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宏皓:如何正确把握利好反弹机会?

(2011-12-01 12:54:27)
标签:

财经

中国

宋体

证券公司

银河证券

存款准备金率

下调

房贷

市场

杂谈

分类: 股市分析

    今天股市的大幅反弹正如昨天我预测的一样:大幅反弹,大盘指数是高开后震荡放量上攻,个股呈现出普涨的格局.同时也证实了我昨晚在搜狐作微博访谈时的判断:昨天的股市暴跌是主力机构提前知道利好消息将要出台而采用了阴险的砸盘扫货手段,还造谣国际板要推出及外资作空中国﹑外资撤离中国的假消息,砸得投资者们在地板价卖出股票,再让投资者们这两天大涨时追涨,让投资者追涨杀跌多赔钱.但是没有逃过我的法眼,所有昨天看过我的博客的投资者都不会上当.现在的问题是主力机构偷袭成功后,投资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实现自己收益的最大化.首先,要明白偷袭玩阴招已经成为当前中国股市机构的法宝,即然是偷袭,股市上涨的持续性都较差,一般是三天左右的上涨,之后就是横盘整理或回调;因此,这次主力机构借利好消息出台前的砸盘扫货后的偷袭反弹,时间也不会太长,投资者应该把握好股市的节奏.同时,当股市反弹来临时总有券商工作人员乘机诱骗投资者,券商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帮投资者代客理财让投资者赔钱的教训要吸取.

券商理财存信任危机

近日,银河证券中山小榄证券营业部原理财经理梁某伪造该公司印章及理财产品合同,以年收益10%30%为诱饵,共骗得15名被害人5048万元。昨日,该案在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近年来接二连三曝光的委托理财丑闻和由此牵扯出的令人触目惊心的委托理财金额,都让券商理财看起来像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层出不穷的券商丑闻正在把证券业拖向深渊。

券商理财产品是垫底资金

以追求绝对收益为导向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已经成为投资者重要的资产配置。但遗憾的是券商集合理财让投资者亏损累累,券商理财从来都没有赚过钱。

信息披露的及时性问题。一些产品在公布其管理报告和托管报告时存在迟到现象,一些产品在信息披露时比监管部门要求或产品合同约定的披露时间晚一两天。另外,在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相关法规中,关于临时报告仅要求券商应及时披露,没有规定具体时限。

对于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投资者最好不要碰,券商理财产品是证券市场机构用来充当股市垫底资金用的,在证券市场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主要是用来充当证券市场的垫底资金,在证券市场80%的资金是要永远在证券市场垫底,如果证券市场没有大量的垫底资金,证券市场就无法正常运转;所以,证券公司的理财产品的设计就是为了当证券市场垫底资金而设计的.投资千万不要证券公司的理财产品,只能赔钱。

研报丑闻频出

1.信任危机升级

目前部分券商研究报告确实大失水准,而且手法雷人,有些券商研报可能还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利益链条。券商研报丑闻频现、乱象横生,强烈推荐的股票却诡异大跌,让深信券商研报专业、可靠、权威的投资者大跌眼镜,不少券商研报正逐渐沦为市场的“反向指标”,信任危机不断升级。不过当下荒唐事件确实在频繁发生,归结起来无外乎:研究报告造假、抄袭、乌龙、外包、挂名以及制造噱头几种类型。

首先是抄袭抄袭这种罪名几乎是所有券商研究员都难以承受的。然而,抄了就是抄了,狡辩也是徒劳。20107月,东兴证券计算机行业研究员王玉泉打破了券商研究报告界积压已久的沉闷,他所涉及的事件便是抄袭,虽然他不愿意承认并极力否认。二是乌龙。乌龙也是券商研究报告的一个死角。乌龙特征最明显的要属银河证券最新的一份报告。 79日,银河证券一份署名为分析师王国平的研究员报告,称攀钢钒钛股价被严重低估。在银河证券发布此份报告的前一个交易日,攀钢钒钛的收盘价格在12元附近。而银河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似乎也有理有据:按盈利能力计算,公司目前每股资源价值高达277.8元;即使参照三大矿山股价/每股资源价值的最小值67.7%的数据,攀钢钒钛的股价目标也将达到188元,未来增长潜力非常值得期待。这份报告在资本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从12元到188元,如此大的涨幅差距惊到了市场。在被媒体曝光如此之高的涨幅后,上市公司也被雷倒了,开始发布公告对券商的调研进行核实。与此同时,银河证券也意识到自己的荒唐,发布公告称算错了。

其次是是造假说起造假,大多数投资者会立刻想到中国宝安的石墨门事件。在中国宝安的石墨门事件中,平安证券、国泰君安证券、湘财证券等券商均因撰写研究报告而卷入风波。造假事件发生后,总要有一方会因研究报告失真而付出代价,研究员在撰写研报时保有良心才是最根本的。另外是挂名与外包研究报告挂名已经是公开的秘密。由于很多研究员从业资格未满,不能独立撰写研究报告,于是便挂他人之名,从事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现在这种现象在券商行业是普遍存在的,很多研究员在没有获得从业资格之前,没有办法独立撰写研究报告,于是就采取挂名或者合作的方式发表研报。

2.谎言背后的利益冲动

券商研报的异化现象源于背后的利益纠葛。研报“雷人”异化,背后有诸多原因。异化原因之一,研究员急功近利,闭门造车杜撰报告,实地调研不足;异化原因之二,研究员在行业之间频繁跳槽,导致对行业的研究不够深入;异化原因之三,券商研报异化背后的冲动力源于背后的利益链条。

在分仓佣金收入的激励下,券商与基金公司之间各取所需,券商卖力推销基金公司新发基金,适当推荐基金公司持有的重仓股,券商则从基金公司中获取分仓收入。在部分券商的内部激励机制上,常以分仓派点来评定分析师的工作成绩。上市公司也是利益链上的重要一环,券商研究员同样不敢得罪他们。公司若有融资行为或者发行债券等相关工作,自然会选择关系密切的券商。个别券商借发布研究报告在自营盘上牟利的行为更为恶劣。分析人士指出,作为集投顾与投资业务于一身的券商,其研究部门与自营部门之间的合谋操纵行为,亟待引起监管部门重视。

不当利益机制的基础

证券公司不当的利益机制导致了公司内部控制人的不当利益,捞钱、送钱、花钱、分钱,必然的结果是证券公司的亏损和生存危机。为什么要将问题归咎于证券公司的不当利益机制?最简单不过的回答就是,如果证券公司是“老总们”的证券公司,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不当利益,就不需要付出这么惨痛的代价。

证券公司大部分是国有资本,这些钱是国家出的,在国有股东的账面上以投资成本得到反映。证券公司的亏损往往只反映在证券公司的账面上,而通常不反映在股东的账上。所以股东对券商的亏损经营不会真正关注和着急。大券商管理层多是行政任命,证券公司的管理层对任命他们的行政权力负责,不对股东负责。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处于没有人管、没有人约束的状态。由于股东和行政监管不力,再加上来自市场的竞争约束不强,结果就是证券公司会因为治理结构和道德风险而招致累累亏损。另一方面,证券公司的垄断经营阻止了来自外部的竞争和淘汰压力,因此,即使在公司严重亏损的时候,老总们仍然可以关起门来捞取不当利益。证券公司的垄断经营,保障了内部控制人的不当利益的资源来源,即使亏损累累,最终还是由政府埋单。有了退路,个人又不被追究责任,因此证券公司就不怕亏钱,公司领导也就能捞就捞,能分就分,能花就花。

国有证券公司如此,民营证券公司又如何?民营资本逐利性质更突出,如果约束不好,资本的掠夺性质会表现得淋漓尽致。民营资本只要有机会就会利用自己的控股地位,借助证券公司作为自己的融资平台,获取非法利益。当初将一些有经营困难的问题券商向民营资本开放,一厢情愿地想让民营资本背券商的包袱。殊不知,民营资本作为新的控股股东投入了几个亿,无法通过合规经营收回投资,就只能急功近利,让券商的包袱更重,窟窿更大更深,在这个过程中捞回自己的投入,并获取非法利益。

所以,投资者财富增值的上策是自己管理自己的财富,找到真正的投资专家,在投资专家的指导下投资才是财富增值的唯一办法.很多券商﹑基金﹑银行﹑保险﹑国外金融机构等等理财只能越理越少,投资者需慎之又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