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人生 教学(二)(续一)红楼有梦熠光华》
(2010-03-17 12:38:48)
标签:
红楼梦教学大纲罗书华杂谈 |
分类: 研而一得 |
红楼梦与人生 教学(二)(续一)
博主回复:2010-03-06 21:20:58
不少可贵的自我体验在其中。
1.女孩嘛。。。做最真实的自己
2.世事变化无常,有时候还是要求少一点,看开一点。。。(希望以后还会这么想)
还有就 是有点负面的影响:有时候总觉得自己说什么话就像谶言似的,是不是太入迷了呀?
后来在四、五年级我阅读了大量的外国名著,虽然都是翻译过来并且 经过删减的简单版本,却也让我积累了许多的读书经验,并且对人性之恶以及爱情之美有了一定认识。于是我想要挑战一下原版的《红楼梦》,一则是想攻破古文阅 读这道难关,二则实在是希望能够搞清楚书中人物的亲戚关系。可以说,最初促使我读原版红楼的原因竟绝大部分是由于对人物关系的困扰。不曾想我的这个举动遭 到母亲的反对,她说小孩子不适合读《红楼梦》。可能也是因为一种叛逆心理和对于“不适合读”的《红楼梦》的一种好奇,我开始了红楼探索的漫漫征程。
第 一次看的原版《红楼梦》是八十年代的版本,分三本书,正文的下面有注释。饶是如此,我读的也是十分艰辛,毕竟从不曾学过古文。但一旦开始读,我便陷入其中 再不能自拔,整个人和着了迷一般。书中人物出场时的描写令我拍案叫绝,觉得再不会有更美更精练的词句能够比得上它了。后面的十二钗判词、《红楼梦》仙曲以 及群芳所作的众多诗词,都让我觉得读来唇齿留香。第一遍读完时,我的脑中萦绕的都是这些清新雅致的词曲,令我欲罢不能。于是是第二遍,第三遍……渐渐的, 我开始对《红楼梦》中诗词以外的内容有了感觉,并逐渐品出其中的深意。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当真是百读不厌。等到五年级上完时,我已经对《红 楼梦》了熟于心,其中的词曲都可以背诵。
至 于阅读《红楼梦》带给我的收获,那当真是不少。若从外界来看,首先就是我小学的语文作文独占鳌头,无人可及,这种状况一直到初中,连并着我的古文学习也是 极优秀的。还有就是看越剧版的《红楼梦》培养了我对越剧的喜爱,并一直延续至今。若是从品性修养来说,红楼对我的影响可谓至关重要。书中几位才情极佳的女 子,让我深受触动,使我在十岁时即感受到一个人的内涵修养才是最能打动人征服人的地方。从那以后,我一直广泛涉猎,希望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气质,提升自 己的品味。十二钗中我最喜欢的是王熙凤,喜欢她性格直爽办事果断,有男子的气魄,因而也是活得最精彩的一位女性。她极大地影响了我的性格形成,使我现在也 是爽利好强的性子。可以说,我的成长离不开红楼梦,如今我所持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多是受了她的影响,并且这样的影响会一直持续下去,伴我终生。
博主回复:2010-03-07 01:48:47
从作文到人生观价值观,收获如此之大。
说到凤姐,难道她在书中是“正面”人 物吗?
说 来惭愧,虽说对红楼梦早有耳闻,但年幼的时候我更钟爱于国外的小说,可能是出于对文言的抵触,亦或是觉得这些前人的情怀雅志离现代社会生活实在相去甚远, 所以那时除了对《三国演义》百看不厌外,很少有对其他的中国古典小说产生过兴趣,对于红楼的阅读更是束之高阁。
博主回复:2010-03-07 01:50:46
“初读红楼,想得不多”
再读红楼,可以多想一想了。
新浪网友2010-03-06
23:28:20
讲 起我跟红楼梦的缘分,其实也不是很久远啦…
初识红楼是很小的时候看电视剧,看到红楼电视剧的时候妈妈向我推荐原著。说起来可笑,那时候对于名著类 的东西很反感,于是一直都没有用心去看,甚至买都没买过。再后来到了高中,有人送了一套红楼梦的书给我。再说那时候,我看书很在乎感觉,事实上就是浅陋地 看重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我记得当时看到两大本红色封皮的书加之草书书写的“红楼梦“三字,不知怎的那些从前的坏印象就瞬间瓦解了,更加吸引我的是,此本 红楼不只囊括了原著,还在每页边侧单独列出相关的古人或今人之言论,总之,许多小细节令我对于红楼梦暗生情愫,自此书不离手直到把它全本看完。
看 完之后就无可自拔了。首先,第一次读完如此长篇,文字上带给我的震撼实在太强大,相比于当时所读的许多世界名著和坊间文学,红楼梦蕴含的细腻情感令我叹 服;其次,看完红楼我仍旧不敢相信曹雪芹是位男子,那些女子才有的心思为何他能揣摩并描绘得如此精致?还有那些双关等奇妙之处…..为此我只有感叹感叹, 还是感叹;然后就是红楼梦中之美景重重,令人不自觉心向往之…总之,看完红楼梦我仿佛一个从未读过书的小孩,深处其中品味其中,感叹、艳羡、种种种种,我 很感激那个送我红楼梦的人,这样的书是值得珍藏值得多番细品的。
新浪网友2010-03-06
23:30:52
后来,高二的时候分班,我所有的好朋友都和我分开了,正当我郁闷于无一知己之际,我遇到了我在文科班最好的朋友之一。我记得自我介绍的时 候,她说她是个彻头彻尾的红楼迷,并且极爱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我听见自己内心的和鸣,兴奋之余更是感慨万分:人文与科学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文没 那么精确,因此与人文相接触生活便多了无限可能,它总会为你创造多种机遇,并且推波助澜指引你走向意想不到的缘分…后来我们就成了很好的朋友,由于那时我 只看过一遍红楼,所以在她面前我更像是学生,我们,就这样亦师亦友地走过两年,走过高考…我更加感激红楼梦,甚至感激曹雪芹,虽然这么说挺矫情的,但我心 中真的感激这段缘分,因为红楼,我更相信缘分天注定,甚至愿意相信人有前世来生。世界那么喧闹,为什么不给自己多一些想象的余地,多给自己增添一些浪漫气 息?我喜欢红楼梦,虽然最终结局的确不尽如我意,虽然看完结局总是令我黯然神伤,但红楼的美,正在于它并不完美,它没有假惺惺地给我们一个浪漫温馨的完满 大结局,而是让晴雯哀哀逝去,让黛玉随着宝玉的成婚而亡,它的不完美,成就了它的凄美,而它的凄美,更成就了我们柔软内心的小小一隅。看了红楼,我没有更 悲观,反而更加相信温暖在人心。面对现实的种种不幸,我更愿意在自己的内心盛放美丽的花朵,而不是自怨自艾….
我喜欢黛玉喜欢湘云喜欢王熙凤,我 喜欢红楼中的个个女子,因为承认了不完美的存在,因此我更爱她们,爱她们的优点甚至缺点….我觉得红楼梦带给我的,并不只是看到一幕幕爱情剧,也不只是一 词一句间的华美艳丽,更多的,它教会我生活,教会我审美,教会我接受不完美,教会我更好地看待人生看待周围的每个人。现在很高兴学校有这样一门课可以让我 接触更多喜欢红楼的朋友,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希望可以认识更多的“老师”,因为自己小时候不爱看书,对于红楼梦也只是大略了解,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希 望大家能多分享…
博主回复:2010-03-07 01:54:16
最让我惊奇的倒是这句:
“我记得当时看到两大本红色封皮的书加之草书书写的 ‘红楼梦’三字,不知怎的那些从前的坏印象就瞬间瓦解了”
新浪网友2010-03-06
23:57:29
我的红楼缘是从电视机开始的。那是我还是个小孩子,字还认的不多,也就刚刚几岁吧,天天围在电视机旁看动画片。一次在调台的是时候一下子 被一个频道的古装剧吸引住了。觉得剧中的人物的服装都好漂亮,言谈举止也显得和一般的古装剧不同,看起来都好有学问。就这样,抱着一种欣赏风景的态度开始 走进了《红楼梦》中的世界。电视剧中的影像为我开启了走进红楼的大门。
随着渐渐的成长,便也不在仅仅停留在欣赏的美丽的画面上,当我真正的走进曹 雪芹先生耗尽十年血泪编织的这个美丽凄婉梦境的时候,我才慢慢的领略到了《红楼梦》魅力和气质。化为铅字红楼比演绎在荧屏上的更有一种让人沉醉的厚重感。 这也是我长大后才明白的。评论家们说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她就像是一扇窗为我开启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画中的女子温婉 动人,钟灵毓秀。画中的风景秀丽迷人。
博主回复:2010-03-07 21:00:29
黛玉的悲剧由性格造成,宝钗的悲剧也由性格造成,而两人的性格并不相同,所以,有点 看不懂。
新浪网友2010-03-06
23:58:06
总的来说看红楼梦收获真的不少,真是写不 完了。总的来说人生变化莫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
博主回复:2010-03-07 01:43:54
从做人到对爱情的理解,看来红楼梦也有她的“用”处。
博主回复:2010-03-07 01:42:06
自己读不懂,却说“无须读懂”,理直气壮如此,前所未有^^
博主回复:2010-03-07 20:55:15
运动员对于学习本质体会最深刻。
我之所以会拿教练与教师相比,是因为我马马 虎虎可算半个业余运动员----现在退役了。
晴天作为专业运动员,学习起来自然会更专业。
09301030050李 文思2010-03-07
11:06:38
与 《红楼梦》的渊源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了,当然没有张爱玲、三毛那么早慧看了《红楼梦》的原本。当时只是碰巧打开电视机,看到了陈晓旭演颦儿,心生感慨,这 女子与其他古装戏里的女子不同,少了俗气多了雅致,少了扭捏多了自然,那一副容貌自生风雅,其闲如娇花照水,动若弱柳扶风,更让我心往矣。于是懵懵懂懂间 将全集看完,不由生出惊叹:天下竟有如此奇剧,想必原著更精彩。也就开始看原著,从绘本的到半白文言的再到脂批本,红楼与我的感情越来越深。我是每年必读 一次《红楼梦》的(除了高三到升学的一年半内未读),每次必有不同的感受。起初读时,只是欣赏大观园里女孩子们的性情,只觉得她们的生活与众不同,且有风 流;渐渐的,看出那些人儿说的话竟是那样字字珠玑,话里有话,意中有意,方觉更妙;后来又看了周汝昌老先生的评价,又将红楼放进作者的人生、生活年代中去 读,才发现字字不是珠玑而是血泪正是所谓的“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再后来又看了百家讲坛上刘心武先生揭秘《红楼梦》,觉得甚有新意, 亦有道理,按其法读之却不
觉联想过甚,失了味道,无趣很多,故而刘先生的书偶尔读之,作为佐料。
屈指数来红楼伴我几近十度春秋,我也从一 个毛丫头长成了和大观园里姑娘媳妇儿一样的女孩子了。凤辣子的脾气、黛玉的小性、妙玉的雅致清高等女儿们的特性虽令我不及,却也多少在我身上有所体现,烙 下了不灭的印记。这几年再读红楼中贾府的兴衰、下人们的争宠勾心,最后“一片白茫茫真干净”让我感到了历史的无常以及世俗功名逐利的可笑可厌,让我对古往 今来的女儿们多了一层怜悯和珍护之感。但是《红楼梦》最让我不舍得放下的恐怕不是这物是人非的飘渺之感,而是作者草灰蛇线的排“兵”布“阵”、那得寸之 感,以及那读也读不透的深意,因而红楼之缘已不能断。
博主回复:2010-03-07 21:06:16
已经将自己读成红楼梦中人,又将红楼种种看彻,下面还有什么看呢?
09301030050李 文思2010-03-07
11:07:35
新浪网友2010-03-07
12:46:25
而对凤姐我只有一个敬字。女儿可以有才至此,着实令人心折。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女当如王熙凤。身为处于权力中心的角色,曹公本来也是把她当 作男儿来写的吧。在波涛汹涌的贾府中凤姐这个掌舵人该出手时就出手,那手段比古之曹操不遑多让。还有暗掌大局的贾母,寄人篱下的黛玉。。。这形形色色的人 物,勾出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现实。
博主回复:2010-03-07 21:01:52
好像还有文字被河蟹给吞了?
而这满纸文章,也是写尽了凄凉。元春宫闱之内,芳魂消耗;迎春金闺柳质,魂归黄粱;探 春精明志高,却东风一梦;惜春改昔年妆,清静青灯青裳。也许,作者一句"原应叹息"的思量就此定格了她们的命运,但是,完美的结局并非是现实的版本,这也 是没落时代女子的悲哀。
博主回复:2010-03-07 20:52:00
有留学生同学的参与,红楼梦就多了许多角度、
新浪网友2010-03-07
15:46:52
——黄鸡蛋
博主回复:2010-03-07 20:43:23
好吧,看看一个学期之后,能否在“真干净”之外,再看到或得到一些“不干净”的东 东?
新浪网友2010-03-07
17:11:42
不知为何,清洲自幼更青 睐于西方文学,近现代的西方小说戏曲读了不少,但是中华的古典文学却几乎没有涉猎。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如此之“崇洋媚外”实在很是不妥。然而清洲之文言功 底也拙劣无比,倘若要读明清之前的文学作品总是有些力不从心的,便决心从四大名著读起。然而尽管其皆为明清小说,然而无论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 《西游记》,纵然同样有极为深刻的思想内涵,但都无一例外的和“打打杀杀”多少有些关系。虽然不似武侠小说,但是终究不合清洲之喜好于和平。因此,《红楼 梦》顺理成章的进入了清洲的生活之中。
然而,高中时光学习之繁忙不言而喻,读此类被父母老师认定为“闲书”的《红楼》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 网”。清洲之女友同样也是一位红楼迷,边读边请教探讨倒也不失为一件彼此促进之事。未料某日其竟怒斥清洲幼稚至极,不可解其深意,与宝玉之多情乃是天壤之 别。最后留下一句话便拂袖而去——你再好好把《红楼》读几遍再来寻我。清洲为其语所深深振颤。于是清洲“化悲痛为力量”,细细再读红楼。的确,忽然有茅塞 顿开之感。
其一,乃是对于“情”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尽管听上去好生俗气,不过实乃清洲之一大收获也。
其二,乃是对于人生奋斗的意义有了重 新的考量。从积极面说,即使家有万贯家产,倘若不能笃志于事业,终究难以避免不了没落的结果。然而从消极的面而言,纵然有钱有势,在社会的传统思想之束缚 下,感情难以延续,生命同样也难以完美。
其三,乃是坦然面对人生。无论自己多努力,“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因而只要清洲尽力而为,又何必拘泥于 结果,拘泥于他人之评价,过自己的生活才最是重要。
以上那是清洲拙劣的思想与文笔,实在是让先生和诸位见笑了。只求能在这半年的时光中共 同交流,增进友情,同时对于共同所爱的红楼与人生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此则足矣。
博主回复:2010-03-07 20:39:15
明明白白看到清洲收获有三。然读者更感兴趣的也许是:是否有其四?
《红 楼梦》最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一首首精致的诗词——那时候正是青春期的反叛阶段,《红楼梦》那种讲述家长里短、节奏略显拖沓的故事情节,当时并不非常 接受。所以,文词精美且隐喻众说纷纭的红楼诗词就成了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当时我甚至可以背诵几乎全部的诗词。现在想起来,还颇为自己当时的“壮举”而颇感 自豪。
后来,由于对诗词的喜爱就渐渐开始涉足一直以来争议不断的“探佚”领域。也是出于对《红楼梦》的喜爱,我对原作不全一事也感到有些遗憾,希 望能对散佚的部分有更多的了解。当然,《红楼梦》是否真有高鹗续完、是否真的存在完整的原作以及是否还可能存在着“足本”这些问题,一直争议颇多。但我还 是一直认为,《红楼梦》前后区别不小,显然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这样的观点。那个阶段大概也恰好是刘心武在百家讲坛讲他的“秦学”反响热烈的时期,虽然对他 的观点大多不能赞同,但当时也还是对这类研究非常着迷的。
当然,这一类考证的文章读多了,总难免产生厌烦,觉得这些研究者陷入了“阴谋论”的误 区,过于关注作品之外作者本人的历史。不过,考据文章中涉及了大量的前人对《红楼梦》的研究成果,包含了丰富的学术信息,现在想来我也从中获益不小。
现 在,我对小说情节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开始喜欢品读小说面里面那丰富多彩的生活。渐渐地,我对《红楼梦》的认识也产生了不小的变化。从中,我看到了现实生活 的影子,那许许多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就好像在现实中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正如作者所说“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真假假,小说里的人生一时竟让人有恍惚 之感,觉得人生真的就像一部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的大戏。我想,达到这种境界的小说,放眼明清恐怕也只有这半部红楼,能与她相识结缘,也真是我人生的一大幸 事。
看看前面同学们的文章,鄙人真有“自惭何敢再为文”的感觉,呵呵。
今后也希望与诸君通向红楼之中无尽的乐趣,还请多多指 教。(本人王若谷,请老师查证)
博主回复:2010-03-07 20:35:22
从书中反观现实,也是读书的一道法门。
相信同样有同学读完这篇大帖,产生 “自惭何慑再为文”的感觉吧。
新浪网友2010-03-07
19:22:15
未真正翻阅《红楼梦》的原文前,早已在各个相关方面接触到了它。
在我所上过的中学华文课本内,摘取 了《红楼梦》的其中精彩又蕴含许多意义的一段情节—也就是刘姥姥进荣国府参观的那一段。就是从这一回开始,我接触到了《红楼梦》,方知这一本古典名著是如 何地那么具有影响力,是如何地那么受历来的文学家所推崇。
高三时,《红楼梦》是我们课程中课外读物的指定本,我第一次真正翻阅了这本曹雪芹的著 作。当时只觉得怎么会那么长,而且老师要求我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将《红楼梦》看完并参与考试,虽然那一次的考试成绩还不错,但我只能说为了考试去阅读,在那 短短的时间看完的《红楼梦》,是不会令我印象深刻的。老实说,在那短短的时间要我们读完整整一百二十回的书,大约只能草草略读过吧。
假假真真,真 真假假,老实说,我弄不清。老师总跟我们说曹雪芹在对《红楼梦》人物地方取名字方面是经过特别处理的,这些名字都蕴含了不同的意思。“甄士隐”、“贾雨 村”、“大荒山”等等,都表示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值得令人怀疑的。也许是我文学造诣不高,或是我没有理性的头脑,总觉得这故事里面的真真假假是我所搞不 清楚的地方,也是我从开始就无法好好投入进这故事的原因吧?
上了大学后,选上中文系。我想《红楼梦》再也不能使我能避免的读物了。为了好好的细细 品尝这本经典著作,我相信必定需要花上好一段时间才能真正去体会曹雪芹这本“呕心沥血”之作。选上这门课,身为中文系的我,我想是应该好好磨练自己对文学 经典的热爱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