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摄影古村杂谈 |
步入村落,但见红砖铺成的村道早已凹凸不平,与很多旅游区的平整路面相比,显然这是古代的“原装”路,当地百姓为了保留历史痕迹不舍得破坏重修。古村落和其他乡村的零乱建筑不同,260多座屋子井然有序,纵向之间相隔1米多,横列间总有10来米宽的砖埕,四四方方的砖铺得红红艳艳、平平整整,令人叫绝。
古厝群傍水而建,呈轴对称排列,40多座明清时代的古厝群整齐划一,保留完整,边门对着边门,中间仅隔一米多宽,当所有边门都打开时,一条由村头连到村尾的快捷通道就形成了。当地的老人说,遇到下雨天,不带雨伞跑遍全村也不会被雨淋湿,走的就是这条捷径。
据村民介绍,这里整村姓陈,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漳州的最重要门人陈北溪的后代。陈家遗训规定,“哪家致富建房均由族里统一规划”。随着岁月的沧桑演变,古厝群依然屹立不倒,保存完整,这是闽南建筑史上的奇迹。如今,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衍生了新村区,不过,村民们严守先人禁改建筑格局的陈家遗训,所建的新房子还是整齐划一,古老的40多座明清时代的古厝一律向北,现代的200多座上世纪60年代新厝一律向南。其规划之整齐,令人叹为观止。房子格局大小一模一样,初来乍到者很难分辨出哪家哪户,犹如走进了迷宫。前一篇:喀纳斯河、湖2018.07
后一篇:鼓浪屿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