

7、  不要轻易相信某某投资品的未来增值潜力,因为你不是那个领域的研究者,没有判断的标准,对你来说,风险绝对大于收益。

8、  可以买保本保收益的实体企业发行的名为股权实为为债权的私募股权基金,但必须是实体企业发行的,实体企业及企业家用及所有资产承担无限责任,而且还要有完美的持续有现金流的商业模式。如何找到这样的产品,咨询谁?绝不是那些基金公司的电话销售员,他们只是买电话号码卖基金的复读机。我们只能咨询独立的不带有任何机构利益色彩的金融专家。

9、  不能购买第三方理财机构给你推荐的空壳投资公司发行的私募基金,不管他们承诺的收益有多高。他们往往会给你20%甚至以上的年收益,请问做什么实体企业可以利润给投资者20%后还有盈余的?因为空壳投资公司没有风险承担的能力,你的本金没有保障。

10、 不能买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他们会让你血本无归。更不能参与民间高利贷,这都是血本无归的死路。

专家简介:
宏皓:原名:章强。著名金融学家﹑融资专家,北京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政府、上市公司融资顾问,中经产业基金理事会秘书长,央视网财经评论员。

年化收益12.5%的私募股权产品现已发售,认购起点100万,有意愿稳定回报的投资者请电话咨询并将身份证明和资金证明上传至1972924191@qq.com
金融学家宏皓第22部著作——2013年全新力作《金融学家给你的七封信》,于 2013年5月18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了隆重的新书发布会,讲述了新局势下的投资方法,金融学家宏皓用书信的方式向你传授20多年宝贵经验总结出来的投资曲线图, 新形势下,用你的新思维,新准则,只需七天,你就是下一个投资家!并在首届金融创新暨文化产业投资论坛中进行主题演讲《2013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给文化产业指引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中小企业的投融资以及如何转型升级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策略。

金融学家宏皓在 2013年5月18日金融创新暨文化产业投资论坛中演讲视频链接:

http://www.56.com/u72/v_OTE4MjA1ODE.html

http://www.56.com/u42/v_OTE4MjI5Mjc.html

金融学家宏皓教授最新应景课程推荐:《新国五条影响下房地产行业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463号文件下政府融资平台的创新与投融资管理》、《政府资本运作与投融资管理》、《2013宏观经济分析与银行应对》。更多2013年的政府企业必需精品课程请关注宏皓新浪博客置顶博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