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论孝十则

(2010-02-20 19:39:09)
标签:

译文

长辈

孝悌

原文

孔子

分类: 心灵鸡汤---经典解读

         
http://s10/middle/5163b774t801bb84494f9&690

原文】4·18 子曰:“事父母几(jī)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评析】这一段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不应该了。   

原文】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评析】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原文】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yàng),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向孔子求教如何孝敬长辈。孔子说:“当今世人所说的孝子,其实讲的只是能够奉养长辈而已。从人到狗和马,都能够有饮食;如果没有对长辈的尊敬,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此章,孔子先批评了当时世俗中对“孝”的误解,然后再指明“孝”的核心是“敬”。只有饮食的奉养,而没有尊敬的“孝”,与对待犬马无异;要在奉养好长辈的基础上,还要尊敬长辈,才能算得上是“孝”。

原文】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原文】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tì),而好犯上者,鲜(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儒家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民众也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应有的作用。

原文】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fàn)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德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即把“德”排在“识”的前面。

原文】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评析】闵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人,在孔门德行科中排在第二。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抓不住马的缰绳,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三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闵子骞因此感动后母,从此家庭和睦。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说明闵子骞是个识大体的人 。济南现在还有闵子骞路。

原文】2·5 孟懿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向孔子求教如何孝敬长辈,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曰:“长辈活着的时候,对待长辈要完全遵从长幼的礼节;长辈去世后,下葬要完全遵从礼节,祭祀也要完全遵从礼节。” 

【评析】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中国“事死如事生”的传统由来已久。因此,春秋战国以前有“活人殉葬制”,秦汉以后有“陶俑陪葬制”,现代有“活人豪坟”存在。这就造成了社会的“人道灾难”和“资源灾难”。如能补充一句:“生,事之以敬;死,葬之以俭,祭之以约”就更好了。

原文】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求教如何孝敬长辈。孔子说:“父母最担心的唯独是孩子有什么毛病。”

【评析】孔子对孟武伯的问题,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所问非所答地告诉他作为父母其心理是怎么样的。孔子言下有两个意思:第一,作为儿女,谨慎守身,避免身体、心理和品德方面的一切毛病,这就是“孝”;第二,作为儿女,能以父母之心为心,理解体谅父母,从而为人、行事,这就是“孝”。

原文】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与人相处,要重德轻色,不要以貌取人;侍奉父母则要尽心尽办事;侍奉君主能尽忠职守;和朋友交往要诚实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自谦没学过什么东西,我还是会认为他算是有学问的人了。

【评析】虽然事父母要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