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一艺评】金熙长先生“书法美学思想”初探

分类: 金繁荣原创之旅 |
金熙长先生“书法美学思想”初探
文\余一
近来在手机《视频号·金龙书法美学》中,一连关注其很多期,其中谈及“书法与雕塑、书法与吟唱、书法与《梁祝》、不而与真阳笔法、书法与……等”这些我闻所未闻的理论,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虽然做“诗词评论”与“书画评论”多年,基础的美学理论及中外艺术大家的《谈艺录》也读过不少,但金熙长先生的新颖观点,让我眼前一亮,有些提法也震古烁今,觉得有必要去仙境一般的五桂山寻访这个“神秘而传奇”的当代隐士书法大家、著名的书法美学教育家金龙(字熙长)先生,还有一点就是圆我20多年来的“金龙情结”。
几天来,多次座谈,通过走近熙长先生,近距离感受先生的隐士之风、高士之德还有书法的现场观摩,在先生的耳提面授与不断地启发下,我终于领悟到其书法美学的博大精深与沾溉到些许书法技法的精要。
要真正探秘到金熙长先生的“真阳书法精髓”,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以书立德,以笔润身
安得胸如海样宽,了无人事着悲欢。
水天极目无穷境,不染尘埃不起澜。
退隐江湖20余年,熙长先生归来仍是少年。人生阅历是一部大书,放下我执很难,想得通透可贵。
熙长先生出生在书香门第,少时聪颖,喜味贤书,严格的家教与家风,塑造出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品德。他不论在什么领域工作,都以读书、求艺作为最大乐趣。
多年研习家学文化,好德劝善,是熙长先生一贯坚持并付诸书法实践,是个真正“知行合一”的人。
十多年前,金熙长先生就在南京、珠海、中山、深圳、嘉兴、台州、临海、上海等地举办了《以书立德、以笔润身——常福居士书法作品全国巡展》,引起书法界的高度关注与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以书立德、以笔润身,正是他高尚的品行与高洁的志向,才使他的书风湛亮而幽深高简,有静穆之气,无驰骋之象,中和冲逸,似柳浪闻莺,舞动春风。
行笔至此,刚好遇到小区一按摩师来给熙长先生服务,该师傅不但是免费服务,而且为熙长先生送来一面锦旗,以昭其德行馨远,多年来义务为小区书法爱好者授课,感动邻里左右。
二、心无旁骛,博艺贯通
多年来,熙长先生借鉴舞蹈、雕塑、音乐、吟唱、老家的戏曲、古琴、竹箫等姊妹艺术,从中感受其与书法的节奏、旋律、轻重缓急。
熙长先生说,雕塑就是线条,一座山、一座佛,那是大刀阔斧、朴拙之美的神化,而一把椅子、一个明式家具,那是江南丝竹的空灵之美,书法也是如此。
不求讨好、不取媚流行,率性而为谓之“真”;雄强伟岸、山河吞咽,气度超拔谓之“阳”,此乃熙长先生多年来从道家古碑古帖中,悟出的“真阳笔法”。
这是修行人长年炼气修道、出碑入帖,师古化古,中和冲逸,有仙风而显静穆之气,笔笔湛明而循迹出处,瘦硬处而涵道骨之神采;其作品无夸张、巧媚之做作;气韵生动、幽深高简,变幻莫测,出人意料之外。
花下独酌、樽前买醉,琴韵悠扬、茶禅入道,这是隐士风流,熙长先生将得更多的劝善与书法教育并举,沉潜自己,铸就一种独特的高古之风。
三、佛道兼修,涵养传统
纵观古往今来的大书法家,不论是苏黄还是赵董,这些卓有成就的人物都是佛道双修与有着深厚的华夏文化、国学传统。当今书坛,有人可以写出线条优雅、造型完美的书法,但由于传统文化功底缺失,诗词、音乐、佛学、道学、医学等没有涉及,这方面的涵养不足,直接导致其作品的单薄与贫瘠。这也是当前书坛的乱象与浮躁之气,大家盲目一轰而动的后果。
怎样从民间与古籍中汲取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怎样做到文化与佛道的潜心而修?这是考验一个人的见识与底气、心力与实践的重点。
对于“有”与“无”,熙长先生说拿起桌上的杯子放到一个大碗后,指出一个的眼界与胸怀,是他认识“真空妙有”与“虚怀纳物”之间的辩证关系,书法之美也是这个道理。
熙长先生付诸行动,而且事业巅峰之际全身裸退,隐居山林十余载,前往江西龙虎山、宜春仰山寺等地,访名士仙道,同修心法与义理,并把获取的感悟运用到书法的实践中,修炼成一位“当代知行合一”的“真隐士”。
用儒家入世精神进取拓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用佛家精进的意志看淡世俗;用道家修仙的思想解厄透脱,一切的修为就是超脱尘世的纠缠、廓清人生的迷雾、解脱人世的困顿,守望心性的纯美与坚毅,永葆内心的静水深流。
静能生慧、慧必能悟,“书道随心皆净土,闭门无欲即是深山”,这是我读《问道》一书,寻访当代隐士之《金熙长篇:生命源头的清凉智慧》的切身体会。
四、碑帖结合,以臻化境
与熙长老师交谈,一起整理数十年书写出堆叠如山的书作时,熙长先生一一介绍道:“这都是自己隐居中山所临的几百个古代碑帖,其中用力最多、研究最深入的是《毛公鼎》、《瘗鹤铭》与《许长史碑》,而几百个汉碑几乎每个都通临几十遍。不懂篆籀,不知用笔,更不要说写行草书。”
这时,熙长先生又拿出一组草书与碑体正楷的对联说道:“我不仅仅是通临,还要分析每一个字在不同碑里的用笔、构造、风格,一个字在不同的碑里,有不同的结构与造型,这些均要一一梳理与归纳、总结,有的人学碑是碑、学帖是帖,不知道如何演化,一幅作品中,要将所临的古人的东西恰到好处地运化到自己的创作中,才是真正的学通了书法。”
是的,观其近来作品,均是碑帖互化的结果,当几百个碑的字体与笔法谙熟于胸,用篆籀笔意与帖的雅致结合,就可“何方可化身千亿,碑帖有光见熙长。”
就一个碑体书刻,由于年代的久远和拓本的变迁,现在印行的书法碑帖,都有许多版本与不足,有的是后人修改,难睹古人书丹时的全貌,熙长老师这么多年通过购买最佳的出版社作品(比如日本二玄社与雅昌的),有的为了得到最细致传神的版本,出入拍卖行,与拍卖公司及藏家讨要原迹,花重金购入,或找到一手作品自己拍摄带回扩大图版,进行对比研究,其中的巨大付出,可想而知,这也是许多专业书法家难以企及的。
对于碑帖的图版,熙长先生有自己的心得与研究发现,这些研究成果将在《金熙长书法教材及字帖系列》中呈现,这就是广大书法研习者与爱好者所翘首盼望的。
五、自编教材,拨乱反正
自2002年起,熙长先生退出商海闭关隐居,研习书法著书立说,2011年后隐居广东中山,创建五福书院收徒传学授艺,其门人弟子遍布海内外,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清华北大、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许多优秀的学生将书法与其他专业结合,独挡一面,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面对当今书法界的种种乱象与“假大空的大师”泛滥,粗俗、狂怪、野狐禅作品甚嚣尘上,男孩子“伪娘”与柔媚成风,熙长先生忧心如焚,他很想登高一呼,廓清晦气万里埃。
传承书法必须从幼儿开始接受熏陶,主张《写“大字”,立大志》,否定目前培训机构推出的中小白云毛笔,提倡一开始就抓长峰大笔写大字。
先生主张:学书先做人,以端严奇宕的结体,以雄浑厚重为第一、用笔以高简古朴为第一,结字以端严奇宕为第一,需要内外兼修,兼具阴阳、表里如一。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语言以简重真切为第一。”
当代学生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深沉厚重、胸怀大志,树立正确的三观,从学术规划而制定正确的人生规划,不得不说熙长先生的这个崭新的理论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茅塞顿开。
深沉厚重是一等资质,聪明伶俐是二等资质,能言善辨是三等资质,故以雄浑大气的汉魏摩崖书风,来培养孩子的广博胸怀,以高简古朴的用笔来刻画真淳朴实的性情,来陶冶并激发孩子们书法临习的传统与创新思维。
上世纪80年代就在中山大学、深圳大学、香港等地普及与讲授书法艺术,熙长先生积累了深厚的书法教育理念与技法,如今,一个更大的宏愿在他心里酝酿,也就是《金熙长书法教材及字帖系列》正紧锣密鼓的编撰与运作之中,这套教材的诞生与出版,必将颠覆传统教材里陈陈相因的观念与技法,她将促进国内书法界与海外华人圈对书法技法、书法教育和书法美学理论一次全新的改革。
《金熙长书法教材及字帖系列》并不是普通的书法产品,她更注重培养学生宽博的胸怀、励志的楷模、爱国的情怀,它正是培养青少年成为我们新一代大师、新一代的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等国家栋梁之才的摇篮。
【诗三首】著名书法家、华人杰出代表、劝善志士、本家金熙长老师印象
诗/金繁荣(余一)
其一
仙风道骨真阳逸,妙悟恒沙玄鉴涤。
明善存身书道弘,湛然俗世守心寂。
其二
慧心慈素养精神,磅礴琴音晤大千。
兰竹松柏风骨在,三清真昧寄仙翩。
其三
大拙深时见真朴,万流臻化乃守素。
中锋运笔平淡出,灵性循来志可抒。
1、赠本家仁兄金熙长老师隐居五桂山双修
以书契道亦修仙,就市大隐心自闲。
释道禅身原筋法,崆峒更在五桂山。
2.观本家金熙长老师“视频号”讲述书法之妙
其一
道骨仙风晖福寺,快然优楷惠行书。
艺增天德真滋味,益讲贤经得妙如。
其二
笔底静澄写大王,鸿蒙初劈现锋芒。
线条微妙显方正,乃悟学书法度堂。
其三
松而不散写广武,趣味天真见高古。
大巧如拙书三昧,且听熙长论书初。
3、读仁兄临习好大王碑讲解
方方正正好大王,惚惚慌慌亦人生。
书道或同音乐协,线条点画别有情。
*4、庆元旦以祝
孬随流年转好运,宜遣嘉怀祝新岁。
金兄百期真学问,洗心澡雪来涤秽。
5、题仁兄书法讲演
温文尔雅助熙长,大道于书解其囊。
家训闲来藏笔意,嘉言仁德得心觞。
6、听视频号后
笔墨深时存道义,传家唯有率真如。
做人求学行其正,舍得之间悟静虚。
7、金熙长先生写福字
五福临门紫气来,吉祥止止万家台。
寓意深深心象在,且听暖语新解开。
8、为金熙长老师新春书联而作
家风古训携来珍,大雅清新脱俗尘。
亦讲亦范书佳句,喜联一贴焕今春。
9、题熙长老师谈小楷艺术
楷则有方法高古,簪花美女入俗流。
阴阳可辩容千态,无尽藏心汇真稠。
10、熙长老师谈小楷之楷(二)
胸罗诸体笔笔奇,变化多方楷法希。
高古应从何处出,原来多读多临碑。
11、题熙长老师谈小楷之三
笔画写来巧而拙,负阴抱阳阳抱阴。
学书悟道妙真如,一字一画太极因。
12、熙长老师作小楷之四
以意作书笔法遒,中和为道净澄酬。
澹虚入定清云鹤,居士逸趣与理逑。
余一,原名金繁荣,一道诗兿社总策划、总社长;1972年12月2日生于江西余江,字简瀛、斋号:索盦、拾乐园、寿研斋、鹤斋;网名有余一、余一先生、八全余一、蘭一娓、曲砆、及八全君、八全逸客、畈溪客等。本人自幼酷爱书画篆刻、受外公金有堂公的民间书法启蒙,又受教于福建著名书法家范宗栋、鹰潭姬佐秋、古文专家徐进诸先生,业事大进。
现为深圳某书院副院长,龑文化传媒文化策划、深圳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鹰潭市书协会员,中华华夏诗词协会理事,原鹰潭诗社会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余江诗社理事等;
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书法篆刻大赛获奖,诗作入选多种报刊、杂志、诗集并开专栏;著有《现代长生经1200首》《鹤斋钝吟99版》、《余一小语叄辑》、《知向何方》、《余一启示录四册》、长篇小说《虹蚀》及《情感系列中篇小说·爱的绝版·散文集》等数种,诗作达5500余首,出版文字达四十五万左右;
近五年来,通过微刊平台,为海内外380多位(人次)诗词家、小说、散文家、各类艺术家进行艺术评论,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编辑网文、博文达860万字,有书法作品被省部、市区、乃至国家领导人、英国、日本、韩国、美、德、荷兰、澳洲、北欧等国际友人收购、收藏。
本人与上海格律诗社社长黄汉江先生一道编辑《上海滩诗叶》,入选全球华人艺术家与诗词作家3780余人,共八万余首诗词及诗词理论论文,荣获2016年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全球最大最多诗人参与的单部诗集”;
2020年,余一主笔,写作《中国乡村厕所革命》一书,由中国建材出版社出版,成为该领域的科普读物,用于指导乡村厕所革命的实践。
2022年8月,责任编辑江西青年国学导师,独立学者风一先生最新专著《致慧一百讲》,由中国艺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