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剥棉兜[日记]

(2023-06-05 20:26:54)
标签:

剥棉兜

喂养蚕宝宝

蚕丝被

谢谢分享

分类: 日记
       昨天,因事途经杨家埠镇弁南某村,看到一户人家大门口的小櫈上坐着两个阿姨,正在剥棉兜。此时此刻,一种好奇心驱使我凑上前去与之攀谈。两个阿姨,一个姓费,一个姓管。我问:阿姨,你们家现在还有桑园地用来养蚕?她俩笑了,好多、好多年已经没有养过蚕了。这两斤蚕茧,是表妹子闲着无事,养着玩玩,竟然做了那么多的茧。是亲戚家她们送给我的。剥剥棉兜,准备给孙子做条小棉袄,管阿姨说。我看着她俩剥棉兜娴熟的样子,脑海里突然浮现出起码50多年前母亲与婶婶,坐在自家房檐下剥棉兜的场景。作为鱼米、丝绸之乡的湖州,那时,60~70年代(集体的生产队),直至1978年以后将田地分配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养蚕的习惯。大户人家一般养一张半蚕种,小户人家也得养半张左右的蚕种。因为,那年那月,经济来源比较缺乏。所以,不管是春蚕,还是秋蚕,收获的白花花的蚕茧,都要卖到公社设置的茧站里。仅仅将烂肚的,出现黄斑的次品的茧子,才留下来给自己剥棉兜,还能为家人做棉袄,蚕丝被等。那时,养一张蚕种,堪比养个孩儿一样的精心呵护。起早贪黑,深更半夜还得起来给蚕宝宝喂桑叶。至于剥棉兜,那时候,我年龄尚小,不知道怎么个过程。只看到母亲像煮粽子一样,放在一个大铁锅里煮熟,然后,盛出来,放在木桶的凉水里,并纯手工开始剥棉兜了。整个过程是将茧子煮熟、泡水、开剥、去除蚕蛹,层层套在手上。最后,将棉兜晾晒干;剥好的棉兜,就是蚕丝被和蚕丝棉袄的最完美、最佳的原材料了。类似这样的体验,现阶段已经很少看到过了。
         今天,经多方打听,据说附近还真有个钱山漾文化博物馆,用“浴蚕选种_捉绩分箔_采集上簇_下簇择茧_煮茧制兜_拉丝翻被_蚕茧缫丝_引丝绣花_绫绢书画”等几道工艺(现场演译),活生生的把蚕宝宝的一生展现出来呢。亲爱的朋友,你若像我一样,喜欢探个究竟,约上三、五知己,或携带小孩儿,抽空可以到现场去观瞻,也许长的知识和见识。钱山漾文化博物馆,位于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紫金桥村勤丰南路166号。
剥棉兜[日记]

剥棉兜[日记]

剥棉兜[日记]

剥棉兜[日记]

剥棉兜[日记]
剥棉兜[日记]

剥棉兜[日记]

剥棉兜[日记]

剥棉兜[日记]
         谢谢浏览 亲爱的朋友,你若感兴趣也可以前往参观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