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 木:《永新祠堂·概述》(初稿)摘录(一)

(2018-01-01 18:37:45)
标签:

古文化

祠堂

永新

祖先

分类: 研而一得
《永新祠堂·概述》(初稿)摘录(一)
文/五 木

  编者按:《永新祠堂》是作者和他们自发自费的祠堂调查团队历时四年,足迹遍及全县23个乡镇才完成的写实性著作,共3卷8章,480多页(16开),40余万字,几百幅照片(图片),几十张表格,记录了唐至清代迁入永新的118个姓氏分衍在永新的主要村落简况和所建的保存至今的2045幢祠堂(含礼堂),2007年底基本完成初稿,准备于2018年付梓。现将其《概述》(初稿)的一部分摘录于后,以飨诸君,希望能得到宝贵的修改意见。
http://s1/mw690/001uqNwwzy7h2qBzCkE90&690木:《永新祠堂·概述》(初稿)摘录(一)" TITLE="五 木:《永新祠堂·概述》(初稿)摘录(一)" />
  永新的祠堂,从文字和实体考证,始建于南宋,盛于明清和当代。
  自唐至清代,始迁永新的118个姓氏族人,到现在,大多数兴建了各自的祠堂。据调查,始建时间较早、使用时间较长、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重建或修复后,至今保护完好的祠堂有 530余幢。
  其中最早的当数始建于南宋的3幢祠堂,即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至绍熙元年(1151—1190)期间、由朱熹题写堂名“一山”、杨万里作《一山堂记》、位于石桥镇一山村的夏阳汤氏一山堂,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宋理宗下诏始建的在中乡在中村龙氏宗祠·忠勤堂、始建于南宋末年(咸淳三年至景炎三年,即1265—1278年)的高市乡樟木山村西汀陈氏大祠·德星堂。
  其次是始建于元朝的2幢祠堂,即始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的位于澧田镇南城村的龙氏大祠·种德堂,始建于元大德四年(1300)前后的龙源口镇黄淇龙氏宗祠·光裕堂。
http://s10/bmiddle/001uqNwwzy7h2qZwb3Pa9&690木:《永新祠堂·概述》(初稿)摘录(一)" TITLE="五 木:《永新祠堂·概述》(初稿)摘录(一)" />

  再次是始建于明朝的50余幢祠堂: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9)的位于埠前镇三门村的刘氏中村始祖思望翁祠· 后隆堂、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至正统五年(1385—1440)期间的位于龙源口镇青泉村的鹅田龙氏大祠·敬德堂、始建于明永乐初年(1403)的位于象形乡象形村的贺氏总祠·庆禧堂、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的高溪乡下雨村泉边段氏兴仁公祠· 孝思堂、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高溪乡高溪村蔡氏宗祠·忠惠堂、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的埠前镇汶水村刘氏二房宗祠·怡愉堂、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346—1450)的芦溪乡炎村石泉刘氏大祠·敬爱堂、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的埠前镇仰山村桂山刘氏大祠·崇恩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的莲洲乡钱溪村文氏大宗祠·景德堂、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的石桥镇樟梘村刘氏家庙·本初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的高溪乡石市村汪氏宗祠·惇叙堂、芦溪乡南阜村田南左氏大祠·惇庸堂、始建于明嘉靖乙未年(1535)的怀忠镇左坊村左氏大祠·三邑祠(堂)、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的在中乡在中村斜陂龙氏宗祠·敦睦堂、建于明嘉靖庚戌年(1573)的龙源口镇白口村尹氏二贤家祠·永锡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的烟阁乡烟阁村樊氏垲公祠·贵和堂、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的文竹镇东路村东里汪氏四房祠·亲贤堂、始建于明末(1642—1644)的象形乡高田村礼塘的谢氏礼塘祠·统绪堂,始建于明朝、具体时间不详的有:在中乡宏居村濠溪彭氏宗祠·秩叙堂、澧田镇枧田村李氏三房祠·观德堂、沙市镇沙市村陈氏大祠·德星堂、怀忠镇莲坊村林氏宗祠·桂根堂、莲坊村汪氏宗祠·极清堂、芦溪乡合东村左氏宗祠·惇叙堂、古竹村唐氏宗祠·聚顺堂等等。
http://s1/mw690/001uqNwwzy7h2qFUili00&690木:《永新祠堂·概述》(初稿)摘录(一)" TITLE="五 木:《永新祠堂·概述》(初稿)摘录(一)" />
  
  建于清朝的祠堂保存完好的比较多,约400余幢。如: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3)的禾川镇西胜村三里塘水窗刘先生祠·惇伦堂、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的怀忠镇茶源村厚溪)刘氏宗祠·继承堂、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72)的高溪乡鄱阳村鄱阳萧氏总祠·树德堂、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的在中乡排形村贺氏宗祠·余庆堂、建于清中期(1770—1780)的石桥镇合光村睦塘戴氏长房祠·善庆堂、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的象形乡花溪村花溪刘氏宗祠· 肇庆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6)的莲洲乡双湖村双溪胡氏大祠·敦伦堂、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的禾川镇东里村东里颜氏大宗祠·叙伦堂等等,其它的祠堂,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http://s7/mw690/001uqNwwzy7h2qI96Jw56&690木:《永新祠堂·概述》(初稿)摘录(一)" TITLE="五 木:《永新祠堂·概述》(初稿)摘录(一)" />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龙源口青泉村王舍的“王舍亲谊祠·萃和堂”。王舍有将近20个姓氏,村民和睦相处,村风文明淳朴。清乾隆二十年(1755),各姓村民集资兴建祠堂,取名“亲谊祠”“萃和堂”,显示了各姓氏族人聚居于一村,亲密和睦,团结互助,情谊永存,世代友好之意,开创了不同姓氏族人聚居在一村而建祠堂之先河,创造和睦相处的生存空间,达到亲如一族、亲如一家、共同发展的境界。
  永新的祠堂,建于民国期间(1912—1949)的较少,而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较多。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兴建或改建、拆旧重建祠堂,或兴建礼堂,是永新祠堂建筑史上兴建或改建、重建祠堂,或兴建礼堂数量最多的时期。
  在一些自然村落,原有的旧祠保存完好,又辟新址建新祠堂或礼堂;有的村落因旧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而拆除,在原址重建新祠,仍用原堂名或改名为礼堂;原来没有祠堂的村庄现在大多数兴建了祠堂或礼堂,但厅内仍然悬挂着堂名牌匾;有的既称宗祠,也称礼堂;有的村落的祠堂较小,或称为“祠”,或称为“堂”,这些祠堂或礼堂的命名都寓以表达敬宗慕祖、饮水思源、团结和睦之意,所以本书干脆把这些或称“祠堂”、或称“礼堂”、或称“祠”、或称“堂”的公共建筑实体,归纳在一起,统称为“祠堂”。
http://s16/mw690/001uqNwwzy7h2qKdeQD2f&690木:《永新祠堂·概述》(初稿)摘录(一)" TITLE="五 木:《永新祠堂·概述》(初稿)摘录(一)" />
   据2017年调查统计,截止年底,永新全县23个乡镇,2个场,238个行政村,24个社区(居委会)共有祠堂(含礼堂)2045幢。这些祠堂的占地面积大小不一,造型各异。其中建于或重建或修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至今保存完好的祠堂,占地面积最大的当属高溪乡鄱阳村的萧氏总祠,占地面积达974.7平方米;最小的是在中乡宏居村高家的高氏宗祠·敦伦堂,占地面积只有80平方米。而当代将祠堂改为礼堂的,是始建于明正统三年(1438)的文竹镇东路村(汪氏)东里大祠·清穆堂,占地面积达782平方米。高溪乡鄱阳村于1981年兴建的鄱阳大礼堂,占地面积达964.8平方米;始建于70年代,重建于2014年的象形乡马家村的马家礼堂占地面积也达964平方米。新建的祠堂,如莲洲乡钱溪村于2013—2017年第四次改建的江右文氏祖祠·世显堂,主祠占地面积508平方米,包括门坊、厢房、广场、风水池、风水林、祖墓群,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可谓规模宏大,巍峨壮观,埠前镇仰山村于2014年兴建的栗湖刘氏宗祠·德隆堂,采用砖砼仿古结构,显得新颖别致,美观大方,加之祠前的牌坊,更显得巍峨壮观,气势非凡;芦溪乡社园村于2015年兴建的社园刘氏宗祠·新苑堂和文竹镇龙源村于1916年兴建的贺家祠堂采用砖砼仿古结构,更觉马头高昂,栋宇轩昂。禾川镇东里村于2016—2017兴建的台上龙氏大礼堂,占地面积720平方米,祠廊上方建立的仿古式门楼,飞檐翘角,五彩缤纷,气势雄伟。2015—2017年,由永新县文物管理部门全面修缮的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名录,如龙源口镇白口村庙背的龙中振官厅、龙氏宗祠·日章堂和泮中村李氏祖祠、二房祖祠、长房祖祠,象形乡琥溪村贺氏总祠·庆禧堂和马家村马氏大祠·世忠堂等祠堂,恢复了古祠面目,使之焕然一新,并与时俱进,在祠内增添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扩展了祠堂的内涵。这些祠堂和礼堂,风格不同,形态各异,五彩缤纷,气象万千,大多数成了当地乡村特色文化景观。
http://s12/mw690/001uqNwwzy7h2qK5eNZcb&690木:《永新祠堂·概述》(初稿)摘录(一)" TITLE="五 木:《永新祠堂·概述》(初稿)摘录(一)" />
     
                                                                                                     2018/1/1于茗秀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