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晚清著名文学家龙文彬  龙林森

(2012-12-19 22:33:58)
标签:

禾城

称呼

能力

老乡

晚清

分类: 研而一得

 晚清著名文学家龙文彬

 

 龙林森

 

龙文彬,字筠圃,号撷菁,一号愚浦。今江西省永新县澧田镇南城村人。他是被载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谭正璧编,蔡元培题写书名,上海书店印行,19813月版)的晚清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清宣宗道光元年(辛巳,公元1821年)六月,龙文彬出生于南城下边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童年很不幸,3岁那年冬天,父母双亡,后由叔父抚养成人。6岁时,贫穷的叔父无钱供养龙文彬读书,龙文彬只得和其他几个同村的孩子在河边放牛、玩耍。放牛回家后,别的孩子仍然在村中贪玩,但龙文彬一个人却躲在本村的私塾屋外偷听老师讲课,窥看老师写字;下次放牛时,他便拿着赶牛的小竹子在沙洲上模仿先生画字。有一天,这位私塾先生(邻村石桥村人)路过沙洲,发现这孩子歪歪扭扭写的居然像祠堂前的楹联,非常惊奇。于是,被称呼为“石桥先生”的私塾先生主动劝他读书,乐意亲自教他,并说服他的叔父和本村的长者,免交学费,让龙文彬在私塾上课,附带干些零星杂活。

得到启蒙后,天资聪颖的龙文彬,接受能力很强,博得石桥先生喜爱。于是,出生于书香门第的石桥先生把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来授课。未满10岁,先生教授作文,龙文彬才思泉涌,下笔千言,更博得石桥先生喜爱。为了减轻叔父的负担,刚刚成年的龙文彬,在石桥先生的推荐下,便在邻近的私塾教书。后来,听说中了进士的刘绎,从永丰来到永新,龙文彬前去拜访,自此便跟随刘绎游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咸丰九年(乙未,公元1859年),时年38岁的龙文彬中了恩科举人。同治四年(乙丑,公元1865年),时年44岁的龙文彬又中了乙丑科状元崇绮榜进士,朝考二等,钦加四品衔,授吏部主事。同治十二年(癸酉,公元1873年),诰授中宪大夫。光绪元年(乙亥,公元1875年),奉旨派充实录馆详校《穆宗实录》,监修总裁,为宝相国座师。

龙文彬出生贫穷之家,知道贫穷的痛苦,并知道知恩报恩。他小时候和叔父相依为命,家里穷得没有一担谷子的储备。有一天,叔父含着眼泪告诉他:道光四年(甲申,公元1824年)秋,和往年一样,父亲和叔父跟随几个乡亲一同去广西仁修县替人家打砖、砍茅柴、烧窑。他们走后不久的农历十月初,24岁的母亲暴病而亡。十一月十四日,30岁的父亲与乡亲们在山上砍茅柴,突然天气骤变,雨雪交加,夜晚暴雪封山,半夜遇难葬身于他乡山中。后来每当回忆那“壮岁殁粤西,惨埋白骨榛芜齐”的惨景,龙文彬就恸哭不已,有一种“年年寒食雨凄凄”、“纸钱和泪向南飞”、“梦魂归来也月低”的伤感悲情。他由此化悲痛为力量,立志苦读,节俭度日。中进士前的龙文彬,以教书为生,有点薪水,便全交给叔父,自己甘于清贫。后来在京为官,收入丰厚了,还主张“俭以养廉且惜福,勤以补拙且养生。”但是,家乡凡有公益的事,例如:兴办学校(如:修建在他家乡的南坑书院,现已废)、修建祠堂(如:修缮重建于明宣德十年的南城龙氏大祠,现为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编纂族谱(如:于光绪十八年主编《南城龙氏七修族谱》),修桥补路,他总是慷慨解囊。别人称赞他,他回答说:“我是农村贫苦人家的孤儿,是靠乡亲们的帮助,才使我走上仕途,能拿皇上的俸禄。现在我有钱了,但不做守财奴。我不会把很多钱遗留给子孙。儿孙自有儿孙福。所以,凡是有利于乡亲的公益之事,我要尽力去做。不要等到有了余钱再去做。我只有用这种方式来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

龙文彬的品格高洁,为官清廉,办事认真。考中进士后,授吏部主事。他考核官员,十分谨慎。对于升降级的官员,更加认真考察,严把考核关。他认为“积案慎稽核,双管操墨朱。矜持十余载,分寸无敢逾”。有一次,有个老乡,补了一个“要缺”,吏部有的官员议论纷纷。这位老乡生怕失去这次机会,于是送白金数百两给龙文彬,请他去疏通关系,并说:千万不要推辞。龙文彬分文不收,全部送还给这位老乡,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这是按照正常的程序补的缺,公事公办,你何必这样呢?你不知道我常说的‘非道不营,非义不取’吗?一个人‘不看破富贵,不算豪杰;不刻苦淬励,抗希古人,不为志士’啊!”有人以“古有卖文钱”婉言相劝,他严肃地回答:“这不是我们这等人做的事。我虽然衣衫褴褛,但决不后悔。读书人若不在穷乏时立定脚跟,将来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干呢?”

光绪元年至五年(1875——1879年),龙文彬致力于《穆宗实录》的编校,书成后,他的上级深知编校工作的辛苦,准备破格提拔他任要级。谁知他的一位同事陈某,垂涎这个职位,与他争功,便背地里代龙文彬写了一个辞呈。结果被改为:“加四品,赏戴花翎”这样一个虚职。不久,同事们发现原来是陈某搞的鬼,告诉龙文彬,并劝他去告发陈某。龙文彬不但不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对这些好心的同事说:“算了吧,这官衔本来就是在无意中得到的,或许我命该如此。陈某他既然想要,就成全他吧。同事之间,何必闹得这样不愉快呢?”同事们一听,既感到惊讶,又肃然起敬。

龙文彬在京做官16年,眼见曾国藩兴团练,李鸿章办洋务都不能消除满清政府的腐败,不能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官场又这么黑暗,于是于光绪六年(庚辰,公元1880年),以诗留别京都诸友:“奔走藤厅十六秋,乾坤浩荡此生浮。深惭师友多青眼,欲补蹉跎已白头。……”告老还乡。

回乡后的龙文彬,仍如进京前那样——教书。在10余年的执教期间,他历主省城友教经训,以及吉安鹭洲、临江、章山,永新秀水、联珠、莲洲各书院讲习,并著书立说。他的经、史、诗、文都有成就。所著《明会要》80卷,堪称宏篇巨制。内分帝系、礼乐、舆服、学校、运历、职官、选举、民政、兵刑、食货、祥异、方域、外番等15门,498子目。征引赡博、详尽地记载了明代的政治、典章、制度、掌故。这对研究明史,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所著《永怀堂文钞》10卷,分经解、论辩、序、传、墓志、墓表、碑记、杂著等7类。如《罢中书省论》、《成祖杀梅殷论》、《张居正论》、《刘基论》等,见解都有独到之处。他还写了许多诗,刊印了《永怀堂诗钞》2卷和《明记事乐府》4300首,收录在《永怀堂诗钞》中的杂诗、咏物抒怀、写景叙事、清新自然、情真意切。如《山居》:

“四面乱山围一林,谁知瓮里有乾坤。

似愁过客识来路,草色青青没旧痕。”

又如《古牧云庵》:

“坏瓦飘零壁渍苔,草封曲径野花开。

幽禽不知山无主,时带闲云一片来。”

收入在《明纪事乐府》的诗,人称“网罗宏富,足关劝惩”,又赞:“立境高而寄托远。与元杨维桢、明李宾之之咏史乐府,为三鼎足。”这些作品都被编入《清史列传》,与《永怀堂制义》、《东山杂著》传于世。同时,他还研究《易经》,著有《周易绎说》。

龙文彬的道德与文章,有口皆碑。他不管在朝为官,还是在乡执教,上至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无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人,都由衷地称他是“古所谓有道君子。”读过他的文章的人,或说“博而核,杜马之徒也”,或说“渊以粹,欧曾之流也”。当时的翰林院修撰刘绎有诗赞曰:

“龙子具史才、善学紫阳笔。著书逾十年,凤池曾未入……

古今纳怀抱,早兼才学识。……杜老称诗史,许身空契稷。”

大学士宝文靖评论他的文章说:“章罗遗范。”并对人夸道:“龙文彬是现在江右的陈大士(按:即明代经学名家陈际泰)。”右丞洪良品赞曰:“清静寡营,衡综有序。蜚声铜龙之署,避世金马之门。乃鉴止水以铭心,思故山而戢翼。”

龙文彬的诗流传到域外,越南的使臣得到,像得到白居易的新作一样觉得非常珍贵。

然而,龙文彬并不以此而沾沾自喜,根据他为官为民的坎坷经历,他告诫自己“要将界限人禽画,勘破关头义利先。我注六经经注我,个中消息叩前贤”。

龙文彬重视教育,当然忘不了自己的子女的严格要求和培养成才。他有四子四女。他的次子学震、三子学颐、四子学泰,次孙钟洢都不负厚望,相继中举。且颇有建树,获得了“一家三代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皆科甲”之赞誉。

清光绪十六年(癸巳,公元1890年),龙文彬70岁时,自述一联曰:

“行年忽七旬,只安迂拙本分,多邀天幸;

 著书近万卷,消磨闲散光阴,敢求人之?”

这是他自己对自己一生的一个谦虚的总结。

光绪十九年(癸巳,公元1893年),龙文彬与世长辞,享年73岁。

 

原载《南城龙氏八修族谱》,20121118日修改于永新禾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