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出贾府盛况空前的序幕——《红楼梦》第十三回赏析

(2010-07-11 20:09:30)
标签:

丧仪

回目

宁国府

协理

凤姐

贾府

杂谈

分类: 文学艺术--散文

一出贾府盛况空前的序幕

——《红楼梦》脂批第十三回赏析

 文·徐银才

脂砚斋回前总批:“此回可卿梦阿凤,盖作者大有深意存焉。可惜生不逢时,奈何奈何!然必写出自可卿之意也,则又有他意寓焉。”
   回前总批强调,“可卿梦阿凤,盖作者大有深意”。有何深意?不解。我则认为,曹雪芹的深意旨在拉开“一出贾府盛况空前的序幕。”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本回是虚写秦氏托梦这一情节场面,而实写秦氏丧仪和凤姐协理宁府这两个情节场面。这样一虚一实的描写手法,正是应了曹雪芹想通过此,来极写贾府盛时的光景。

首先从秦氏托梦这个情节场面来分析,曹雪芹是以虚写的形式,从表面上看竟是一些似是而非之事,实质上,曹雪芹已经说出了想说而又不敢直面人生的东西。秦氏托梦,也是本回中最先出现的情节场面。实际上,我认为,这正是表达了曹雪芹本人对于现实人生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概括为,曹雪芹所具有的那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否极泰来。”否、泰:《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尽头。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反之,事物的发展就会向逆境转化。如白居易《遣怀》诗:“乐往必悲生,泰来犹否极。”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曹雪芹在本回中所描述的:荣辱自古周而复始,非人力所能保常。任你赫赫扬扬的百年望族,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永保无虞”,因而须“早为后虑”。“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以为日后败落之退步。换言之,即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日后祭祀供给之费。这里,重要的不在于曹雪芹提出的这一具体治家之策是否高明,而在于曹雪芹通过自已家族的经历,对封建贵族阶级的永世长存提出了深刻的怀疑,表现了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卓越的胆识。这对于那些思想迂腐,认为世界是静止的,不是运动的,且深信“兆年不易”之类神话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贴清醒剂。

从艺术角度上讲,秦氏托梦这一情节的描写也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不可多得的可取之处。如写凤姐“入梦”:“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熏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平儿已睡熟了。凤姐方觉星眼微蒙,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婶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

又如写凤姐的“出梦”:“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二门上传事云牌连叩四下,将凤姐惊醒。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入梦和出梦,前后有呼应,上下衔接也十分巧妙,不露痕迹,且写得入情入理,令读者百读不厌。尤其是俗语的运用更是一绝,短短一段文字,曹雪芹一连用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 盛筵必散”等俗语,颇为精彩,在全文中显得非常贴切、自然,对表达整部《红楼梦》的思想均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次从秦氏丧仪这个情节场面来分析,在本回中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认为,曹雪芹是以写实的方式,描述了这一情节场面,其目的主要在于极写贾府盛时的光景,因此,曹雪芹在本回中着意采用了“铺成”的艺术手法,详尽描写了大量的丧仪安排和细节,凸显了一个“大家丧事”之气概。对此,足以看出曹雪芹下笔是多么有力。

下面可从三个层面作些分析:第一层面本回写了秦氏刚死之后恣意奢华的丧仪安排,其中包括了贾珍着意要寻一副好棺板和为丧礼上风光些给贾蓉捐前程诸事,见下文描述:“贾珍见父亲不管,亦发恣意奢华。看板时,几副杉木板皆不中用。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罢了。’贾珍听了,喜之不尽,即命人抬来。”为丧礼上风光,贾珍还执意为贾蓉捐了个前程,花钱买了个龙禁尉官职。

第二层面重点写了五七正五日的丧仪活动以及出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见下面两段文字的描述:五七正五日那天,忠靖侯史鼎的夫人来了,王夫人、邢夫人、凤姐等迎入上房,又见锦乡侯、川宁侯、寿山伯三家祭礼摆在灵前。少时,三人下轿,贾政等忙接上大厅。如此亲朋你来找去,也不能胜数。”

第三层面主要写了一路上宁府大殡的浩荡声势和铁槛寺接灵情况。 “只这四十九日,宁国府街上一条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去官来。”“贾珍命贾蓉次日换了吉服,领凭回来。灵前供用执事等物,俱按五品职例。灵牌疏上皆写‘天朝诰授贾门秦氏恭人之灵位’。会芳园临街大门洞开,旋在两边起了鼓乐厅,两班青衣按时奏乐,一对对执事摆的刀斩斧齐。更有两面朱红销金大字牌对竖在门外,上面大书:‘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对面高起着宣坛,僧道对坛榜文,榜上大书:‘世袭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御前侍卫龙禁尉贾门秦氏恭人之丧。四十九日消灾洗业平安水陆道场’等语,亦不消繁记。”

分析上述三个层面,可见头绪汾繁,剪裁得当,通过它写出了一个贵族大家盛时的气派和光景。

整个丧事活动很多是以叙述交代的笔墨写的,文学性强,描写生动,文笔十分传神,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渲染环境氛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为寻一副好棺木,贾珍与薛蟠的一段对话,为丧礼上风光些贾珍与掌宫内监戴权的一段对话。以及风姐哭灵的一段描写,都称得上是精彩的传神之笔。即使是一些叙事性笔墨,也写得极好的。如写凤姐那些日子的忙乱,只用了“刚到了宁府,荣府的人又跟到宁府;既回到荣府,宁府的人又找到荣府”数语,可谓描写殆尽。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第三从协理宁府这个情节场面来分析,秦可卿死后,赶巧尤氏偏又病倒,贾珍愁府里无人照管,恳请王夫人让风姐过来帮忙料理一个月。读者在前回看到王熙凤的奉迎、高傲、残忍、狡诈的性格侧面,本回书则让我们领略她杀伐决断的能力。

“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的王熙风,如果她没有才干,就不敢揽事,也不敢卖弄。俗话说“没有金钢钻就别揽这个磁器活”,王熙风在荣府掌权多年,她有这个“金钢钻”,也因此,她没有正式走马上任前,便看出宁府的五种弊端: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责,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伴不仅是宁国府中风俗,而且是一切贵族大家的弊病,风姐迅速抓住了问题的症结,可见其在治家方面的才能与见识。

在艺术描写上,上述情节内也不乏精彩之笔。如王熙凤协理宁府前后的一段叙述:“王夫人心中怕的是凤姐未经过丧事,怕他料理不清,惹人耻笑。今见贾珍苦苦的说到这步田地,心中已活了几分,却又眼看着凤姐出神。”这一“出神”,用的颇为传奇。紧接“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虽然当家妥当,也因未办过婚丧大事,恐人还不伏,巴不得遇见这事。今见贾珍如此一来,他心中早已欢喜。先见王夫人不允,后见贾珍说的情真,王夫人有活动之意,便向王夫人道:‘大哥哥说的这么恳切,太太就依了罢。’王夫人悄悄的道:‘你可能么?’凤姐道:‘有什么不能的。外面的大事已经大哥哥料理清了,不过是里头照管照管,便是我有不知道的,问问太太就是了。”可见王夫人的悄言,凤姐即刻响应。

第四从诗词韵文来分析,本回出现两首诗联,第一首是在本回第五自然段,秦氏梦中的赠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秦可卿死后,托梦与王熙风,劝她为贾府不可避免的衰败预作打算,这预示在全书中已陆续出现数次(《好了歌注》、《红楼梦曲·飞鸟各投林》等),此处借秦可卿托梦再作预示,且已具体暗示了贾府事败的确切时间,曹雪芹这样写是有深意的,本回中的秦氏之死,正是小说中写贾府发生的第一件对内外都有影响的大事,而成为她致死的真正“病”因,即发生在宁国府的许多丑事,连家仆焦大都一清二楚了,要想瞒住旁人耳目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秦氏丧生于丑事败露,在进入《红楼梦》时曹雪芹已几经删减,这里不作理论,但就这首诗句而言,从字面上看,“三春”的意思有多种解释,最常见的一种解释就是“三度逢春”,也就是“三年好日子”的意思。“三春争及初春景”,就是说三年的好日子里,唯有头一年最好,后来是一年不如一年。“勘破三春景不长”,则是说看破了好日子也就是短暂的三年。“三春过后诸芳尽”,更明明白白地指出,三年的好日子过完后便有大难临头,不仅所有美丽的女性都会失掉幸福陷入惨境,而且贾府所有的生灵也都会“家亡人散各奔腾”,“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另一种解释“三春”特指三个“季节”,一年有四季,三季过后即为冬,冬季花自然要凋零。这些无论怎么解释,它都预示贾府“盛筵必散”,更显示了贾府之败的必然性。

第二首诗句: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金紫”是指佩金饰穿紫袍者,指高官显爵的男子。《红楼梦》所写的贾府这一贵族大家庭,在某种意义上是整个封建宗法制统治社会的缩影,因为两者十分相似,只是大小不同而已。曹雪芹往往也有意识地以小寓大,借题发挥。这一联是明确地将“齐家”与“治国”联系在一起而加以议论的。所以像王熙凤或者还有后来实行“兴利除弊”、将大观园的管理改用承包制办法的探春,都不宜当作单纯的贵族大家庭的管家妇来看待,她们是政治色彩很浓的人物,也就是这里说的“裙钗合一二”。

结语:第十三回争议很多,有人说它很怪,很短。为什么会很短呢?它被有意识地删去了大量情节。脂砚斋的批语就有很明确的说明。脂砚斋的批语说“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一回原来的回目叫“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说明曹雪芹对回目是很重视的。脂砚斋让他改,他就把这个回目改掉了。还有人说:现在的回目是不通的,叫“秦可卿死封龙禁尉”。这是说不通的,龙禁尉就是皇帝的卫军,皇帝龙座前的侍卫都得是男性。小说里说得很清楚,因为贾蓉是黉门生,没有什么头衔,为了丧事上风光,贾珍就使银子买了一个头衔,这个头衔就是龙禁尉,这个龙禁尉是给贾蓉买的。怎么能说“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呢,根本不通。这就说明他故意让它不通,让你一看就一机灵,懂得他的苦心。我对此则不是这么认为,就回目而言,上半回就有两层含义,一是秦可卿死后,为丧事光彩贾珍用钱为其子购买了一个龙禁尉的官衔;二是表面上贾珍为其子封官,实为死后的儿媳秦可卿封官。也许这里面多少具有曹雪芹主观意向。关于这个问题我不想展开深谈,在这里我只是感到,经曹雪芹改后的第十三回,是他的伟大和成功之举。否则就不会成为今天令读者百读不厌的《红楼梦》。对此,我只是不赞同索引派的秦学观对本回所作的不着边际的探秘,但我不反对,因为这毕竟是学术问题,这些暂且不论。

还是说说本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是王熙凤和秦可卿的生死联盟。凤姐和秦可卿本是《风月宝鉴》中的风月人物,她们的主要风月故事是被删除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和王熙凤毒设相思局故事的前身。进入《红楼梦》后,曹雪芹对这两个人物的构思和定位发生变化。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荡妇,采用虚写的手法;王熙凤成为英风俊骨的女强人,采用实写。两人分道扬镳的标志性“建筑”是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