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苏区,李德为什么失败?

标签:
杂谈营销 |
分类: 营销管理 |
今天翻阅工作笔记,看到2018年6月,给北京一家企业做咨询时的和王总对话,王总是个军迷,根据他这个特点,我也针对性的和他聊了一些企业管理的问题,现在整理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聊到中央苏区的李德,这个人不简单,理论水平很高。教科书上说是大纵深作战理论和指令性指挥。
王总说起这个,滔滔不绝。很多细节问题了如指掌。所谓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就是强调要集中兵力主动进攻,快速突破敌人防线并取得胜利,也被称为闪击战理论。
我一边听王总说,一边思索如何破局!李德的事我比他清楚,但人家是老板,不能反对,只能顺着说。
我这样给王总总结:
李德的理论主要有几点:
一是主动进攻。这个和德国所处环境有关系!
李德到苏区后推行的御敌于国门之外,分数路去进攻敌占领的城市,便是这一理论的翻版。
二是分兵作战。当时中央苏区可以说四面受敌,分兵作战似乎也有道理!
三是直击要害,摧毁敌人的防御!
四是攻战大城市。至少苏联就是这样干的!
五是强调机动灵活。
王总听完后频频点头,但是,他补充说,李德完全忽视了中央苏区的实际情况。我们机动不行,没有重武器,无法攻占大城市。当时,我们占据地利优势,诱敌深入更好,而不是打防御战。
我听王总说了半个小时,频频点头称是。
最后,王总总结说,李德的理论没有错,错在使用的时间。如果建国以后,他的理论就非常正确。但是,那个时期不行。
果然,李德的指挥给红军带来灭顶之灾!
说到这里,王总似乎想到了什么!
他对我说,企业的情况和中央苏区差不多,现在也有李德要把一些东西搬到企业里来!
我听到王总这么说,笑了一笑,对于这个说法表示赞赏。
企业当中,某些决策者的指导性指挥也叫任务式指挥,这个词不是我发明的,事是德国军事家毛奇提出来的。他认为,工业化时代,作战地域空前广阔,战场情况迅速多变,高级指挥官难以准确把握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毛奇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变化,他指出,即使最有才干的统帅和指挥官,除了能判断首次遭遇战之外,都难以预料战争的每一步进程和把握作战中的每个细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思路与方法!明明知道这个城市无法攻陷,却仍要士兵去攻陷,结果只能是兵败身死!
企业和这个非常相似,你的策略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是不是随时调整,决定着你能走多元。
聊完李德的故事,王总鼓掌大笑!
前一篇:你是老板,会雇佣现在的自己吗?
后一篇:社区团购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